
天塌了,現在吃個火鍋也要驗資了:
前幾天,看到“巴奴創始人說5000塊不要吃火鍋”新聞的時候,Momo氣得差點從工位上蹦起來。

第一,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3327元,平均一個月3000多;
而月薪5000已經遠遠超過了平均值,不僅不底層,而且已經遠遠超過。
第二,火鍋是源自新石器時代就、非常普遍的烹煮方式,並不是誰的專利;
現在火鍋的代表川渝火鍋,是縴夫用辣椒驅寒的習俗加工而成的,更是妥妥的“勞動人民的產物”;

第三,火鍋越來越貴,該反思的難道不是火鍋品牌嗎?

而和巴奴老闆的傲慢不相符合的是,這兩年火鍋品牌,似乎在頻頻向消費者低頭:
貴的降價了,傲慢的提升服務了,重資產的做衛星店了……
各大品牌都是一副“天下大饞小子快入吾彀中”,一刻不停地向消費者拋媚眼的姿態。

很多人都發現了,這屆新中產,正在悄悄拋棄高價的火鍋刺客。
“月薪5k才吃火鍋,月薪5w都去吃別的了!”

貴价火鍋,失衡的天平
先說被拱到輿論中心的巴奴。
李周依然記得她第一次在悠唐國際吃到巴奴的那個下午,一言以蔽之曰:
“我懷疑人民幣揹著我偷偷貶值了。”
狀似大白菜的牛心菜,價值15塊錢,只有三片,虛虛實實地蓋著小菜籃子,害怕讓人發現它的單薄;

小份午餐肉20塊,上桌發現只有肉眼可見的三塊,甚至“貼心”地切成6小塊;

而傳說中的毛肚,看似一個冰盤,實則只有7片,平均一片要10塊錢左右;
“平心而論,東西肯定是不難吃的,但吃完那一頓我已經忘了味道,我只記得錢包。”
大概是為了讓消費者感到物有所值。
它在每一樣菜都標著密密麻麻的備註,“毛肚之王”、“喝天然水、吃天然草、自然生長180天”、“有生產許可證”、“木瓜蛋白酶”。
“救命啊,大冰老師入駐火鍋屆了!”

然而最為人抨擊的還是它的土豆——5片土豆,在足足賣到18塊。
大概因為太離譜,它曾經貴上熱搜。
眾目睽睽之下,巴奴雖然道了歉,但堅持聲稱此乃富硒,品質保證、值得這麼多錢、絕不降價;

然而後腳就被人扒出,所謂的富硒土豆,其硒含量不足宣稱含量的十分之一……

@巴奴火鍋關於富硒土豆的情況說明
質量只是漲價的遮羞布,內裡依然是想割消費者韭菜的決心。
年輕人嘴上調侃著“天價火鍋,是我不配”,心底卻真的不服氣:“讓我付這個錢吃火鍋,吃這種質量的火鍋,憑什麼?”
然而不止是一家店,也不只一個品牌。
曾經的排隊之王湊湊,一份200克的和牛賣到298塊。
結果執法人員帶了電子秤,發現少了22克,合計人民幣32塊——都夠買一份巴奴富硒土豆了!

網紅楠火鍋,有顧客吃完舌頭烏黑,懷疑亞硝酸鹽過多。
在轟轟烈烈的討論中,楠火鍋表示:食品問題是沒有的,舌頭黑是鐵鍋養護不到位——蹭上鍋灰了。

要知道,美食屆有“吃飯相對論第一定律”:
如果我吃的是19塊9的小火鍋,我吃點三花淡奶、過期蔬菜、合成肉片我都可以不計較;
可你199、299塊還讓我吃這些,我就要鬧了。
“創新不足,質量又不靠譜,好好的平民美食非要包裝成高階貨,合著貴价火鍋真把我當大冤種了?”
消費者對“貴价=高質”的認知逐漸脫節,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不信任感。
“管你是XX撈還是X王,但凡是個人均150+的火鍋,都說自己高階。
問題是你也沒什麼外面吃不到的東西,吃到嘴裡味道都差不多,也不能保證我吃了就不鬧肚子。我又何必花大價錢來吃呢?”

然而從另一方面,當你以為貴价火鍋能賺得盆滿缽滿時,那些開店人卻可能在廁所默默流淚。
資料顯示,從2023年起,餐飲行業進入成本上漲週期,2024Q3餐飲板塊的營業成本,同比大幅抬升了近50%。
食材、人工、房租,各個成本端都是水漲船高,可能忙活一場,都是在給房東打工。

無獎競猜:這盤肉多少錢?
這個時候,當初要走高階線盤下來更大的面積、更貴的房租、更高階的設施,在倒閉的時候變成了更重的錘,砸向店主的心趴。
高階火鍋關店率,大約30%-35%,而單店虧損額,平均超過要200萬塊。
主打高階粵式火鍋的輝哥火鍋,人均定價在500元以上,巔峰期曾在全國擁有上百家門店,如今卻僅剩下上海的 7 家門店,負債率更是高達520%。

只能說,苦果亦是果。
消費者沒有義務理解一個火鍋品牌賺多少錢、虧多少錢、有什麼苦衷,只是一味用錢投票。
而看似高大上實則微利的生意,貴价火鍋賺了面子,卻失了裡子、丟了口碑,實在是划不來。

冒菜,爆打平價火鍋
然而另一個困擾年輕人的問題是:
貴价火鍋猶猶豫豫,便宜火鍋也不能大吃特吃。
首當其衝的最大問題是無處安放的食品安全。
雖說貴价火鍋同樣難以保證品質,可是問題到了平價火鍋這兒更是愈演愈烈。

當你在團購9.9元牛肉卷套餐,在街邊小店涮完一頓後拉肚子時,最大的感受大概是:
真好,不僅過了火鍋的癮,還有blueglass的功效。

畢竟,能吃出生命危險的價格,才是真正的“刺客”。
冷凍肉片早已是標配,合成肉也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肉就真的不能忍了:
雞肉含量不足10%的雞肉丸、“回收油+牛油香精”勾兌鍋底、亞硝酸鹽超標3倍的自制醃菜……連老闆自己都不敢下嘴。

因為要極致壓縮成本,所以無論是食材品質還是衛生環境,都難以得到保證——
甚至有網友表示,部分小火鍋已經進化到了往裡放止瀉藥……

那麼就進入了“吃飯相對論第二定律”對論“:
雖然吃點三花淡奶、過期蔬菜、合成肉片我一時間也不會死,我也可以看在19塊9的份上不計較……但我總不能天天吃這個吧?

其次,當火鍋品牌大打價格戰時,其他賽道的鯰魚們已經加速游到了這片汪洋之中。
如果說低價火鍋是高價的平替;那這些鯰魚們則是低價火鍋的平替。
山姆、盒馬選擇直接搶人,”去外面幹嘛?直接在家吃吧!“
大品牌商超無疑給到了消費者更多的安全感,鍋圈食匯也悄悄在家周圍出現。

和兄弟姐妹們圍坐一鍋熱氣騰騰的牛油鍋,擺上一大桌超市送來的新鮮食材,暢談生活的酸甜苦辣,價格還只有外食的一半,還要什麼腳踏車?
“既要又要”的願望瞬間就被滿足了。

冒菜、麻辣燙正在崛起,分流了部分消費者,也降低了人們對火鍋的消費頻次。
這些細分賽道不僅單價更低,一般30-50元/人,而且消費場景更多:
你一人食友好,乾飯起來還更快。

家門口的火鍋店換了三茬,但楊國福和張亮依舊矗立——這才是真正的王。
去年,中國麻辣燙及冒菜類連鎖門店總數同比增長約8%-10%,“成都你六姐”已經把店開到北京國貿了,搶佔白領的視線。
“50塊吃到撐,想吃的火鍋主要品種在這兒(冒菜)都能吃到,還有免費冰粉和調料。X姐,你是我親姐。”

曾幾何時起,Momo的日常選單上開始頻繁出現冒菜的名字。
“冒菜是i人的火鍋。很適合我這樣的996社畜深夜自我救贖,有什麼能比在OT(加班)之後來一份“肥牛卷+蝦滑+可樂”更解壓的呢?
大晚上找個人吃火鍋太麻煩,自己點個冒菜外賣就方便多了。”

雖然在味道、安全、價效比上都不佔優勢,低價小火鍋店還有自己的獨特劣勢。
“大家都一樣,採用統一的“工業風”裝修,一水兒的水泥牆+塑膠桌椅,缺乏主題特色,甚至與隔壁奶茶店風格雷同,配上嘈雜的背景音樂,廉價感撲面而來。
偶爾吃一次行,吃多了就悲從中來,感覺我的人生似乎就這樣了。”
好看、好吃、好玩,低價火鍋似乎是“三好學生”一個都不沾邊。
消費者無法透過環境感受到品牌的獨特性,自然難以形成記憶點,吃一兩次不會來,似乎已經成了定局。
“企業老闆內參”的資料顯示,成立1~2年的小火鍋企業超過2600家,其中已經登出的就超過1200家,存活率僅一半。
當有一天,我們習慣了用冒菜和到家做平替火鍋的平替,火鍋店的危機才剛剛開始。

質價比
重新定義“火鍋復興”
當資本試圖用價格劃分火鍋江湖時,消費者卻在教火鍋店做人。
幾乎所有火鍋店都意識到:太貴傷客,太便宜傷本。
對火鍋店而言,“太貴”和“太便宜”的本質矛盾,實則是未能精準匹配客群需求與價值感知。
喬布斯曾經說過,消費者不是喜歡買便宜貨,而是喜歡佔便宜。
於是,各大品牌開始了“降本增效”的新紀年。
一方面,有人已經把漲過的價,再一一按回去。
2024年6月,慫火鍋的部分門店張貼了“認慫公告”:
鍋底8元起,葷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且燜飯僅需6元即可任吃;
楠火鍋推出3.0店型,人均消費從過百元降至70-80元,部分門店的鮮牛肉價格低至9.9元。

除慫火鍋外,2024年上半年,海底撈、湊湊的人均消費也都出現了明顯下跌。
就連“犟嘴”的巴奴也“打不過就加入”,此前人均消費在180元左右,目前北京地區的客單價已降至154-163元區間。
至於做一人食,連鎖品牌也都紛紛宣戰。
海底撈、湊湊、慫火鍋、左庭右院的外賣選單上,冒菜、燙撈杯、下飯火鍋菜等一應俱全。
對於火鍋品牌來說,做一人食雖說客單價並不起眼,但對平滑營業額曲線、提升冷門時間段的坪效,效果都是立竿見影。
更重要的是,“敵人”有的,我也得有。

大品牌的供應鏈總是相對靠譜一些,捲起來我們才能有更多選擇。
而各大品牌打價格戰背後,是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已經開始做出真正的差異化,來吸引顧客。
火鍋賽道的未來,質價比並不只限於“火鍋”本身,而是衍生出了“火鍋+”。
這個加號的後面,留有無窮的想象空間。
面對同質化的困局,火鍋店最頭疼的就是,自己好不容易做出了一個爆款,可別家抄起來也就是分分鐘的事。

相較於複製貼上網紅鍋底和菜品,想要照搬特色服務和創新體驗並沒有那麼容易。
而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好玩”甚至比“好吃來得”更重要。吃一頓飯,有玩又又吃,才讓他們覺得“這錢花得值”。
海底撈的部分門店裡,店家專門設立了一個洗頭區域,顧客可以選擇洗頭按摩,洗一次大概20分鐘左右。

看起來這個變化只是美甲、擦鞋、列印照片的延伸,但卻是最切中要害的——
“吃完火鍋一身的味兒,直接洗個頭按個摩回去,大概是最省心又最舒服的選擇了。”
而同行們也沒閒著。
湊湊推出了KTV主題門店,讓顧客可以一邊唱歌,一邊吃火鍋;電影院裡吃火鍋;玩劇本殺時吃火鍋……
不能在洗頭店唱K的不是好火鍋店。

獨一無二的體驗感,或將成為“火鍋復興”的王牌。
火鍋對年輕人來說,早已超越餐飲本身,而是幻化成了一份撫慰人心的情感寄託。
面對高階吃不起、低端不想吃的困境,月薪5000的Momo們還在尋找屬於自己的“火鍋答案”——
或許是更貼近收入的平價選擇,或許是更有溫度的用餐體驗。
而月薪5000塊到底該吃什麼,也不應該是對別人錢包有佔有慾火鍋品牌老闆,來隨意指摘評價的。
火鍋從來不是身份的試金石,而是生活態度的顯微鏡。
畢竟,不是消費者需要火鍋店,而是火鍋店需要消費者。
本文轉載自【鳳凰生活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