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愛在家吃火鍋了?

上個星期六,邀請朋友來家火鍋聚餐過一次後,溫妮決定再也不在家吃火鍋了。
前期就要折騰一兩個小時準備不說,吃完後的一片狼藉更加令人疲憊:牛油凝固在鍋裡碗裡,難以清理;剩下的小料倒掉又覺得可惜;家裡各處更是瀰漫著一股濃郁的火鍋味,久久無法散去。
“下次還是直接去店裡吃吧!”
如今,和溫妮有著相同想法的人越來越多。對映到品牌上,主營火鍋燒烤食材業務、有著“在家吃飯第一股”之稱的鍋圈,今年上半年營收、淨利潤雙雙下跌。
年輕人真的不愛在家吃火鍋了嗎?帶著好奇,近日有意思報告發起了一次關於火鍋的消費習慣調查,總計收到1022份答卷。
透過調查我們發現,雖然火鍋的死忠粉依然很多,但他們對在家吃火鍋的熱情確實降溫了,超四成的人減少了在家吃火鍋的頻次。
在此背景下,“在家吃飯第一股”鍋圈,又要如何過冬呢?
火鍋的需求還在,但人們不在家吃了
進入冬天,又到了火鍋重回C位的季節。不僅傳統王者海底撈們大排長龍,行業新秀小火鍋們也風頭正盛。畢竟,這口鍋裡翻滾著各種蔬菜、肉卷等美味,可以幫人們驅散冬天的寒意,帶來溫暖和治癒。
而從有意思調查結果來看,火鍋在消費者心中確實頗為受寵。
調查顯示,99.12%的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有吃火鍋的習慣,其中,32.49%的人每月都會將火鍋劃入自己的飲食清單內,9.78%的人甚至每週都會吃。不過,對比來看,更多的人在吃火鍋這件事上較為隨性,45.89%的受訪者提到,他們吃火鍋沒有固定的消費頻率,往往會根據心情來決定。
在眾多口味中,有意思調查發現,走麻辣鮮香路線的川渝系火鍋是受訪者心中的TOP1,有超七成的人選擇,這種火鍋以其直接而強烈的味覺衝擊在全年齡層收穫好感。此外,走清淡風的北派火鍋和粵式火鍋在消費者心中也有著不相上下的地位,分別有44.82%和43.63%的受眾。
對比來看,雲貴火鍋、其他風味火鍋和江浙派火鍋雖然不是主流,但仍分別有20.24%、15.89%和4.74%的消費群體,說明市場上對多樣化火鍋的需求依然存在。

而年輕人都在哪裡吃火鍋呢?

根據調查,大型火鍋專門店是受訪者最主要的選擇,比例達到67.62%,這顯示出了品牌效應和就餐體驗的重要性。其次,小火鍋專門店也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選擇,拋開傳統吃火鍋特有的儀式感,在平常的下班之後,簡單吃個小火鍋犒勞一下辛苦的自己,正成為一些年輕人愛自己的新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家裡就餐依然以56.17%的比例維持住火鍋第二大消費場景,但今年以來,年輕人在家吃火鍋的熱情也在減弱。
具體來看,41.26%的受訪者坦言今年以來在家吃火鍋的頻次已經有所下降,交叉分析來看,越是低線城市,下降趨勢越明顯。相比之下,選擇“沒有變化”的比例為38.3%,選擇“增加了”的受訪者僅佔20.43%。
這種趨勢在頭部品牌的財務資料上有著更直觀的體現。2024年上半年,鍋圈營收、淨利潤均在下滑,其中營收為26.65億元,同比下降3.5%;淨利潤為8550萬元,同比下降26.7%。同期,鍋圈的門店總數也在下降,截至2024年6月底,鍋圈門店總數為9660家,相比於2023年年底的10307家已經減少了647家。
對此,鍋圈相關負責人對有意思報告表示,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公司開始著力提升門店的經營能力,減緩了加盟速度。2024年上半年,公司主動淘汰部分經營能力偏弱的門店。
儘管如此,二級市場上,鍋圈的股價走勢仍不樂觀,截至2024年12月10日,鍋圈的港股收盤價為1.97港元/股,較今年1月的峰值12.28港元/股已經下跌了83.96%,總市值蒸發約278億港元。
家裡的火鍋為什麼不香了?
吃火鍋的吸引力為什麼減弱了?首先要從火鍋的食用場景說起。
火鍋,一直在國人心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社交和情感交流的媒介。調查顯示,家庭聚餐、同學朋友聚會是火鍋最常出現的兩大場景,分別有76.51%和67.23%的人選擇。在某個節假日或週末,約上一群親朋好友圍鍋而坐,熱氣騰騰,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這種氛圍無疑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而正因為火鍋主要存在於上述多人群的社交場景,需要平衡在場多人的口味和偏好,這無疑對吃火鍋的便利性、食材多樣性、空間感、價效比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家吃火鍋吸引力下降也就並不意外了。
首先,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年輕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時間,成為了他們最寶貴的財富。因此,相較於在家耗費大量時間準備食材、調製小料和鍋底、清洗餐具、收拾用餐後的殘局等,外出就餐顯然更加便捷高效。
從調查來看,消費者選擇吃火鍋的時間多數在週末或節假日,佔比分別為88.75%和29.62%。這就不難解釋在家吃火鍋的人為什麼會減少了,畢竟在忙碌的工作完成後,誰又願意將寶貴的休息時間浪費在煩瑣的家務上呢?
調查顯示,67.62%的受訪者認同上述觀點,他們表示,影響他們在家吃火鍋意願的第一因素就是用餐後不需要清理、洗碗等。
其次,食材的多樣性也是吸引年輕人的關鍵因素,同期有超過3成的受訪者支援。
在他們看來,無論是菜品的種類,還是鍋底的風味,門店總能提供比家庭自制更為豐富的選擇。這對於追求新鮮與個性的年輕人而言,無疑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他們渴望嘗試不同的口味,體驗不同的風味,而這一切,在家中往往難以實現。
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平價火鍋店的增多,外出就餐的經濟性也愈發凸顯。
以今年頗受歡迎的小火鍋為例,往往透過親民的價格與豐富的菜品選擇,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走出家門,享受一頓美味又實惠的午餐或晚餐。相比之下,家庭自制火鍋雖然看似經濟實惠,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因為需要購買多種食材、調料等,成本並不低。而且,一旦未能充分利用這些食材,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家住北京的趙宇彤告訴有意思報告,最近她家附近新開了一家農小鍋門店,只需33元,就可以暢吃包含幾十種蔬菜、丸子、主食、水果等,加上單獨付費的鍋底,一個人吃飯才花了不到40元。
對比來看,她在鍋圈食匯線下門店僅購買3包丸子、2份蔬菜、1包鍋底加芝麻醬6款產品就花了51.8元。“在家吃本來是為了省錢,沒想到價格更高了。”
的確,今年以來,餐飲界的價格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不僅有平價小火鍋一再向下試探價格底線,甚至大型火鍋品牌慫火鍋、楠火鍋等也主動降價搶奪市場,推出9.9元起的葷菜、8.8元起的鍋底等。
盤古智庫高階研究員江瀚指出,在火鍋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走在家吃飯路線的鍋圈想要保持自身的市場份額並不容易。
鍋圈的焦慮如何緩解?
需要指出的是,鍋圈在中國的快速崛起,是有特定的時代背景的。
據瞭解,鍋圈成立於2017年,由河南人楊明超創立,主攻火鍋燒烤食材的To C業務,成立前幾年一直不溫不火。2020年後,在家吃飯需求暴增,鍋圈的門店數量也水漲船高,由2020年初的1441家增至2022年底的9221家,3年漲了6倍多,並在次年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但隨著2023年後,外出就餐的需求回到正軌,鍋圈的營業收入也隨之進入下滑區間。
連鎖戰略與資本專家、和弘諮詢總經理文志宏指出,鍋圈的業績走向並不能代表整個在家吃飯賽道的發展前景。他認為,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消費觀念轉變,圍繞在家用餐的火鍋食材及其他餐飲原材料市場空間依然巨大,具備發展潛力。
據瞭解,我國在家吃飯市場主要分為三類: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在家做飯的新鮮食材以及餐飲外賣到家服務3種,主營火鍋燒烤食材的鍋圈正屬於第一種。
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此前曾預測,在家吃飯餐食產品將成為在家吃飯市場中規模增長最快的分部,預計2027年將達到9400億元,自2022年複合年增長率為20.7%。
鍋圈所處的行業前景,無疑是光明的。但也正因為此,市場還在持續擴容中,入局的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
據有意思報告整理,目前包括永輝超市、沃爾瑪、小象超市、叮咚買菜、盒馬、七鮮在內的多家零售平臺、電商平臺均已經佈局了與鍋圈相似的火鍋到家、鮮吃火鍋等業務。其中,叮咚買菜自有火鍋品牌“叮咚大滿冠”曾經上線3個月就達到了近10億元銷售額。

圖源:視覺中國

激烈的競爭態勢無疑也對鍋圈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為了爭奪消費者,鍋圈也加入了價格戰的行列。
今年4月至6月,鍋圈總計對近百款產品的C端零售價進行了調整,平均降幅達到15%左右。5月下旬,鍋圈還對外推出了99元毛肚自由火鍋套餐,包括11葷3素1底料1主食4油碟,僅6月就在抖音平臺賣出超1.3億元。
從結果來看,降價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鍋圈產品收入,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鍋圈下滑的業績走向,並透支了其利潤。
文志宏認為,鍋圈需要在打造爆款方面需要進一步發力,發掘具有鮮明特色的差異化產品,在市場形成差異化的品牌形象,這才有助於提升門店客流量。“但打造爆款不僅是產品層面的問題,對其營銷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特許經營與連鎖經營領域專家李維華表示,鍋圈想要重回增長趨勢,從其對鍋圈線下門店瞭解來看,產品品質、產品陳列、人員服務等也有很大提升空間。
有意思報告近日走訪北京一家鍋圈食匯社群內門店發現,與盒馬等生鮮超市不同,整個門店面積很小,佈局十分緊湊,約20平方米的空間內放置了4臺冷櫃和1個貨架,狹窄的過道讓兩個人都很難並行透過。而在放置蔬菜的冷櫃內,一盒7.9元/200g的蒿子稈,頭部根莖已經有氧化發黑的跡象。
一位鍋圈總部招商人員告訴有意思報告,加盟門店中,肉類、丸子、火鍋底料蘸料等產品由總部統一提供,蔬菜類則由門店自行採購,總部對蔬菜品類並無固定要求,也未制定如一天一換等強制性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晚上7點半,或許是因為店內沒有太多到店顧客,服務人員還在和朋友邊賣貨邊喝酒。
而上述情況也說明,鍋圈在加盟門店的管理上似乎存在一定疏漏,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品牌總部在加盟店管控策略上尚存不足。
在時代的浪潮中起伏,鍋圈的故事是很多餐飲品牌的縮影,它證明了順勢而為的力量,也警示了僅靠風口難以永續。畢竟,時代的風會停。最終,以產品力贏來的信賴與口碑,才是助力品牌長久發展的根基。
作者:蘇影

編輯:餘源


圖表設計:李潤

值班編輯:蘇影
有意思報告影片
推薦閱讀

毛戈平上市,除了貴還靠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