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真正要談姜文,甚至要開一門課

電影《你行!你上!》熱映,再度令導演姜文成為關注焦點。有觀眾想知道片中意象背後的隱喻,“他是質疑還是批評,或者是別的什麼”。也有人認為這電影沒什麼隱喻,只是講述天才少年橫空出世的故事。
這份爭議的背後,既承載著影迷的期待,也彰顯了姜文憑高度個人化、風格化的作品,在當代中國電影導演中佔據不容忽視的獨特地位。
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戴錦華在答同學提問中,談到《讓子彈飛》觀後和對姜文的期待,她坦言,“既有極大的欣喜,也有矛盾。欣喜來自於姜文在影片中重申了一些非常樸素的理念,比如說公平、公正、正義、平等,等等, 但矛盾的是我更希望姜文一以貫之地繼續去拍《陽光燦爛的日子》 或者《鬼子來了》 或者《太陽照常升起》那樣的藝術電影。我更希望他的這種鬼才,他的這種奇異的電影造型能力,電影表意能力和一個批判性的、原創性的社會主題相關聯。真正要談姜文的電影,甚至要開一門課”。

觀後塗鴉
戴錦華|文
本文原刊《長天過大雲: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2007)
於我,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是21世紀初十年裡最為精彩、獨特的電影作品。奇詭卻明豔,冒犯常識而不流於矯情,荒誕卻欣愉,恣肆狂歡而書寫絕望與殘酷。
無論是天窗外、屋頂上,在一方藍天之下吟哦古文的瘋癲母親,還是流水間,母親的空蕩的遺裝順流而下猶如鼓樂前行的佇列;無論是單位食堂中,吉他伴奏的慾念之舞、樣板戲追光下“抓流氓”的亢奮人群,還是得還清白後卻高懸樑上者的灑脫造型;或是“天鵝絨”的殘酷喜劇;當然,亦是戈壁飛雪中兩騎白駝,一對女子:一個新寡,一位新娘;或一方燃燒的飛毯,瀟灑有致地掠行過夜行列車的上空——奇詭飛揚的造型,荒誕離奇的情境,初、二刻《拍案驚奇》式的當代故事片段,令《太陽照常升起》恰如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但大不同於商業電影之奇觀。於後者,所謂奇觀,是“眼睛吃的冰激凌,心靈坐的沙發椅”,需甜蜜且撫慰,需對社會常識保持高度的尊重,對意識形態幻像保持著高度的親和;而《太陽照常升起》則不時洩露著探尋社會或生命的不寧、甚或猙獰,在美輪美奐的影像中流動著創痛的陰霾。
《太陽照常升起》(2007)
一個愛與死的故事。但或許我們應顛倒詞序,將其表達為“死與愛的故事”。相對於故事中的愛與情慾,死,或許是影片更為突出的意象和主題。事實上,在影片的四故事中,濃墨重彩地登場的主角們幾乎全部死於非命;死之動因則是愛/情慾及其與情慾有關的罪與罰。因此,這部斑斕明快的影片,同時是一闋死亡進行曲;但奇特而曼妙的是,影片的內在韻律,並非黑衣巨鐮之死神掠過的肅殺節拍,而是死為情慾與情趣所變奏的諧謔曲。智性的反諷與生趣的盎然碎裂了死亡的君臨與絕對。於是,秉持著姜文式的狂放與奇詭,踏著探戈——情慾與纏鬥之舞的死神收割季,錯落地對位著影片四畫屏的排序(以母親之死開端,以黎明、軌道花叢中的嬰兒收束)、對位著影片的題名:《太陽照常升起》,而反轉為生(儘管荒誕)、生命(儘管急促而脆弱)的故事。原本,是死,反身定義著生,進而定義了人。所謂“一代人來,一代人去,太陽落下,太陽昇起,太陽照常升起。”但是,與基*教無涉,與原罪無關;在影片的內在邏輯中,向死而生,只是無從、也無需救贖的生命常態。猶如那對並行的白駝:葬禮之畔始終有婚禮的狂歡,死亡之際,永遠有新生的初啼。
猶如第四屏中,指示“世界盡頭”的那隻“怪”手,影片結束、最為鮮明的“入口”標識,便是“四畫屏”上的年份:1976——文革的最後一年,及其前史:1958——“大躍進”的熾熱年代。於是,《太陽照常升起》似乎是一次《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遙遠復沓,又一個“文革”故事,影片中處處散落的影像、物象似乎印證著這一入徑。而“文革”末年,也無疑是姜文童年記憶中最鮮明的刻痕。於我,這也是影片的力度與魅力的由來之一。不是悲情自憐式的煽情書寫,亦非鄉愁絲縷的哀傷羅曼,一抹銳且痛的淡然笑意,猶如濃墨重彩間的簡潔線條,勾勒且凸顯了那份深刻而繁複的荒誕——特定歲月的荒誕,也是生命慣常的荒誕。於是,花非花,霧非霧,“文革”非“文革”。以歷史的訂版去詮釋影片的敘述,勢必徒勞而返,因為影片的原創性的切入已然提示、開啟著別一種歷史的畫面。
無疑,姜文並非那類“直面深淵而不暈眩”的智者。姜文式的智慧始終隱現在他的恣肆與張揚之間,他暈眩,卻仍固執地直面。拒絕遺忘,拒絕和解,拒絕大歷史的綁架,亦拒絕小歷史的瑣屑。不錯,“母親”身上,那件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出現、又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復沓的、肥大的綠軍裝,標識著姜文童年記憶中某段鮮明而深刻的創傷印痕,但即使在他的導演處女作中,這記憶、對創傷的追問,也不曾簡單化約為或歷史的災難、或成長的煩惱、或自戀的撫慰。而《太陽照常升起》則無疑添加了歲月收穫與生命了悟的分量。
姜文高度個人化、風格化的作品,不時誘惑著精神分析式闡釋的衝動,而此片(以第一屏為最)更是各處散落著迷人的彩屑,引誘你從中獲取關於男人/女人、母與子、父名、缺席……等等弗洛依德或拉康版的慾望敘事(或元敘事?)。那對奪目的、美麗的繡鞋,藍天下,高懸在大樹的枝椏間;結婚照上,潛孔的黑洞指示著夫/父原本的所在,當這黑洞透出炭盆的暗紅的火光,成就了影片中極具驚悚感的場景;那洞穴裡、一記輕震便頃刻化為瓦礫的怪誕祭堂(或聖殿?);阿廖沙——這異國的、荒誕的暱稱佔據著並空洞了的父名;無需贅言,對“襲臀”事件的“調查”、小號或獵槍所直接標識的菲勒斯/閹割意味……然而,在姜文的作品序列中,自覺佈下的症候彩屑,與其說是穿越迷宮的路徑指示,不如說它指示生命與歷史迷宮的牆體。迄今為止,在姜文的作品中,對個人、生命、慾望極其不滿的追問同時交織著對歷史、社會與現實的質詢。因此,儘管同樣遍佈荒誕,儘管同樣“魔幻現實”,但姜文與庫斯圖裡卡大相徑庭。不僅由於個人——沉重的肉身之在場,更由於他始終拒絕以犬儒的姿態輕鬆揮散歷史與現實的重負,他蔑視並俯瞰審判失敗者的陪審團坐席;他同樣拒絕以個人或慾念浮動來超越、抹除歷史,或以歷史的名義赦免個人。
《太陽照常升起》猶如一幅並置的四畫屏(或曰四聯畫),因並列而相關,因角色的穿行而彼此相貫。但《太陽照常升起》並非因全然吻合《暴雨將至》獲矚目、因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的重複使用(《狗孃養的愛情》《21克》《巴別塔》《美錯》)的三段或四段拼畫式結構而熱絡。重要區別在於,儘管後者同樣有著多主角、多場景的敘事線索,但幾段故事不僅是平行時間的分割呈現,而且其“註定”在某一時刻、因某一元素拼合或展現為同一畫幅,一個因果互置、邏輯貫通的故事。而《太陽照常升起》之四畫屏,儘管彼此相關但卻各自獨立,穿行其間的人物,與其說提供著連貫的線索,不如說指示展現著宿命的/致命的偶然。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1963年生於墨西哥城,1990年從事廣告拍攝,併成立個人製片公司“ZetaFilms”,嘗試嚮導演轉型。在尋求劇本的過程中結識編劇吉勒莫·阿里加,兩人意趣相投,開始籌備一個關於墨西哥城的短片集劇本。歷時3年,易稿36次之後,只有三個片段保留下來,就是日後《狗孃養的愛情》的雛形。《狗孃養的愛情》為岡薩雷斯帶來了一個新導演的無上榮譽,也因此形成了他的固定制作班底。
較之形態相近的三段、四段式結構,《太陽照常升起》的並未設定時間的環接與敘事的封閉:你固然可以把第四屏讀作故事的開端與前史,但你也可以將其讀作故事的最後段落或尾聲。依照年份時序順時重列,影片似乎講述一個致命相遇的故事,天南地北、偶然並行戈壁的那對女子,已宿命地為主角:母與子、男與女簽下了薩馬拉——死神——之約;但將讀作故事的尾聲,卻在落幕處開敞了想象的視野一代人去,一代人來。太陽照常升起。或許,這正是影片結構時序的意味所在。拒絕提供拼圖的“關鍵板塊”,因為《太陽照常升起》原本不曾構置封閉、自足的敘事結構——後者先在地要求著常識碩然、價值確認的世界圖景為支撐。然而,荒誕、碎裂、偶然與殘酷,正是《太陽照常升起》四畫屏的共同底色。直面絕望的縱聲大笑,必然撕裂著溫情和解或彌合拼圖。或許,三(四)段法、四畫屏的敘事樣式多出自第三世界國家的導演之手,其本身便無言地述說著某種文化情勢或別樣的世界故事。後冷戰,全球化。“同一個世界”愈加四分五裂,無權制作規則的人們,仍可以挑釁或遊戲規則;況且規則自身已危機四伏。
我為《太陽照常升起》而喝彩。即便人微言輕。
相關推薦
1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中國電影50部
2022年是戴錦華老師於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大學執教的第40個年頭,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她攜《中國電影50部》再度聚焦中國電影,分享她對於電影的無比熱愛。
活字文化出品的《戴錦華大師電影課:中國電影50部》,與戴錦華教授四十年的學術成就息息相關。經由對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重新梳理,課程的結構最終達成了“從電影研究到文化研究這樣一個層次的分享”,戴老師說:“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仍然是電影藝術自身,是電影語言革命,是電影新浪潮,是電影藝術家對於自身的一個無窮的開拓和探討。但是進而我想經由電影,和大家分享我嘗試去思考的,困擾著我的,同時我以為也許困擾著社會的一些共同的問題。”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
2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性別與凝視
女性電影是一個看似非常明確,其實很難定義的概念。因為人們會問,什麼是女性電影?是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嗎?是關於女性主題的電影嗎?是必須具有女性自覺的性別意識的電影嗎?是必須以女性主義為準繩、為指導的電影嗎?同時還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女性電影是一個特殊概念?為什麼性別與電影是一個值得被討論和經常被提出的議題?
我認為女性主義對於女性電影的創生是充分必要的,但是女性主義不應該成為女性電影的全部或者唯一的依據,儘管女性是人類的一半,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女性自身是千差萬別的,女性自身攜帶著今日世界的種種問題。我們提供不一樣的觀察,我們提供對於世界上所有問題的回答,不僅是性別問題的回答,女性的介入意味著新的可能性探索,女性的介入意味著女性的生命經驗對於電影藝術的貢獻。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三聯中讀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
所以,我認為女性電影也應該是由女性參與制作的,應該是由越來越多的、分佈在各個不同行當當中的女性電影人智慧的、想象力的創造。它是另一種想象力開啟的、更廣闊的社會的可能性。因此我選擇了9部男導演的作品,11部女性導演的作品。在這樣一個有限的20部影片的數額當中,我希望跟大家展示我心目當中性別與電影相關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議題。
3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52倍人生(音訊)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豆瓣時間、三聯中讀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
給孩子的電影

戴錦華 編著
給孩子 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20年8月
《給孩子的電影》由當代著名人文學者戴錦華編選,在世界範圍內,遴選出50部經典電影,幾乎囊括了世界電影版圖的各個角落。在編選過程中,戴錦華跳脫出“橫”的地理空間,以“縱”的時間的概念串聯百年電影時光,除大陸以外,還囊括港臺及海外的各語種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編選這50部電影,戴錦華和她的編選團隊,注重第三世界電影的發展,關注除好萊塢外的國家,比如收錄了伊朗的《小鞋子》以及東歐的電影。力求讓電影在孩子心中不僅是“眼睛的冰淇淋”,還是心靈和視野的啟蒙者與拓荒人。除選出的這50部外,還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來求其全面,有些同樣精彩的電影,遺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讓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延伸閱讀與觀摩的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