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張明揚
來源 | 冰川思享號(ID:icereview)
這兩天,一個叫Manus的國產新應用刷屏社交媒體,走紅速度甚至超過了DeepSeek,很多人驚呼:又一個國運級別科技成果誕生了。
但也有輿論冷靜地指出:由DeepSeek的創新所帶來的狂熱,正在使得此刻市場對於中國科技產業進入一個期望膨脹期。
Manus在未來有可能前程遠大,但至少在此刻,此種動輒“國運級創新”的狂歡太早了。
“國運級創新”,不能淪為輿論通脹的噱頭。
隨著DeepSeek的橫空出世,國內的公共輿論似乎找回了久違的自信。
自信當然是好事,鼓勵創新的社會氣氛更是好上加好,但一些違背科技創新基本規律的極度亢奮聲也隨之出現了。
有人說了,亢奮有什麼不對麼,矯枉必須過正,至少激發了創新的氣氛。
這麼說就有些二極體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最近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將創新比作“黑土地”,“大家沒搞明白,黑土地就是死去的東西,爛在這裡叫黑土地……我們老是想問,有哪幾個創新做成了,而根本不知道沒有成千上萬的創新死在黑土地上,是不會有人做成的。但這種不能叫失敗,只是死在這裡,叫失敗你就有價值判斷了,它是變成了肥料”。
王堅院士說得很實在,這片“產業黑土”,是成千上萬企業成就的,將另外兩段話結合起來看,就更明白“黑土地說”的深意所在了。
在剛剛公佈的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句話,“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證監會主席吳清在這兩天的“兩會”新聞釋出會中也表示:希望市場各方全面客觀冷靜看待科技企業成長中的風險……對於未盈利企業上市等,給予更多包容和理解。
創新與創業一樣,都是九死一生,哪有那麼多人間奇蹟可言,更不可能動輒出現“國運級創新”。
要鼓勵創新,給脫穎而出者鼓勁固然重要,但“鼓勵探索,寬容失敗”這8個字也須臾不可忘。

▲任正非的企業經營理論裡也用到了“黑土地”比喻(圖/影片截圖)
前一段,在DeepSeek及杭州“六小龍”引發的城市反思潮中,有網友吐槽南京稱:杭州是6000個龍蛋孵化出來6只小龍,南京是想直接要6條真龍。
這話說得未必公允,南京有勇氣率先站出來自我拷問,本身就是開風氣之先之舉,但闡釋的道理還是很到位的。
事實上,杭州可能還不止6000個龍蛋。
有資料顯示,杭州現存企業超過100萬家,其中科技型企業近2萬家。
龍蛋越多,孵出小龍的機率就越大;溫度越合適,孵出小龍的機率就越大。
政府所應該做的,不是計劃和規劃,而是一視同仁地為每一家企業提供合適的創新環境,然後將其他交給市場。
創新與偉大是不能被計劃的。這就像阿甘的那盒巧克力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能否孵出龍蛋。
那些沒孵出的龍蛋,就如王堅院士所說,成千上萬的創新死在黑土地上,滋養了大地。
很多人或許不理解這一點,覺著這是心靈雞湯。
如果不是那麼多國內企業都著力大模型,又如何鍛鍊、培養出那麼多的AI人才;又如何吸引更多的學子進入相關專業與行業;又如何讓中國市場成為英偉達利潤豐厚的必爭之地,頂著美國政府的制裁壓力也不斷供。
甚至連中國改革開放,某種程度上都是“試錯”出來的。
黑土地,是中國創新的力量之源。

從中美科技競爭的大視野來看,黑土地(容忍失敗)是一個普遍通用價值,美國暫時領先,但中國只要想明白了,迎頭趕上並非難事;然而,“應用擴散能力”卻是中國在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篳路藍縷中形成的某種獨特能力,甚至可以視為中國相對於美國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應用擴散能力”,指向的就是“誰更有能力將新技術在真實的經濟生活中應用和擴散”。這固然有關於中國的超大消費市場與無盡的應用場景,也有關於中國製造業無遠弗屆的產業鏈優勢,但更有關於中國擁有一大批具備強大技術轉化應用能力的民營企業,讓中國形成了全球最有活力的技術擴散生態。
這樣就是為什麼,中國在與美國原始創新能力仍存在代差的情況下,在某些高科技領域如新能源汽車、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上,能夠取得全球性的競爭力優勢。

打個比方,DeepSeek火爆後沒多久,從小米、比亞迪、華為,到海爾、聯想……中國的各領域的頂尖企業都爭相將自己的產品接入DeepSeek,一派生機勃勃。
騰訊旗下的產品,從騰訊元寶、QQ音樂到騰訊遊戲、騰訊文件,也飛快接入了DeepSeek。騰訊元寶2月13日接入DeepSeek-R1滿血版,到3月3日,騰訊元寶在蘋果中國區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上,甚至一度升至第一。
DeepSeek是一款開源產品,而應用擴散正是題中應有之義。開源既可提高產品透明度贏得市場信任,更可藉助外部力量加速迭代與創新,踐行真正的“開放式創新”,在大批企業和產品接入後,AI產業的技術基石也在同時完成了國產替代的重任。
ChatGPT的技術創新能力固然獨步全球,就技術談技術也仍然領先或大幅領先於DeepSeek,但正是在此種技術擴散能力的加持下,DeepSeek正成為中國的一款國民級應用。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相對而言,ChatGPT就普及度而言,在美國國內更像是一款流行於知識分子、科技界與年輕人場域的一款超級應用,DeepSeek在滲透度已後來居上。
從更大的層面來看,隨著美國政府在拜登任期的最後一週內推出“全球AI擴散禁令,“小院高牆”已名不符實,小院正被越擴越大,而隨著特朗普的上臺,更是大有與一眾傳統貿易伙伴全面打關稅戰的趨勢。
中美科技之爭,如果逐步導向為應用擴散與有限創新之爭,開源與閉源之爭,開放與封閉之爭,則未來可期。

1973年,全球第一款人形機器人就出自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當時更是以機器人王國自居;2014年,奧巴馬訪日時,能踢足球的本田ASIMO給了奧巴馬一個不小的震撼;但時至今日,ASIMO在2018年已完全停產,軟銀也在2020年決定停產明星機器人Pepper。
2017 年11月,美國波士頓動力首次釋出了人形機器人完成後空翻的影片,舉世震驚;但時至今日,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雖然在運動控制上仍然領先全球,但在與AI的結合上已露頹勢,風頭被美國的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奪走,甚至波士頓動力也不再是一家美國公司,已被韓國現代汽車在2020年收購。
日本與波士頓動力,一個基本出局,一個將全面領先優勢拱手他人,背後的主要癥結就是商業化進展不利,沒有及時地展現出應用擴散能力。
而反觀在春晚大火的宇樹科技,雖然機器人跳秧歌未必說得上多麼黑科技,但其市場銷量遠超波士頓動力。

▲“春晚”上杭州宇樹科技的機器人扭秧歌(圖/影片截圖)
在應用擴散能力背後,體現的其實是創新的分工與創新的梯次。
這些年,中國科技創新有磕磕碰碰,也有柳暗花明,無數的教訓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不可將創新狹隘化。
創新不僅僅是基礎科技創新,應用擴散能力也很重要。
創新不僅僅是所謂的硬科技創新,繁榮的網際網路經濟能夠提供海量應用場景,又怎可如“工業黨”一般二極體,湧現了“六小龍”的杭州及國內創新最洶湧的深圳,恰恰都是網際網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創新不是貪功求大,整日奢求“國運級”,開創DeepSeek叫創新,接入DeepSeek只要做得好也叫創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原始創新、應用創新、微創新比翼齊飛方稱得上萬物競發。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