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篇論文盤點美國評估DeepSeek:震撼+質疑+恐慌

文章轉載自人大重陽公眾號,作者王文等
編者按:2月23日,“DeepSeek中國人工智慧、跳躍式發展與全球2050目標”主題研討會釋出了《大跳躍:美國智庫、媒體與行業論DeepSeek中國人工智慧》研究報告,引起廣泛關注。該報告論文版近日在核心期刊《智庫理論與實踐》2025年3月第10卷第2期釋出(作者系人大重陽院長王文、副研究員申宇婧、助理研究員金臻)。現將論文全文釋出如下:
摘要
【目的/意義】2025年1月,我國初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釋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模型引發全球關注,尤其在美國引發了各界震動。DeepSeek產品的推出標誌著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格局中的崛起,挑戰了美國矽谷的AI技術壟斷,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更在科技、經濟、政治、思想等領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方法/過程】本文透過美國智庫視角,主要梳理美國智庫對DeepSeek的典型看法和評論,深入分析該中國初創企業的崛起如何影響全球科技發展和地緣格局,研判提出中國AI未來發展的策略建議。
【結果/結論】建議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應堅持長期主義的理念、科技惠民的價值觀、國際合作的路徑,同時要防控AI風險。
關鍵詞
DeepSeek;人工智慧;技術創新;AI普惠
01
引言
2025年1月,中國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產品DeepSeek一經發布,便震驚世界,尤其是引起了美國的極大關注。美國社會各界尤其是智庫迅速展開對DeepSeek的深入分析與評估,引發了美國科技界及社會的廣泛討論與反思。儘管存在部分質疑聲音,但更多評價聚焦DeepSeek所展現的技術突破與創新價值,“AI的斯普特尼克時刻”“卓越的AI進展”等言論頻現美國輿論之中,充分體現了美國社會對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普遍認可。
DeepSeek在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實現了中國人工智慧的跳躍式發展。一是技術大跳躍。DeepSeek實現了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跳躍式發展,以“低成本+高效能+開源”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西方大語言模型的“彎道超車”和“換道超車”,推動世界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二是認知大跳躍。DeepSeek重新整理了西方對中國技術發展的認知,讓世界開始重新評估中國技術發展的實力,並重新考慮發展中國家在第四輪技術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地緣格局大跳躍。DeepSeek的出現有望打破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中心—外圍”的世界格局可能發生裂變與重構,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臺中的地位得以提升。DeepSeek有助於打破西方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科技壟斷,提升全球資產的整體價值,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信心,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時代縮影。
然而,在為DeepSeek時刻的到來而備受鼓舞之餘,更應該靜下心來,以理性客觀的態度深入思考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崛起道路。未來,中國如何以長期主義推動中國人工智慧實現從跟隨、模仿到引領、超越;如何走出一條獨樹一幟的人工智慧發展“新路”,為全球AI發展貢獻更具特色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安全的關係,守住人工智慧發展的紅線,防範技術危機,均將是推動人工智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
02
DeepSeek引發美國社會輿情風波
DeepSeek的迅速崛起不僅引發了全球科技行業的關注,也在美國社會掀起了輿論風波,美國智庫圍繞AI發展史上的這一重要轉折點,對美國市場表現、科技產業及相關政策的未來走向展開討論。本文歸納梳理美國典型智庫觀點,圍繞DeepSeek新模型釋出後引發的美國市場震盪、對中國科技創新的思考、全球產業鏈重塑、國際地緣政治變化,以及國際社會預期變化,深入分析該中國初創企業的崛起如何影響全球科技發展和地緣格局(表1)。
▲表1:2025年DeepSeek美國典型智庫觀點引用文章彙總
日期
機構
文章標題
2025-01-28
蘭德公司
《DeepSeek的崛起:主流報道忽視的事實》
2025-01-28
大西洋理事會
《DeepSeek突破對中美“AI競賽”的啟示與侷限》
2025-01-28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DeepSeek是否對美國AI產業構成生存威脅?》
2025-01-29
布魯金斯學會
《DeepSeek揭示美國對AI晶片出口管制的侷限性》
2025-01-31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DeepSeek:理清反應與過度反應》
2025-02-03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DeepSeek所揭示的中美競爭未來》
2025-02-03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DeepSeek的最新突破:重新定義人工智慧競賽》
2025-02-04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雙重顛覆與持續“驚喜”:特朗普2.0與DeepSeek》
2025-02-05
蘭德公司
《DeepSeek的教訓:美國需要更智慧的出口管制》
2025-02-11
布魯金斯學會
《DeepSeek:大科技公司變得更強大的理由並不充分》
2025-02-14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DeepSeek:對歐洲而言是挑戰還是機遇?》  
●2.1 引發美國科技行業股市震盪
DeepSeek的崛起充分證明,當下實現高階人工智慧功能並非需要依賴大規模資源投入,這一發現繼而引發了美國市場的強烈反應。DeepSeek將其免費AI助手全面推向市場後,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IXIC)下跌3.1%,其中,晶片製造領域的頭部企業英偉達股價跌幅近17%,市值蒸發近6千億美元,創下了有史以來華爾街公司單日虧損的最高紀錄。
股市的震盪反映了投資者的擔憂:若能夠以極低成本開發出效能相當的人工智慧產品,美國科技巨頭在昂貴AI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可能屬於過度投資。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邁克爾·弗羅曼(Michael Froman)指出,部分投資者認為,DeepSeek在美國晶片出口管制下仍能取得與矽谷巨頭相當的成果,不僅意味著英偉達可能被高估,也暗示整個AI行業存在泡沫。這種擔憂直接引發了美國科技股價格的階段性大幅下跌。
DeepSeek的成功不僅動搖了市場信心,也暴露了美國AI發展戰略中的深層次問題。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簡頓·蒂博(Kenton Thibaut)指出當前美國資源過度消耗的癥結,認為過度強調人工通用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算力為核心的單一發展目標導致了人工智慧企業加速大規模資料中心建設,進而引發環境治理成本上升和資源浪費等負外部性。
●2.2 引發西方學界對中國科技創新影響力的重新思考
西方學界普遍將DeepSeek視為一種顛覆性的創新力量。這種顛覆的本質並非複雜技術性突破,而是效率的提升,即“以更少的投入換取更多產出”(more for less)。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麥特·希恩(Matt Sheehan)指出,DeepSeek在OpenAI模型釋出後的極短時間內便實現了與之效能比肩的產品,其開發速度與經濟性彰顯了中國在AI領域的快速迭代能力。
儘管DeepSeek的新模型仍有提升空間,但其問世彰顯了中國在科技領域日益增長的實力,證明中國能夠以低成本輸出高質量AI產品。CSIS高階研究助理吉米·古德里奇(Jimmy Goodrich)答記者問:“眾所周知,DeepSeek擁有一支非常優秀的團隊,而且要是他們能獲得更多的算力支援,天知道他們會有多強。”
然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麥特·希恩和訪問學者斯科特·辛格(Scott Singer)表示:DeepSeek的出色成果不應被過度炒作:雖然DeepSeek-R1模型在極低預算下實現了與美國主流模型相似的表現,但在能力上並未超越這些競爭對手。部分學者及研究人員則質疑DeepSeek公佈的成本資料。例如,美國前商務部副部長顧問、CSIS經濟安全與技術部主任納文·吉里尚卡(Navin Girishankar)就對該成本是否涵蓋全部研發投入(包括研發過程中的沉沒成本)存疑。
此外,DeepSeek被認為存在隱私和安全隱患。CSIS高階研究員勞拉·卡羅利(Laura Caroli)提出,DeepSeek將使用者資料儲存在中國的做法不符合歐洲《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規定,已導致多個歐洲國家的資料保護機構介入調查,甚至停用相關AI軟體。由於DeepSeek-R1模型可能生成有害內容,其他公司在使用其開源資源時若忽視安全措施,低質量和不安全的AI模型或將大量湧現。隨著歐盟人工智慧法案的正式實施,DeepSeek會面臨更嚴格的合規要求。
●2.3 在經濟與產業領域,重塑全球產業鏈
部分美國學者及研究人員認為,DeepSeek透過提升產業效率、促進資源共享和推動競爭,間接加速了全球產業鏈的轉型。就產業效率而言,CSIS經濟安全與技術部主任納文·吉里尚卡指出,DeepSeek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將為AI產業整體產生正外部性,進而推動行業的整體發展。AI技術將更為迅速地普及,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並加速醫療、工業和商業等領域的突破。
在全球資源共享方面,DeepSeek的低廉開源案例對全球AI產業釋放出積極訊號。CSIS高階研究員勞拉·卡羅利提到,DeepSeek-R1模型開源利好歐洲AI初創企業,使其能夠恢復因資金短缺停滯的AI模型測試並填補技術空白,最終推動技術創新和全球合作。不過,DeepSeek將模型開源的做法雖然將有利於大量初創公司建立自己的AI模型,但也將加劇行業競爭,並帶來虛假資訊、深度偽造和人工智慧欺詐的安全隱患。
而在中美博弈方面,外交關係委員會高階研究員凱特·達菲(Kat Duffy)認為,美國實施的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中國在資源受限條件下的創新能力:“美國越是強迫中國開發商在高度受限的環境中開發,就越有可能讓中國成為開發成本效益高、節能型人工智慧方法的全球領導者。”若DeepSeek持續以低成本進行創新,美國的制裁措施將促使相關行業尋求自主替代方案,推動產業鏈自主化程序與國際合作多元化發展,進而使全球AI行業因創新和降本增效而更高效、更經濟。
●2.4 在地緣政治方面,加劇中美髮展博弈
DeepSeek的成功加劇了美國對華技術競爭的焦慮。著名科技投資者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將這一突破稱作“AI領域的斯普特尼克時刻”,引發了科技界、政府及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部分人士認為:中國低成本且高效能的AI產品不僅威脅美國在先進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還可能以難以預見的方式重塑全球權力格局;掌握最優且最廣泛應用模型的國家,將在經濟、安全和全球影響力方面獲得巨大回報。
然而,部分學者認為“AI領域的斯普特尼克時刻”存在過度解讀。CSIS資料研究員亞西爾·阿塔蘭(Yasir Atalan)指出:中國仍依賴美國硬體,且AI競賽是漸進式發展的,並非一次性技術突破,因此,DeepSeek的突破並不等同於“斯普特尼克時刻”;但這確實標誌著AI競賽格局的深刻變化。
此外,中美的地緣政治博弈在商業領域也存在被利用的風險。《外交學者》(the Diplomat)的一篇文章稱,部分曾支援AI開源開發的美國科技公司如今意識到,在AI領域與中國展開競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獲利空間;強調與中國進行“零和競爭”能夠促使美國社會各界(尤其是政府)增加對本國AI行業發展的支援與投資。
●2.5 改變國際社會心理,大幅扭轉全球預期
DeepSeek的崛起大幅扭轉了全球市場對中國股市的預期。彭博社稱,DeepSeek的影響促使投資者重新評估中國股市的潛力。高盛(Goldman Sachs)的策略師預計,DeepSeek的出現引發人們對中國技術進步的樂觀情緒,中國股市將繼續強勁上漲。在此背景下,美國智庫扭轉了對中國發展的預期,並引發了對自身科技政策的反思,促使美國重新審視其在AI領域的關鍵戰略佈局。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高階研究員、布魯金斯學會客座研究員湯姆·惠勒(Tom Wheeler)提出,中國初創公司的成功表明美國科技行業需要推動競爭而非維持壟斷,才能保障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活力與安全態勢。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簡頓·蒂博則建議,美國不應過度側重限制中國獲取計算資源,而應該著重發展更加多元、靈活且具有前瞻性的治理模式,同時加強跨領域的合作,明確披露與國家安全相關的風險資訊。
美國智庫還針對出口管制政策的有效性展開討論。布魯金斯學會非駐地高階研究員約翰·維拉賽諾(John Villasenor)指出,美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在限制中國科技發展的同時,反而激發了中國AI行業在有限計算資源下的創新能力,挑戰了傳統認知中算力與AI發展水平的正相關關係。然而,蘭德公司研究員持不同觀點,認為出口管制的累積性限制仍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業務拓展和實驗活動形成制約,進而限制了突破性創新的出現,因此,建議美國加強出口管制的執法力度,填補執法漏洞。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持類似觀點,認為出口管制在當前和未來都將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主要障礙,所以美國需要加強對H20晶片的管制,併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繞開管制的晶片做好準備。
03
透過美國視角,
看中國AI發展的重大世界意義
中國AI技術的進步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同樣意義非凡。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崛起打破了西方在科技主導權上的傲慢,有望重塑世界科技競爭格局。同時,技術的創新突破將在經濟、政治、思想等各層面引發連鎖反應,進一步推動產業創新、治理最佳化和信心提升。
●3.1 科技領域,打破西方AI技術壟斷,促進AI的普惠化發展
長久以來,全球科技發展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在西方。歐美國家掌握全世界最前沿的技術、擁有全世界最高階的科技人才、集聚全球最大規模的科技資本,站在全球科技產業鏈的頂端,也攫取全球高階科技產業鏈最豐厚的利潤。可以說,歐美國家在前沿科技領域一直佔據著絕對領先地位。然而,中國DeepSeek的橫空出世,第一次使中國在前沿科技AI領域,甚至是美國一直領先的AI大模型領域,出現了“趕超”並“領先”的跡象。這也是300多年4輪工業革命以來,中國第一次在科技創新領域真正挑戰了美國的國際地位,撼動了全球科技的競爭格局。
3.1.1 有助於打破西方資料霸權和AI資源壟斷
資料霸權是美國霸權主義在資訊時代的又一種體現,美國透過其數字技術和平臺優勢,對其他國家的資料和數字空間進行控制,在全球範圍內獲取和控制資料資源。美國既透過《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美墨加協定》(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USMCA)等自由貿易協定強調資料的跨境自由流動,同時又透過“長臂管轄”等法律工具等手段限制其他國家獲取美國資料,採用雙重標準維護資料霸權。
DeepSeek上線以來,使用者數量和使用者活躍度迅速上升。截至2025年1月底,其使用者規模已突破1.25億,2025年2月初,DeepSeek應用全球下載量居於首位,印度成最大使用者來源國,貢獻了該應用總下載量的15.6%。可見,DeepSeek不僅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關注,更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中引發了巨大反響。更加廣泛的使用者分佈使DeepSeek的資料來源自不同地域範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更加多元豐富、多型別、海量的使用者資料將有助於打破美國資料資源的優勢地位,削弱對全球資料流動的控制權,對美國科技公司的資料霸權構成嚴峻挑戰。
此外,DeepSeek透過一系列算力最佳化技術創新,顯著降低了訓練和推理的成本,使中國在美國高階晶片管制的情況下,仍可以提升大模型訓練效率,找到一條不同於西方大模型研發和促進AI發展的新路,實現顛覆式創新。
3.1.2 有助於打破全球AI“中心—外圍”格局,促進AI普惠
目前,全球人工智慧的全球發展格局呈現出“中心—外圍”的特點:發達國家掌握著AI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人才及大量軟硬體資源;而發展中國家則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面臨“卡脖子”風險,處於技術依賴和被支配的邊緣地位。DeepSeek的出現使發展中國家獲取了逆襲的機會,有助於發展中國家對抗發達國家的科技威權,爭取更加有力的話語權。
一方面,DeepSeek以開源的模式和較低的成本,促進了科技平權與技術普惠,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技術鴻溝。開源模式促進了技術擴散,使發展中國家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取底層技術能力。發達國家憑藉大型的龍頭科技企業壟斷著全球資源,高築科技護城河,拉起科技防線,使眾多發展中國家的小型科技公司難以望其項背,處於跟隨、模仿的落後境地。隨著DeepSeek開源程度的加深,在不受客觀條件的約束下,任何人可以較為輕鬆地使用、修改和商業化該模型,使發展中國家獲得超強AI能力和高水平AI技術的門檻降低,有助於發展中國家擺脫技術資源稀缺困境,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提供了更加平等的機會。
另一方面,DeepSeek減少了技術封鎖和對抗,推動形成了更加開放包容的科技創新氛圍。目前,發達國家在全球範圍內行使科技霸權,將科技產業武器化、政治化,透過嚴格的出口管制、投資審查、組建晶片聯盟等手段,阻礙被制裁國家獲取先進的技術。DeepSeek開源發展以極其開放包容的態度推動AI技術的全球普及和應用,推動AI由閉源向開源模式的轉變。這一發展策略的改變極大降低了技術研發推廣成本,推動全球AI競爭進入超越智慧財產權層面、更高水平、更具有開放性的發展路徑和軌跡上;同時,將吸引全球AI開發者包括髮展中國家的企業參與共建,激發了發展中國家的創新氛圍,也將極大促進技術擴散和AI技術的開放共享。
●3.2 經濟領域,“起底式”重塑產業,提升全球資產的整體價值
DeepSeek以其開源和低成本的模式,受到了各行各業的青睞。來自電信、金融、醫療、汽車等領域的廣大企業和中小機構紛紛接入DeepSeek,以提升自身業務效率,提高服務質量。DeepSeek推動中國市場和中國產業開啟了一場全面的數字化轉型與全方位AI升級,大量的中小企業以低成本接入先進AI工具,催生了諸多數字化新業態,一場DeepSeek引發的數字革命正在中國上演。對於企業來說,DeepSeek正在倒逼企業成長,企業不得不以更加優質的服務參與市場競爭,不僅要超越競爭對手,更需要給客戶提供超越DeepSeek的專業服務,這將促進企業朝著更加專業、更加務實的方向發展,提升了中國企業的發展水平與發展預期。
中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在高附加值領域的突破,將帶動中國資產價值的躍升,提升中國資產,尤其是科技股的國際資本吸引力,引發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價值的重新評估。目前,中國的外資流入結構持續最佳化,高技術製造業和服務業成為外資流入的重點領域。DeepSeek將進一步提振外資對中國資產,尤其是高附加值資產的信心,增加外資吸引力。
2025年以來,外資對中國科技股的配置迅速增加。多家外資機構認為,DeepSeek的推出將改變中國股票估值折價的現狀,推動中概科技股的中長期價值重估。國際投行如德意志銀行、滙豐銀行等紛紛建議投資者調整投資組合,增加對中國資產的配置。德意志銀行認為,2025年將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崛起的一年,中國股票的估值折價現象將消失。
長期來看,DeepSeek不僅提升了中國資產的價值,也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資產估值帶來積極影響。目前,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價值在國際市場上存在長期被低估的情況,而DeepSeek則推動了全球科技的多極化競爭,有望攪動全球科技“西強東弱”“北強南弱”的發展格局,促使全球資金,尤其是西方資本重新審視國際佈局,改變對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價值認知,增加向新興市場國家的流入。
●3.3 政治領域,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多元化,建立更加開放、包容的技術秩序
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統一的AI治理規則,全球AI治理存在分歧,並未開展協調一致的、務實的人工智慧治理行動,人工智慧風險加劇。DeepSeek的開源模式有助於推動全球開展更加多樣的人工智慧治理行動,推進全球人工智慧治理。
3.3.1 有助於推動全球AI治理的多邊主義
一方面,DeepSeek在發展中國家引發的學習創新效應,激活了發展中國家的創新意識,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對全球人工智慧治理的參與度。另一方面,DeepSeek降低了技術門檻,開源社群的建立將會集聚大量的人才和資源,為每個國家、每個公民參與AI治理、學習提供了相對平等的機會,增加全球AI治理的顆粒度,極大拓展了AI治理的參與範圍,推動全球AI治理實現自西向東,自政府向團體、個人的轉變。
3.3.2 完善AI治理框架
DeepSeek的出現將會引發新的AI治理難題,開源模式下的技術擴散將會增加監管難度。如何平衡開源模式下技術創新與技術安全的關係成為新的AI治理議題。同時,DeepSeek的崛起已經引發了多國的監管審查,其全球化研發應用將加劇資料跨境流動與資料安全議題的爭議,增加資料跨境流動治理的難度。此外,隨著DeepSeek的廣泛應用和對各行業的賦能連線,倫理和社會問題愈加凸顯。例如,利用DeepSeek進行不實炒作,加快了虛假資訊的製造、傳播速度;DeepSeek可能加快就業替代,對就業市場及人們的心理產生強大的衝擊;DeepSeek對未成年人教育、理財產品選擇等都會產生新的風險。可見,DeepSeek作為中國現象級產品應用,將引發全球對於人工智慧治理的進一步思考,提升對人工智慧引發的多樣風險的重視程度,促進全球人工智慧治理框架的完善。
●3.4 思想領域,激發創新活力,提升技術後發國家的強大自信
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缺乏高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自信。許多發展中國家曾長期處於“殖民或半殖民”狀態,其工業化程序被外力打斷,形成“技術附庸”模式。冷戰時期接受發達國家附帶政治條件的技術援助,以及全球化時期為融入全球貿易所做出的技術妥協等歷史因素均使得發展中國家一直處於技術落後者和趕超者的狀態。4次工業革命以來,發展中國家始終處於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和技術壓制之下,極大打壓了發展中國家進行科技創新、突破科技封鎖的信心。DeepSeek的出現讓發展中國家開始重新審視這一問題,重新評估自身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路徑。例如,巴西ABC聯邦大學(UFABC)大學教授、巴西國家資訊科技研究所(Instituto Nacional de Tecnologia da Informação,ITI)前所長塞爾吉奧·阿馬德烏·西爾維拉(Sérgio Amadeu Silveira)指出,DeepSeek的開源使那些在技術上依賴美國的國家能夠制定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戰略,使AI技術實現了民主化,為全球南方國家在這一領域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DeepSeek的出現讓發展中國家看到,西方真正“卡脖子”的不是算力、模型等前沿技術資源,而是敢於創新、勇於躋身到西方科技遊戲規則裡的信心,以及為此做出努力、組織資源的決心。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在採訪中提到:“中國的底層創新只是被過去的慣性束縛了,而中國必須有人站到技術前沿。”
DeepSeek或將顛覆原有的社會形態,推動數字社會形態的建立。在全新的AI普惠社會中,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消弭貧富差距造成的資源不平等現象,每個人的潛能、認知能力、創造水平都將得到跨越式提升。同時,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資訊差將大幅度減少,資訊節點分佈於廣大個體之中,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交流、思想互動處於非常頻繁的環境之中,個人的社會參與度大幅提升,一種更加具有活力、更加高效平等的社會組織模式誕生。這將降低技術後發國家的技術創新門檻,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動力,啟用技術後發國家開展技術創新的自信。
可以說,DeepSeek是“後發優勢理論”的生動體現,它在充分借鑑國際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基礎上,最佳化發展路徑,透過不斷創新實現了AI技術的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技術後發國家進行技術趕超和逆襲的信心。
04
“彎道超車”,
促進中國AI創新發展的建議
從蒸汽機、內燃機、網際網路,再到人工智慧,毫無疑問,AI正在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程序。DeepSeek再次印證了中國具備強大的AI技術實力,也展現了中國極有可能在21世紀首次引領工業革命程序的強大實力。接下來,中國技術創新的步伐不會停止,將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價值觀,向世界貢獻獨具中國特色的人工智慧發展方案,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最高目標,促進世界技術文明的大交流、大發展。
●4.1 客觀冷靜看待中國AI競爭格局,以長期主義推動中國AI可持續發展
DeepSeek的出現是中國AI領域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國第一次在前沿技術領域由“追趕世界”到“平視世界”的重要標誌,打擊了美西方在AI領域上的絕對自信。但是,冷靜下來看,中國雖然在AI原創技術、自主創新領域邁進了一大步,但是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仍處於自主創新的初級階段,還不足以達到超越美國、領先世界的程度,整體與西方依然存在差距。中國應“乘勝追擊”,推動向技術研發上游攀升,以長期主義的心態繼續推動國內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應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抓住特朗普上臺後大幅削減科研經費的機遇,縮小與歐美國家的差距。近年來,中國在研發投入強度和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方面穩步提升,2024年,中國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支出的比重為6.91%,分別以高於GDP(國內生產總值)和高於研發經費的速度實現較快增長。但是,與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
接下來,中國應制定中長期目標(2035年和2050年),分別推動二者達到發達國家3%-5%及15%-20%的水平。在這個基礎上,推動人工智慧研發支出由應用研究向基礎研究轉變,推動中國在全球AI專利中的申請更多轉向底層技術層面,加強算力與演算法需求的適配。與此同時,更加重視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工智慧企業,提高對創新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的支援力度,湧現出一批深耕人工智慧基礎研究的龍頭企業,推動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創新躍升。推動中國的傳統網際網路大廠利用自身的資源、資金、技術等優勢,增加向底層技術領域的投入,與初創企業加強合作,集中資源,推動開源模式下AI軟體生態重構。總之,要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長期主義的氛圍,從制度建設到科研評價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社會“急功近利”的氛圍。
儘管目前中國在人工智慧專利、高科技企業實力、算力資源等方面,與美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有一些跡象已經表明,中國具有人工智慧發展的巨大潛力。例如,中國人工智慧人才規模龐大,尤其是工程師數量龐大。相關資料表明,中國擁有超過220萬AI專業人員,數量超過美國的180萬。AI人才池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高於美國的8%。此外,中國擁有大規模的資料和龐大的應用場景,為人工智慧演算法提供訓練材料。國際資料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表明,中國資料量規模增長速度全球第一。可以預見,大量、多樣化、即時的高質量資料將在人工智慧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甚至無可替代的作用。算力的發展具有瓶頸,大量的電力能源消耗、土地資源消耗均對算力擴充套件和效能提升形成制約,一味追求算力提升的人工智慧發展路徑不可持續。然而,資料的潛力是無限的,高質量的資料可以與算力、演算法形成協同,DeepSeek的開源模式更是釋放了資料的無限潛力。預計2030年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將超越美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程序。
可見,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具有極大的潛力。2021年,美國AI領域科技專家裡卡多·特列斯(Ricardo Tellez)提到,“中國極有可能在2030年成為全球AI領導者”。谷歌前執行長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2017年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CNAS)舉辦的人工智慧與全球安全峰會上就明確表示,低估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能力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認為中國不僅在技術研發上投入巨大,而且培養了大量高水平的計算機科學人才,美國在AI領域的領先地位會因中國的快速崛起而受到威脅。而如今,DeepSeek的推出更是提升了中國AI的發展信心,也讓美國切實看到中國AI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4.2 踐行“科技為民、科技惠民”理念,讓更多人享受到AI技術紅利
戴維·F·諾布林(David F.Noble)在《生產力:工業自動化的社會史》(Forces of Production:A Social History of Industrial Automation)中提出:“不存在任何純粹的技術前景,只有人類前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一項技術如果只停留在從“0到1”的階段,而無法實現“從1到100”的推廣,則這項技術就是沒有價值的。只有將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相結合,以技術進步推動社會進步,才可稱之為一項真正有意義的技術創新。
4.2.1 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資本推動技術創新的價值取向
在西方主導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中,人們習慣於對標晶片製程、演算法先進性、專利成果等技術指標,一味地透過不斷的技術創新,迎合資本對科技創新的喜好,卻忽略了一項技術的真正價值所在,忽略了技術應該如何推動社會進步、增進人類福祉。科技發展的成果應該由人民共享,而不是淪為被資本裹挾的工具。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應該以人民為中心,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成果更多地服務人民、造福人民,避免落入“為了創新而創新”的科技資本權利遊戲之中。中國應該重新審視技術創新、資本投入與人類發展的關係,將資本作為技術創新服務人類發展的工具,以技術應用、社會價值的體現作為資本價值評估的標準,加大對耐心資本的扶持力度,引導耐心資本更多地投向具有真正創新價值的企業和產品。
4.2.2 大力推廣AI大模型的應用,釋放大模型的應用價值
ChatGPT推出以後,大模型的應用比較有限,更多的是侷限於C端,且以提升工作效率為主。DeepSeek以“低成本+高效率+開源”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個人、企業的應用門檻,提升了在各場景中的應用價值。接下來,應深入挖掘大模型在B端的應用能力,深入開發人工智慧對垂直領域的數字化改造能力,推動人工智慧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例如,提高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滲透度,更好地實現金融機構從前臺到後臺的全流程智慧化,處理智慧投顧、風險評估等跨部門、跨場景的更加複雜的任務,推動金融領域的數字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4.3 加強國際合作,不斷提升中國AI的國際影響力
DeepSeek的出現不僅攪動了全球AI競爭格局,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全球對人工智慧發展路線進行再次思考,以往“堆算力、高投入、高成本”的AI路線受到了極大挑戰,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全球AI的發展進步。中國堅持“以人為本、智慧向善”的人工智慧治理理念,將為全球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貢獻中國智慧,構建更具中國特色的AI文明新正規化。
4.3.1 加快人工智慧制度型開放,積極參與人工智慧國際治理
加強資料領域頂層設計,持續完善數字領域基礎制度和法律規範,不斷提高相關立法層級,並細化配套制度支援。完善資料分級分類、資料安全審查、個人資訊保護制度,推動中國國內資料要素價值釋放的同時,逐步促進資料的跨境流動,加強與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DEPA(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高標準國際數字規則的對接,積極參與相關規則中有關人工智慧等前沿規則和議題的討論。與此同時,在國際多邊層面、區域層面,積極提出人工智慧治理倡議與方案,改革聯合國人工智慧治理架構,積極參與國際人工智慧標準的制定。
4.3.2 加快技術轉移,提升中國人工智慧在“一帶一路”和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力
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和“數字絲綢之路”多邊合作機制,加大中國人工智慧在沿線國家的應用和推廣力度。藉助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建設人工智慧技術轉移中心,透過知識分享、跨國投資、研發合作等方式加快人工智慧的技術分享,以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幫助發展中國家在醫療、教育、農業、製造業等領域提升人工智慧能力。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支點,推動中國的人工智慧企業“走出去”開展海外佈局。一方面,中國應培育大型的人工智慧領域跨國企業集團,為相關企業提供稅收優惠、融資支援和風險保障;另一方面,以“技術出海+綜合服務出海”的模式,推動人工智慧上下游企業出海,共享資源、共擔風險,在海外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與產業生態,避免“單打獨鬥”,形成發展合力。
4.4 守住AI發展紅線,警惕技術發展失控危機
AI技術發展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技術失控可能對社會倫理道德體系造成衝擊,威脅社會穩定與安全。
(1)倫理和道德挑戰:AI技術可能加劇社會偏見與歧視,“演算法歧視”將進一步擴大決策結果中的不公現象。同時,過度依賴人工智慧可能削弱人類主體意識和判斷能力,人機情感互動的發展也可能導致人際關係疏遠,影響社會道德和倫理秩序。
(2)隱私與資料安全風險:AI技術依賴海量資料的收集和應用,個人隱私資訊可能面臨洩露與濫用的風險。此外,若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遭受網路攻擊,國防安全、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將面臨嚴峻挑戰。
(3)人工智慧失控風險:雷蒙德·庫茲韋爾(Raymond Kurzweil)在《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書中預測,技術奇點可能在21世紀中期出現,大約在2045年。技術奇點可能導致人類失去對未來的掌控,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雖然目前強人工智慧失控危機更多屬於未來假設,但對該問題的深度研究與預警已經逐漸成為科技界和政策界的共識。
為防範技術發展帶來的潛在危機,需加快制定全球層面的技術倫理標準和監管框架,強化對新興技術的監管力度。同時,完善個人資訊保護的法律法規,確保在資料收集、儲存和使用的各個環節中透明度和合法性得到充分保障,切實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利益。全球應攜手合作應對AI失控的潛在風險,制定國際標準和協議,特別是確保AI系統的開發過程透明,並保持人類對AI系統的監督和控制權。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