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瘦44斤後,開始有人給麥琳道歉了

作者|花木藍
編輯|閆如意

在親密關係裡,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黃執中在播客節目裡給過一個答案,叫做“能改變”
不知道他看到暴瘦44斤的麥琳以後,會不會對她有一點改觀。
《再見愛人》綜藝結束以後,麥琳上過好幾次熱搜。前期上綜藝時,很多路人還是帶著抗拒和抵制的心理,這一次減重成功是真的震撼了路人。
畢竟,減肥是一場身心重塑的過程,能瘦下來的都是狠人。
曾經討厭麥琳的網友們,不少人開始改觀:
“以前很討厭她,現在真佩服她。”

面對鋪天蓋地的謾罵,連呼吸都是錯。麥琳竟沒有退網沉寂,而是選擇了“永遠比被打倒多一次站起來”的劇本。
在短短幾個月內,麥琳完成了把自己打碎再重塑的過程。
節目最火的時候,也是麥琳面對的負面評價最多的時候,有網友建議麥琳:
第一步先減肥,第二步找份工作。
如今,4個月過去,她都做到了。
黑紅之後暴瘦44斤
麥琳變得勵志了
2024年的麥琳,火成了一種現象。
作為零幀起手的素人,她的口頭禪“心趴”、“就還好”、“我配嗎”等等都變成了出圈的爆梗。最離譜的時候,從紐約到紐西蘭的華人,排隊看聖誕燈的時候,都在討論在哪能買到青團和燻雞。
上這個節目,預告了半年“1月18日直播”的楊子學到了重要的一課:
天賦比努力重要。
除了玩梗,更多的網友是真實地覺得被“氣到心梗”,發起了一場“anti-麥”運動:
麥琳開了小紅書,就有人去舉報她,認為她應該被直接封號;
麥琳上別的綜藝,也被舉報到下線;
找她做代言的商家,被髮帖說要避雷。
最火的是下面這種觀點。這句話被做成了表情圖,在小紅書的評論區反覆出現。

很多人都預測,麥琳應該會退網,或者最多熱度變低,做個小主播。

但麥琳沒有按這個劇本走。
2025年才過去1/3,她已經數次靠“減重”書寫自己的大女主“蛻變”劇情:
1月回門宴:
麥琳瘦13斤亮相,同時學會了騎車,還曬了給李行亮織圍巾、幫女兒選寫真照片等生活細節。
3月更新社媒官宣減肥成功:
2個月瘦20斤,即使因低血糖暈眩仍在堅持,同時製作了“一個普通女人的十年”vlog。
4月公開減重44斤全記錄:
她靠的是“16+8“飲食法+低碳高蛋白食譜 +力量訓練結合舞蹈與散步維持代謝,不少醫學和健身博主都認可了這種減重思路。
暴瘦到體重變回兩位數的麥琳,似乎也以“減重”為支點,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她不再是那個依附於別人的“家庭主婦”,而是出道成為“減重博主”:跳女團舞,拍變裝影片,分享“16+8”飲食法和減脂餐教程,帶貨酸湯調料。

4月25日,騰訊影片的“我們”欄目刊發了一條採訪麥琳的長影片。
採訪裡,她口齒清晰,落落大方,直面回應上節目時候的表現。她承認自己“行為任性、缺乏共情”,提到後面慢慢開始有支援她的聲音時幾乎落淚:有人給她發很長的私信,鼓勵她要走出家庭、出去工作。
“他們有在拯救我。”
這條採訪影片的轉發鏈裡,博主@止痛膠囊成噸吃 誇她:

@孟大明白 說,“這個表達能力超越同組所有嘉賓”。

而在此之前,麥琳已經經歷了三次全網獵巫,卻始終沒有被打倒:
第一次是《再見愛人》播出時,人們厭惡她;第二次是她道歉時,人們覺得她不真誠;第三次是她上第二個綜藝《我們的爸爸》時,人們全網抵制。
直到她真的做到了、在改變,才開始有人意識到,麥琳不是我們想象中無可救藥的“弱者”。
“恐麥”的人,到底在討厭什麼?
有一種分析認為,麥琳引起這麼大的情緒,是因為她喚醒了所有中國人的不良記憶。
麥琳太普通了。
普通到她像極了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不喜歡又甩不脫的人:
有控制慾的父母、自私的同學、愛貪小便宜的的同事……
麥琳引發的情緒,不只是針對她這個人,而是我們過去經歷過的、無法反駁,也來不及逃跑的那些時刻。
更微妙的是———
有些人討厭她,是因為她像極了我們不願面對的自己
她的表達欲、控制慾、自我中心,她的玻璃心和“說哭就哭”、“我不錄了”,是不是都像極了我們某些情緒崩潰,又想掩蓋的瞬間?
討厭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她做了什麼多錯的事,而是她打破了我們對“人應該怎樣”的想象,和我們自認為“不會那樣”的投射。
討厭,是對失控的情緒投射。
在所有的嘉賓裡,只有麥琳是不設防,沒有被螢幕規訓過的。
越像普通人,就有越多人厭惡她。
普通人怎麼配上電視呢,又憑什麼被看見、被關注?
有些人討厭她,是因為她太普通了,又獲得了不匹配的優渥生活。
人設是家庭主婦,但卻能帶孩子出國旅遊、滑雪度假,更不用說她還沒怎麼吃過工作的苦。
於是有人開始質疑:
“她這種生活,根本不接地氣。”
“她根本代表不了家庭主婦。”
個角度看——
不少其他網紅和小明星,就是靠曬精緻生活來吸引粉絲追捧的。生活比她更精緻、更富裕,粉絲照樣買單、追逐、羨慕。
說到底,很多人“討厭麥琳”,本質不是因為她做了什麼錯事,而是——她“不符合我們的預期”
她不夠優雅,不夠自知,不夠有學識
她哭、她控訴、她講道理、她不肯低頭。
她不符合“美強慘”定律,卻偏偏得到了那麼多資源和關注。
這讓人不爽。
因為她不像強者,卻享受了強者的待遇;
她看起來是個弱者,卻又不按弱者該有的姿態去討好大家。
於是,有人開始牴觸她、排斥她,甚至希望她“被消失”。
攻擊,其實是一種防禦機制。
她沒學歷,沒情商,沒眼色,而且——
她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這是最預期違背的地方,楊子和留幾手也令人討厭,但他們被離婚了,是一個BE故事,然而麥琳卻真的解決了自己的婚姻問題,而且日子還好起來了?
這挑戰了大家樸素的價值觀。
尤其是頗有網紅經驗的留幾手,他在熒幕前的形象太閉環了:有認輸,有沮喪,說節目害自己沒了家,他痛哭流涕。
但是麥琳啊,她也太鐵骨錚錚了。
尤其是她的某些發言,比如道歉信裡也要提一句說:
“燻雞”事件至少對這個社會、這個行業的商家,帶來了價值。
確實令人生氣。
最適合麥琳的節目
是《康熙來了》
麥琳是深圳人,祖籍貴州,但她說話的語氣,有一點臺灣腔。
可以想見,她的說話方式,應該受臺灣綜藝影響很大。
她其實蠻有綜藝天賦的,能開玩笑、能造梗,連自己的“黑梗”都反覆熟練使用。
最適合她的節目,可能是《康熙來了》。
很多人都說在麥琳身上其實看到了一點小S式的幽默。開個腦洞,也許把麥琳放在《康熙來了》的舞臺上,她沒準能如魚得水。
她具備一種自我調侃的能力,一種在尷尬中自持的本事。
往深了說,臺灣綜藝似乎也塑造了她的核心。從吳宗憲到蔡康永、小S,臺灣綜藝人幾乎都經歷過在不同階段突破自我、東山再起。
《再見愛人》帶來的全網核爆式討論,不是所有人都能扛過去的。
傅首爾和張婉婷在前兩季也遭致了差不多程度或者弱一點的全網級別非議——說來也怪,每一季《再見愛人》,節目組都獻祭出一位“瘋女人”。
傅首爾的事業遭遇重創,甚至“傅首爾長相”都成為了一種負面描述;
張婉婷說,一度都害怕聽見自己的名字,“張婉婷”這三個字成為了一種羞辱。在給孩子打疫苗時候,她簽字都羞愧,後來就在社交場合把自己的名字變成“小張
這種級別的身心重建,實非易事。
麥琳固然不是完人,但也許,她從頭到尾都不是“錯”的那一個。
只是我們一廂情願地,希望所有“不完美的人生”必須先付出代價,再配擁有希望。
可現實裡,確實有人會跌倒後站起來,並且不按劇本哭。
回到開頭說的,反對麥琳的被傳播最廣的那句話:
如果黑紅流量能變現的話,國家公民從小所受教育的美好品質將變得一文不值。
如果我們沒有一份能容納複雜性和爭議性的土壤,沒有給被打倒的人重新站起來的機會,那麼國家公民從小所受教育的美好品質才是一文不值。
賈寶玉說,女孩子是珍珠,嫁人了的,便是死魚眼珠。
如果說婚姻是一道坎,那麼母職更是一道深淵。
為什麼中年老母不可愛了?
她們身上揹負的太多。真實的生活裡,沒有哪個人能永遠體面從容,沒有人能活成理想樣板的樣子。
小女孩像珍珠,因為她們只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漂漂亮亮體體面面,但做母親,是另一個複雜的課題。如果只有那些永遠溫柔、理性、宜人性極高的女性才配被愛,那些崩潰的、疲憊的、帶刺的、在育兒和婚姻中負重前行的母親,又該怎麼辦?
從這點來說,我們應該感謝張婉婷、傅首爾和麥琳,她們勇敢的自我暴露,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複雜性,和女性生存的困境。
在《我們》採訪影片的結尾,麥琳許下了一個很溫柔的願望,
“我希望我是最後一個這樣(遭遇網暴)的人。”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