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銷乏力,出海不易,成了它們的集體困境。


作者 | 劉萍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前段時間,餃子機、炒菜機等小家電在TikTok爆火,播放量高達數千萬乃至上億。而在國內社交平臺,充斥著大量關於小家電的吐槽帖。
行業資料更是傳來了微微的寒氣。奧維雲網資料顯示,2023年廚房小家電整體零售額549.3億元,同比下降9.6%。2024年,這一數額繼續下降0.8%,靠國補挽救了部分頹勢。
身處食物鏈頂端的小家電龍頭們,蘇泊爾、小熊電器艱難地保持了營收正增長,九陽股份止不住連續四年負增長的趨勢。內銷乏力,出海不易,成了它們的集體困境。
捲了多年,能笑到最後的,仍是具有品牌力和科技力的參與者。

始於顏值,終於顏值
在中國家電行業的版圖上,廣東順德是個繞不開的座標。這裡既孕育了美的、格蘭仕等傳統家電巨頭,也滋養出小熊電器這樣的新興小家電品牌。
2006年小熊電器成立時,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美的、蘇泊爾、九陽三家企業佔據了電飯煲、電磁爐等傳統小家電市場的大半邊江山。小熊自知無法以卵擊石,選擇在巨頭忽視的長尾需求中掘金。
當時,隨著經濟的發展,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主打健康概念的酸奶在國內日益流行,但市面上的酸奶機機身大、價格高,滿足不了普通使用者的需求。
小熊電器創始人李一峰看到了商機,研發出機身小巧、價格親民的酸奶機,一年內獲得上百萬臺的銷量,成為小熊推出的首個“爆品”。
找對了方向,小熊採用“快時尚模式”去做產品,既要上新速度快,產品還得好看。李一峰曾表示,小熊有10個研發團隊,研發新品數量從一年100個提升到了150個,平均不到3天就能推出一款新的產品。
小熊產品線涵蓋養生壺、加溼器、早餐機、空氣炸鍋等細分品類。
2018年,小熊家電提出“萌家電”概念,產品設計得迷你、可愛,並給產品加上“美好生活的濾鏡”,吸引了大批追求精緻生活的消費者。
這一年,也是小熊電器的出圈之年,第二年小熊電器登陸資本市場,成為“創意小家電第一股”。
2020年,宅經濟爆發,小家電企業迎來爆發期,多功能料理鍋、空氣炸鍋、破壁機、酸奶機、蒸蛋機等小家電攻佔年輕人的廚房,小家電在社交平臺成了流量密碼,晉升為網紅頂流。
就在小熊們混得風生水起之時,商業模式的脆弱性隨之暴露。
平價曾是小熊電器身上最醒目的標籤之一,但在創意小家電賽道,小熊的價格優勢被同行卷得相形見絀。以養生壺為例,淘寶隨便一搜,小熊需要60元出頭,美的、蘇泊爾只需54.4元,半球更是低至29.9元。

(截圖自電商平臺)
究其原因,小家電幾乎沒有技術壁壘,產品更新換代只是做創新,或者微調顏值設計。一款產品爆了,就會迅速湧現大批模仿者,同質化非常嚴重。且小家電具有“低頻消費”屬性,使用者復購率低,品牌忠誠度難以建立。
當“懶人經濟”撞上理性消費迴歸,行業迎來大洗牌。這風向一變,連巨頭也扛不住。
眼看著小家電賣得火熱,美的也想分一杯羹,2021年一口氣釋出了60多款智慧小家電,結果不到一年,美的就關停了900多個SKU,2022年總體虧損超過2000萬元。
2023年美的董事長方洪波罕見坦承,進軍小家電是“美的犯的一個錯誤”,“這些產品更新迭代快、生命週期短,可以說是曇花一現,一年兩年就沒了”。
蘇泊爾陷入了類似的困境。2021年,蘇泊爾營業收入為215.85億元,同比增長16.07%,2022年情況反轉,營收為201.71億元,同比下降6.55%。雖在2023年有所回暖,營收同比增長至5.62%,但沒能恢復往日高增長。
小家電捲到2024年,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報都透露出明顯的疲態。
蘇泊爾2024年營業總收入224.27億元,同比上升5.27%,增長率繼續下滑;歸母淨利潤22.44億元,同比上升2.97%。
同為小家電龍頭,九陽股份的情況嚴峻得多。2024年,其實現營業收入88.49億元,同比下降7.94%;淨利潤僅有1.22億元,較上年大幅下跌了68.55%。
連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傳統品牌尚且如此,遑論新興品牌。2024年,小熊電器實現營收47.58億元,同比僅增長0.98%,且歸母淨利潤僅有2.88億元,跌至2021年水平,同比大幅下降35.37%,創下了近九年來的最大跌幅。

內銷乏力,出海不易
頭頂著“網紅”二字,小家電的出圈離不開渠道的助力。
2006年,淘寶網開始興起,已超越eBay易趣成為亞洲最大網路購物平臺。2008年,小熊電器就對電商敞開懷抱,把產品放在淘寶上賣。2009年,小熊電器進駐天貓商城,開設官方旗艦店。
當大部分企業尚在猶豫觀望時,小熊電器就吃到了電商平臺流量爆發的紅利。資料顯示,2007年-2009年間,小熊銷售額年平均增速超過100%。直至今天,線上平臺仍是小熊的主渠道。
卷完國內卷國外,早已是行業共識,小家電的出海同樣受益於跨境渠道的多樣化。
國產小家電的出海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外貿政策的放開,小家電走出國門主要靠OEM模式,充當國際知名品牌的代工廠,做的是ToB生意。比如新寶電器、博菱電器等小家電,透過給飛利浦、戴森、松下、西門子等企業代工,得到進一步發展。
千禧年後,跨境電商平臺的繁榮,讓國內小家電品牌得以走上更大的國際舞臺。
2000年左右,阿里巴巴國際站幫助小家電廠商們直接拿下海外訂單。2012年左右,亞馬遜向中國賣家開放,給了許多小家電廠商嘗試做ToC生意的機會。
晨北科技(Vesync)便是典型的在跨境電商平臺成長起來的品牌。2013年,曾在美國經營亞馬遜網店的楊琳,回到深圳創立了晨北科技。藉助此前積累的亞馬遜店鋪運營經驗,以及紮根珠三角小家電產業帶的地域稟賦,在海外市場贏得一席之地,2020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
隨著TikTok、Temu、速賣通、SHEIN在海外開疆擴土,小家電的跨境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增加了小家電出圈的可能性。
TikTok流量大,商品與內容繫結,更是容易出現傳播度廣、影響力大的爆款商品。
晨北科技旗下的兩大品牌Cosori和Levoit均已開通TikTok賬號,自2024年1月入駐TikTok美國小店以來,截至2025年1月,其名為Core Mini空氣清淨機的銷量已破10萬單,總銷售額超過500萬美元。
小熊電器出海較晚,2019年以東南亞市場為目標,在Shopee和Lazada上進行產品推廣。2021年開通TikTok賬號,在東南亞帶貨。
小家電在國內失寵,海外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蘇泊爾的海外業務佔比僅佔33.45%,但增速超過20%,而內銷業務甚至同比下降1.21%。
不過,出海這口飯並不容易吃,蘇泊爾海外業務的毛利率一直低於內銷業務。2022年至2024年,蘇泊爾內銷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28.32%、28.7%、27.69%,外銷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18.48%、20.47%、18.62%。
問題出在蘇泊爾的出海模式。蘇泊爾的外銷業務並非直接把產品賣給海外消費者,而是承接其最大股東、法國炊具巨頭SEB集團的代工業務。
如果按地區劃分,2024年蘇泊爾的海外業務收入達75.02億元,但按銷售模式劃分,蘇泊爾的出口代工模式收入為74.98億元。也就是說,蘇泊爾的自主品牌幾乎沒出海。
小家電缺乏品牌力,出海相當被動。蘇泊爾的現狀,也是國內小家電企業的縮影。小熊電器2024年的外銷收入為6.8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0%,佔總營收比例不足15%,同樣主要依賴代工,自主品牌出海進展緩慢。
海外代工的業務並沒有議價權,要和品牌方分攤關稅成本。隨著美國關稅的水漲船高,小家電原來的價格優勢被弱化,無疑是雪上加霜。

小家電活下去
得抄大家電作業?
沒有品牌溢價的出海,只會淪為“另一種形式的內卷”。
對比之下,晨北科技從創立之初就摒棄了中國製造等於代工貼牌的慣性思維,決定做自己的品牌,生產環節主要依靠外部代工企業,自身則更側重於產品研發、設計以及品牌運營。
2024年,其總營收達6.5億美元,同比增長11.5%,淨利潤9304.8萬美元,同比增長20.1%,均創歷史新高,毛利率雖有所下降,但仍達46.98%,遠高於蘇泊爾的外銷業務毛利率。
出海絕非簡單的產能輸出,而是基於產品的品牌力傳播。無論是國內消費者抑或海外使用者,都會把技術能力視為產品質量的重要標準,任何行業都不可能永遠靠“衝動消費”續命。美的、格力、海爾等家電品牌能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同樣是以技術硬實力抗衡西門子、飛利浦、松下等國際巨頭。
誠然,國內小家電品牌可以繼續嘗試將國內的流量打法複製到海外市場,很可能短時間內爆火出圈、銷量猛漲,畢竟近期餃子機、炒菜機已經在TikTok爆火,也極有可能重蹈覆轍,依賴不穩定的流量紅利暫時喘息。產品沒有核心技術,營銷做得再好只是“空中樓閣”。
小家電企業缺乏資金實力,無法學美的、海爾那樣,透過“買買買”來借力知名品牌原來的名氣,完善國際化佈局,但可以向大家電的本地化運營經驗“抄作業”。例如,根據東南亞人的飲食習慣、氣候特點,設計出有技術亮點的對應產品。
小米生態鏈的成功,提供了一條更具想象力的路徑參考。以米家為例,用智慧APP連線空氣炸鍋、空氣清淨機、掃地機器人等硬體裝置,構建起覆蓋廚房、客廳、臥室的智慧生態。這種創新本質是對使用者需求的重新定義,有效提升了產品生命週期價值。
不過,對於資源有限的小家電企業,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輕量級生態” 或許是更現實的選擇。例如,做好廚房場景的生態化,以電燉鍋、養生壺等為核心單品,開發配套的食譜APP,形成“產品+內容+服務”的微型生態。
當種種紅利退去,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真正的產品,從來不是顏值與簡單功能的堆砌,而是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回應。風口上的豬能飛,但唯有造出翅膀,才能穿越風暴。
往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