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國多起中餐館服務生"追討小費"事件,將這場爭議推向沸點——小費文化本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洛杉磯縣聖蓋博谷居民Angela黃披露,其胞姐黃女士近日在蒙市某中餐館遭遇"小費暴力"
她在店內消費26美元(含稅)後支付2美元小費,卻被服務員堵在店門口大聲質問"為何只給這點"。儘管黃女士解釋自己按稅前金額計算小費,但對方堅持"店規要求按稅後計算",在午餐時段眾目睽睽下反覆糾纏。
最終黃女士含淚再付2美元,總計支付4美元小費(約15%稅前比例)。
"這根本不是服務,是搶劫!"
Angela向大家出示姐姐手臂上醒目的抓痕照片,整起事件導致胞姐持續噩夢、產生創傷後應激反應。
類似事件已屢見不鮮——某週末在阿罕布拉中餐館,她目睹一家五口華人遊客被服務員追至停車場討要小費,"不給就翻白眼,孩子們都嚇哭了"。
作為在美生活三十年的老移民,Angela對比疫情前後感慨:"過去小費是獎勵優質服務的文化,現在變成強制稅收"。她批評部分中餐館"除了上菜再無服務",卻將小費建議比例從15%推高至18%-20%,甚至透過結賬系統強制預填小費金額。
南加餐飲從業者聯盟匿名人士透露,疫情後行業確實面臨人力短缺與成本激增的雙重夾擊,但承認部分商家存在"小費依賴"——將本應僱主承擔的工資轉嫁給消費者。"有些新店甚至要求服務生每天必須收到300美元小費,完不成就扣工資"。
隨著越來越多州議會開始討論"取消小費制度,改由僱主支付合理薪資"的提案,這場爭議已超越餐廳門口的是非。消費者與從業者或許都需要重新思考:在21世紀的美國,小費文化究竟該走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