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避世雲居[其三]|端午舟山古民居自駕

CHH ID:TinkerCafe
其一.楔子|此舟山非彼舟山

↑LX700h

↑GX550h所在城市沒有雷車4S,每次保養都是驅車來金華,保養的間隙,再來看看展廳的新車,上次看了GX550h,這次看嶄新到店膜還沒撕就已經被訂走的LX700h,兩車就算是擱一起,LX看著也是特別巨大。可惜已被預訂,不能拉開車門進去拍一拍內飾,估計下次再去保養,就能看到那個極醜的新款ES。前幾次去了武義、浦江、蘭谿,最近又拜訪了新昌、嵊州還有黃岩、仙居、天台,都是浙中那一塊,還剩東陽、永康、磐安。原計劃去東陽盧宅,考慮到端午人流問題,退而求其次去了永康。和之前去的避世古村不同,這裡經濟發達,人口外流不嚴重,畢竟世界義烏,中國永康沒想到吧,我說的舟山不在海邊,而是在永康。舟山鎮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南部,距離市區約20公里,鎮政府就設駐在舟山二村中。舟山二村與舟山一村、舟山三村毗鄰而居,雖有舟山溪為界,但現時三個村子早已不分你我,像親兄弟般組成一個大家庭。村兩旁高峰迭起,這裡盛產條石,從前家家戶戶都是用條石修蓋房子的,村中還保留很多條石房,這也成了村的一個特色。

↑黃印若公祠二樓圓窗

↑精美牛腿,當年村民用石灰粉把牛腿填平也是個大工程

其二.西班牙風格徽派建築
黃印若公祠位於金華永康舟山鎮,建於1907年,黃印若後裔、藍翎五品銜江西縣丞黃傳滔,用十二年時間完全仿照親家、芝英鎮名門望族應貽誥的家舍建起這一宅第,光宗耀祖。設計上融入了西班牙建築元素,住房與祠堂合一。為了防止宅子起火,廳堂裡挖鑿了兩個水池,從附近山上引水,池水長年不幹,公祠也因此至今沒有發生過火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印若公祠曾是人民公社所在地,所以村民把它叫作“老公社”或“傳韜的屋”。舟山鎮地處金華、麗水地區交界之處,古時的鹽道就經過這裡,是當時的交通要道,也是商品的聚集地。解放前,舟山是一個富庶之地,當地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舟山地主大地方,不靠公路不靠山。四條大路通永康,惡霸地主廿六雙。”據說土改時,舟山有52個地主,也說明當時舟山的富裕程度。解放前,舟山富人多,又地處山區,經常有土匪從仙居一帶過來騷擾。黃印若公祠的保護措施做得很嚴密。最有特色的是樑柱上的雕工以及月梁、雀替、牛腿,可惜雀替已經被盜賊偷走。每個牛腿上都刻著一個經典的三國故事,有空城計、劉備託孤等等,雕刻手法高超豐富,有鏤空雕、半圓雕、圓雕、浮雕等,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門廊、圍欄、扶手又有西班牙風格的浮雕和貝殼雕。**時期,為了保護牛腿不受破壞,村民用石灰粉把牛腿填平,這才使它們悉數保留下來。 黃印若是清末帶領村民阻擊盜匪的英雄,黃傳韜是當時的永康首富。黃傳韜的長女嫁給了芝英應祖錫(西班牙二等參贊)的兒子。傳韜四兒子黃洵傑最後變賣家產隨妻表哥湯恩伯去了臺灣 舟山二村一共有三條古街道和十五條古街巷,四通八達,像迷魂陣一般。婺州、台州、溫州之間的交通要道,人員稠密,物產豐饒,商貿興盛,是盜賊垂涎的一塊肥肉。舟山又地處永康、縉雲兩地邊界丘陵山區,離縣城較遠,救援難。因為舟山的富庶與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次被劫。經歷多次洗劫後,村裡鄉紳幾經商量,開始建立防禦工事。百餘年間,一代代鄉紳一次次修建、完善了整個貫通村落的防禦體系。村內還有一條長約500米地下水道以作為逃生用,而臨街面的牆上還建設有槍眼,槍眼處都用條石砌築,以增強防禦功能。

↑正殿的滿雕木樑

↑細節滿滿

↑二樓迴廊天窗,西式建築的風格

↑大廳石階與傳統中式建築天井結合

↑時代的標語

↑後山形式小舟,故名舟山

↑每個民宅都佈滿了用於射擊的槍眼

↑聽說能逃往後山的地道就在這院子裡,不過探索一番沒看到

↑僅剩牌樓的名儒,毀於太平天國運動

↑體量特別巨大的牛腿,一口缸那麼大

其三.知青點的歲月痕跡
看完精美的火腿商人私宅牛腿,再來看讓人感慨萬千的永康後吳村吳儀庭公祠,堂號“岐昌堂”,吳儀庭是阿遲的父親,生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 47歲時考取進士並候選儒學訓導。他生有四子四女,卻因生逢亂世,他的妻子和三個兒子相繼離世,吳儀庭續娶並生了三子一女。大兒子名邦定,乳名“阿遲”,意為遲來得子。阿遲從小得到很好的教育,後為州同知銜。他不僅租田放佃,而且醃製火腿,因為經商有道,講究誠信,加上火腿質量上乘,被老字號“金華火腿”定為重要產地。建祠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雕刻精美。圖畫和雕刻的內容體現了傳統的忠孝思想。祠堂竣工後,梁、柱、檁、牛腿等構件都用棉布罩遮套,只在春秋兩祭及春節時才卸下布罩讓人觀賞。作為當年的知青點,所有牛腿人臉都被鑿去,好在僅僅只是鑿去面部,木構件依然留存。
後吳村知情相聚時留下的一段話,忘不了手捧下腳糞,彎腰在稻秧間默默地汗淚雙流,忘不了腳上叮滿蝗蟲時的驚恐於尖叫,忘不了在田間、風雨交加、閃電雷鳴時的臉色慘白,山路崎嶇,眼睜睜看著好不容易砍下的柴火滾下山崖的絕望的無奈,漫漫長夜,結伴徒步回城時,大家有說有笑的歡迎。正因為昔日這些苦難的磨鍊,使我們贏得了堅強的精神財富,多年來可以笑對江湖。此時此刻這些木構件,留存的意義比消失不見更為重要

↑被鑿去面部的牛腿

↑古建上人物不能對著某個人看,所以需要鑿去面部

↑以另外一種方式見證歷史

↑注意看日期,掛上去就沒摘下來

↑如今變成老年活動中心

↑午睡的老人

↑沒有被糊臉的壁畫

↑知青重聚後吳村

↑後吳村,祠堂古建眾多,池塘之間互通不是死水

↑村口的吳氏宗祠,左右節孝坊為後建,原件殘件在祠堂內其四.吳氏宗祠後吳(厚吳)屬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被評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浙江僅4個村獲此殊榮。有儲存良好的明清古建築群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祠堂多座,2012年被評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自宋嘉定十五年(1222)建村以來,現已有770多年的歷史,在此其間,人才輩出。吳氏後裔中,曾出過著名"吳氏三相"龍圖閣學士吳芾,左丞相吳堅和大中丞吳時來。後吳村與縉雲接壤,全村80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姓吳。據《屏山慶堂吳氏宗譜》所記,後吳村吳姓始祖名昭卿,字明之,號屏山,生於宋紹興乙丑(公元1145年),卒淳祐癸。原系仙居銀青光祿大夫全智公十世孫,秉性高亢超然,有出塵之想。其時伯叔,兄弟侄輩先後登仕路要津,濟濟相踵,人皆為榮。公獨視之澹泊如常。偕伯父公之永康任承事,見永康南鄉武平山明水秀,遂嘯泳其間,聚廬而託處焉,是永康吳氏之始祖。始建於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佔地1140多平方米的吳氏宗祠就在厚吳村的村口。吳氏宗祠為前、中、後三進兩廂,前廳三開間,中廳五開間,後廳七開間。在上中廳內左右兩旁掛著本族祖先歷任的官銜和科舉進士等匾額,意為顯耀門庭;廂房外側迴廊四周掛滿100多塊匾額,意在昭示厚吳曾經的傳統和輝煌。澄一公祠是吳氏十四祖吳樟的六個兒子為祭祀先父所建。按厚吳村吳氏宗譜排序,第十四世為澄字輩,而澄字輩吳樟排在第一,公祠由此得名。吳樟為家勤勉,恪守宗規,尚禮守孝,教子有方。吳樟六個兒子以六藝為名,分別是禮房、樂房、射房、御房、書房和數房,所以澄一公祠也被稱為“六房祠堂”。為祭祀二十四世祖後吳村吳翰祖而建造的麗山公祠也值得一看。

↑吳氏家訓

↑節孝坊殘件,毀於**,石雕工藝精美

↑宗祠上有樑柱都有水墨畫,人物豐滿精美

↑敘倫堂意為思宗親源遠敘倫理綱常

↑醃菜大缸

↑樹玉堂樹玉堂,又名屏山精舍,位於村中部。磚木結構二層,硬山頂,佔地面積約713平方米,建築面積約998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天井、一進、天井、二進,兩側建有廂房。一進,面闊三開間12.15米,進深七7.09米。明間樑架為五架樑帶前後單步用四柱,次間山面為分心前後雙步梁帶前後單步用五柱,大梁上鏤空雕有百鳥朝鳳。二進,面闊三開間11.09米,進深七檁6.75米。明間、次間樑架均為分心前後雙步梁帶前後單步用五柱。兩側設有廂房,均面闊26.09米,進深七檁6.1米,穿鬥式木構架。雀替雕刻有花草、動物等圖案,門窗雕刻有如意、花草等紋飾。

↑天井由碎石構成

↑房子傾斜程度非常可怕,不過裡面依舊有人居住

↑在祠堂內來料加工的老人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偶遇一輛老雅馬哈

其五.永康西津橋
西津橋是位於中國浙江省永康市的一座始建於清代的石橋墩木結構重簷廊橋,南北走向,橫跨於永康江之上。現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浙江省永康市古麗鎮南苑路與西津路交叉路口。建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重建,立有“西津橋重建碑誌”碑等8通。為石墩木廊橋,南北走向,跨永康江。全長166米,通闊4米,12墩13孔,兩端設踏跺。橋面建屋58間,重簷硬山頂。中5間為歇山頂亭閣。三架樑左右單步梁。橋南端又設“重修碑誌”等6通、亭閣1座。1988-1989年大修。西津橋墩高於岸,下可通航。石墩上架木樑,鋪木板,上建橋屋58間,中為亭閣,兩側重簷。單步梁,歇山頂,陰陽瓦,風雨莫及。與永康市相鄰的武義縣亦有一座與西津橋相仿的姊妹橋,名曰熟溪橋。 民間有傳說言,彼時西津橋與熟溪橋同時預建,互邀比試誰人所建更長。建造過程中,武義工人自恃河邊寬度佔優,便老實砌磚鋪木;而永康工人卻想方設法,最終將橋建成曲折狀。完工後一比較,熟溪橋雖長,一眼便望到了頭;而西津橋雖受河道較窄限制的制約,卻**曲曲,一眼竟望不到彼端,因而獲得了“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