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城市中那些最不可能的“擦邊”設計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誰能想到,2025,連建築都開始勇闖“擦邊”賽道了?
別誤會!就是字面意思,“擦著城市邊界”的設計。在城市不起眼的邊邊角角,總會出現一些顛覆你眼球的設計!
它不高,卻足夠獨特;它不大,卻能容納完整空間。
新與舊無縫銜接
糧食廣場住宅
奧地利,佈雷根茨
建築師:赫爾佐格&德梅隆
年份:2024
該專案位於有著悠久歷史的糧食廣場,被夾在兩棟建築並不算寬敞的空隙之間。始建於17世紀,隨著時代變化,內部功能也經歷了多次變遷。從啤酒廠、電影院、銀行、傢俱店,到酒吧、俱樂部,每一次都伴隨著大規模的工程改造。
俯瞰視角© Christian Schramm
屋頂曾遭遇過一場火災,導致內部結果被嚴重損毀,無法繼續保留,因此空置多年。
如今,這裡在保留外立面記憶的同時,重建內部結構,被賦予新的生命。歷史與現代無縫銜接,持續為城市文化和公共生活注入帶來更多可能。
建築外觀 © Christian Schramm
寬8m,深近23米的地塊,正反兩面各不相同,朝向廣場的一面,公共性較強;朝向院內的一面則更具私密性。建築兩側被防火牆包圍,構成獨特的拱形屋頂,並統一採用白色金屬材質。
內部一共五層,包括一家小型酒店、一間用於文化活動的多功能廳,一間私人公寓。
建築內部© Daisuke Hirabayashi
前臺接待區,以鐵絲模擬鳥籠造型,民宿服務生置身於籠子內部,迎接每一位小朋友翻開關於“動物王國”的新篇章。©SFAP
沒錯,與其說這是一次有趣的入住體驗,倒不如說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課堂,不僅能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亦在孩子的童年埋下希望的種子,關於自然,也關於生命。
自由成長的一方淨土
花園學校
印度,孟買
建築師:JDAP
年份:2024
高密度的人口、擁擠不堪的城市、傳統的束縛……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想要孩子們尋得一方自由成長的淨土著實不易。不過,孟買的花園學校,在一個約450㎡的小地塊上,完成了這項“極限挑戰”。
這是一所幼兒園,一側與城中村相接,另一側緊鄰繁忙狹窄的街道。所處地理位置的獨特,決定了建築的垂直形態。
獨特的地理位置©Niveditaa Gupta
考慮到必須留出必要的緩衝空間、樓梯和服務設施,最終可用的佔地面積最多隻能容納兩間教室。正是因此,設計團隊決定儘可能保留地塊的大部分割槽域,作為地面層的開放區域,從而最大化孩子們的遊戲空間。
與此同時,還要面臨另一個挑戰。即儘可能自然地實現從地面到二層教室的過渡。設計初期,設計團隊考慮採用斜坡來實現無縫銜接的可能。然而,由於地塊面積的限制,加上孩子們可能會覺得多單純向上爬的斜坡乏味,最終推翻了這一設想。
所幸,在探索之中,設計團隊意外發現,正在開發的柔性圓形結構的周長,恰好等於從一層到另一側所需斜坡的長度。於是,他們將斜坡環繞著教室,於四角設定平緩的坡度,配合電梯和樓梯的連線,在大廳入口處的寬敞平臺上與樓層相連。
孩子們在斜坡上嬉戲、奔跑©Niveditaa Gupta

在斜坡孩子們充滿好奇地望向教室,趣味十足©Niveditaa Gupta

這麼一來,斜坡便成了學校的主要通道,將其他區域緊密連線。孩子們可以在這裡賽跑、嬉戲,可以透過舒適的傾斜角度望向教室內部。既兼顧實用,又充滿趣味。
極限地塊驚現“紅寶石”
紅屋
比利時,阿爾斯特
建築師:Objekt Architecten
年份:2023
這是一棟位於極限地塊的多家庭住宅,場地前往方非常狹窄,後院則較為寬敞。此次,設計師不僅要對其進行半開放式改造,還要確保與相鄰房屋的隱蔽側面無縫銜接。

建築概覽©Ypsilon Business Photography
為了讓整棟住宅看起來別具一格,不同樓層之間巧妙採用了輕微的橫向切口。從而讓有限的懸挑可以在立面呈現出陰影效果。同時,這些巧妙的切口,也為後方不同程序的樓層之間提供了合理的過渡。位於住宅前方的懸挑,則構成了遮蔽式入口門廊。
不同樓層間輕微的橫向切口©Ypsilon Business Photography
為了提升視覺上的獨特性和吸引力,設計在不同樓層間巧妙地融入了細微的橫向分割,藉此,適度的懸挑結構能在建築立面上創造出豐富的陰影層次。這些分割設計巧妙地促進了前後不同深度樓層之間的順暢過渡。而在住宅的正面,懸挑部分則巧妙地構成了雙層住宅的遮蔽式入口廊道,增添了居住空間的雅緻與實用性。
內部包含兩個居住單元,各自擁有獨立入口。位於一層的兩居室公寓,入口位於住宅側立面。住戶可以在這裡享受寬敞露臺和精緻小花園組成的戶外公共空間;
二層的兩居室複式公寓,則需要從正面的入口進入。建築後方的兩個寬敞露臺了,彌補了沒有花園的遺憾。樓梯間上方,寬闊的天窗設計讓自然光更好地被引入公寓內部,讓室內空間更加通透、明亮。
一層的庭院
複式公寓二層、三層的露臺
樓梯間上方的天窗©Ypsilon Business Photograph
外立面採用紅色的拋光瓷磚,簡約而閃耀的紅色調,讓整棟建築看起來如同隱匿在極限地塊的紅寶石一般,和周圍的建築形成對比。
如同“紅寶石”般閃耀的外立面©Ypsilon Business Photograph
啟用沉睡角落
5 X 7 鵝所
浙江,紹興
建築師:大犬建築設計
年份:2023,10
這是一棟位於é é é-BSH 總部專案附近的磚混結構小型建築,所處位置恰好是臨河地塊的邊緣地帶,原本是變電站備用房。如今,這個不起眼角落已然被重新啟用,基於對原有空間和層高的有效利用,成為了面向公共、社群及遊客開放的茶歇空間。
改造前
改造後©Metaviz Studio
設計團隊保留了原有的建築邊界,考慮到預算有限,便透過延伸異形雨棚打破規則的方盒子形態,並將其打造成建築的主要入口。既發揮了雨棚遮風擋雨的功能,又在已有建築框架中融入了微妙的“再建設”元素。同時,也以抽象的鵝腳掌形態,為整體設計融入了活力和趣味。
抽象的“鴨掌”雨棚©Metaviz Studio
內部空間則在原建築6.8米層高的基礎上,進行重新佈局,將整體劃分為兩層空間。其中,一層為吧檯區;二層位休憩、休閒區域。位於一層吧檯南側新增的橙色烤漆鋼板樓梯,成為了銜接上下兩個空間的“橋樑”,本身的亮色也為整體的灰色調,帶來了更多活力。
建築內部-一層吧檯區
連線一層、二層的橙色烤漆鋼板樓梯
建築內部-二層休閒區©Metaviz Studio
垂直生長的未來社群小學
杭州採荷二小
浙江,杭州
建築師:SEA東南設計
年份:2023
專案佔地面積約2.1萬㎡,由於基地狹窄、不規則的特殊形態,加上學位、辦學質量的高標準需求,多重極限條件的約束下,設計團隊選擇打破傳統平面的侷限性,讓家住向垂直方向“生長”。
同時,克服規劃、消防、結構等多方面複雜挑戰,打造出一所融合地域特色、高度複合集約,且高效利用、多元融合的未來社群小學。
鳥瞰視角的杭州採荷二小
建築外立面
學校入口© 佇目工作室
建築共五層,一層至四層為普通教學區和綜合教學區。除了常規教師,還將音樂、美術、舞蹈、科學等多種功能空間融入其中,交織出生機勃勃的共享空間,讓學生在這裡可以更加自由、舒適地探索、互動。
五層則單獨佈置為教師辦公室和教師宿舍,與教學區相互獨立,又巧妙相連,共同構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教育生態系統。
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校園模式,設計團隊採用大膽、創新的設計語言,為建築注入豐富的形態變化。建築整體虛實結合,與周圍自然環境形成對話。
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肌理、色彩,以及光影變化,營造出不同的個性和氛圍。現代建築的簡約之美,與滿滿未來感並存。
庭院南側立面-虛實結合,與自然環境形成對話
立面材料肌理
中心庭院© 佇目工作室
巧妙的簷形設計,既滿足遮陽、通風、擋雨的實用功能,也為學生們創造了更多公共活動區域。
這樣的校園,不再只是單一的學習場所,而是蘊含無限可能。不僅突破了傳統校園功能、佈局,更是一個以“文”、“化”、“人”為本集互動、創造、挑戰為一體的多元複合聚落。
學生在簷下公共空間活動© 佇目工作室
“夾縫求生”的公寓
東京天神町公寓
日本,東京
建築師:伊藤博之建築事務所
年份:2023
專案位於東京湯島天滿宮入口處,所處位置為高地邊緣,加上週圍高樓林立,讓整棟建築看起來如同在夾縫中努力生長一般。
東京天神町公寓俯檢視
建築外觀© Masao Nishikawa
也正是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採光成了需要突破的挑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團隊最終決定從中心入手。先是順應地形,合理削弱邊界走廊,並向內圍合出一塊下沉式庭院空間。
不同視角的庭院-仰視
不同視角的庭院-鳥瞰© Masao Nishikawa
接著,設計團隊在面向庭院的一側開口,作為公共空間和住宅的陽臺,讓自然光和空氣可以更好地從外界流向室內。
自然光、空氣透過開口進入建築內部© Masao Nishikawa
最後,建築外牆採用以日本雪松原木製成的模板進行澆築,這種“材料置換”技術,將原木細膩的紋理永遠烙印在混凝土表面,置身其中彷彿行走在森林之中,自然氣息撲面而來。
透過“材料置換”技術,將原木細膩的紋理永遠烙印在混凝土表面
住宅內部© Masao Nishikawa
“夾縫”中長出來的茶書房
知舍茶書房
上海
建築師:本哲建築
年份:2022,9
為了更好地滿足交友、品茶、閱讀功能,將室內空間充分延伸,儘可能模糊房間和外接陽臺之間的邊界。
然而,由於特殊的位置,加上週圍建築的遮擋,讓採光成為了一大難題。
夾縫中的多功能休閒空間© 蘇聖亮
為此,設計團隊將延展出的部分,一側設定為景觀平臺,讓室內外產生連線。另一側,以玻璃門作為隔斷,作為休閒、品茶區域;緊鄰的三角區域 ,上方設定天井,配合側面的拱形視窗,為室內引入光線的同時,又有效避免陽光直射。
巧妙的功能佈局
天窗和拱形窗© 蘇聖亮
整個茶書房,從外觀來看,就如同一個在夾縫中長出來的不規則多邊體。但懸浮感設計,削弱了黑色碳化木的厚重,和直角的尖銳,讓整體看上去更加輕盈、柔和。
懸浮感十足© 蘇聖亮
極限場地的極限扭轉
杭州東站花園國際
浙江,杭州
建築師:goa大象設計
年份:2022
專案用地極為緊張。按照規劃,地塊限高50m,同時還要滿足3.5的容積率。這意味著,如果以單棟建築12層計算,建築密度至少要達到40%。同時,基地東北側緊鄰規劃居住區,兩者距離不足50m。
因此,新建辦公樓需要大幅退讓,才能滿足周邊住宅的日常採光。在這樣的雙重限制下,可用於建築佈局的場地變得異常侷促。
俯檢視
外觀立面© goa大象設計
不止於此,由於所處位置的優越性,讓設計師不得不面臨更大挑戰。在有限場地條件下營造出舒適宜人、以小見大的空間體驗,在尊重城市介面完整性的基礎上,還要滿足地標性的高標準需求。
儘管基地正南與正北方向的37°夾角,看似是個不利條件。但也意外為建築師提供了破解難題的關鍵線索。
首先,從功能需求出發,沿城市道路合理佈局建築體量,確保建築容量及較好的貼現率;以此為基礎,建築師透過一個巧妙的“扭轉”,將原本斜向排列的矩形樓棟轉變為彎折形態。四條彎折線條,就這樣構成了“圍為不賭”的“風車狀”佈局,可謂實用與創意兼具。
花園國際街角
內部行人視角© goa大象設計
為了減輕對視效應,建築師將核心筒置於建築內相對消極的空間,既樓棟間距最小的轉角位置。同時,在3層、11層設計了局部退臺,並點綴綠植,既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又為辦公人員提供了一個可以在工作間隙放鬆身心的平臺。
3層、11層的區域性退臺+綠植,既豐富層次感,又營造了休閒平臺© goa大象設計
萊斯·布朗曾說:“生命沒有極限,除非你自己設定。”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中,人們千方百計在“夾縫”中求生。
殊不知,在城市的邊緣、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在被遺忘的縫隙裡,有這樣一些建築亦是如此。或許是由於歷經時代變遷後的荒廢,或許是順勢而為的改變,或許是由於高度、地形等等的限制,或許是為了啟用城市剩餘空間……
它們沒有因此被淹沒,而是在設計的語言下,被賦予新的使命。它們努力向上“生長”,以獨特的佈局、功能,以全新的視角、姿態,在“夾縫”中綻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