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橋上+橋下”的空間宣言
從笛卡爾的“身心分離”到海德格爾倡導的“詩意地棲居”,再到現代都市主義的各種流派,思想家們持續反思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與城市空間的影響。日常都市主義在此背景下興起。它強調以居民日常生活為中心,注重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追求可達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在人行景觀橋與高架橋下空間的設計實踐中,作為城市空間連結的重要形態,這一理念尤為重要。這些空間不僅是城市交通網路的關鍵組成部分,更是居民休閒、交流與體驗的重要場所,然而隨著城市的擴張和空間管理的缺乏,越來越多的橋上橋下空間變成了城市景觀的“負空間”。因此,如何在兼顧交通效率與空間利用率的提升下,同時將“橋上橋下”打造成為服務於城市日常生活的社群公共空間?是這一期Loop工作坊的主題。

| 本期工作坊:“橋上橋下”的空間重生 |
線上+線下:每組2-3人(Loop導師帶隊)
報名提交截止:2024.07.30
工作坊時間:2024.07.31-2024.08.10



Loop工作坊將引領學生深入參與實際專案,採用學術導向的設計方法應對複雜的實際問題。本工作坊鼓勵學生跳出傳統設計框架,探討建築在更廣闊的文化、社會、環境和技術語境中的角色和影響。學生將親身投入到設計過程中,挖掘和激發自身潛力,這一過程將極大地豐富他們的專業技能和視野。
為保證教學質量,本課程將採取小組形式(2-3人一組)進行,由一支經驗豐富的建築師團隊親自指導,旨在擴充套件學生的建築視野和認知深度,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歡迎大家掃描下文二維碼,參與Loop為您精心準備的衝刺課程!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選題前言 | 橋上 VS 橋下的空間重組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城市作為文明的結晶,始終伴隨著基礎設施的演進與發展。從古代的護城河與石橋,到現代的高架橋與景觀大道,每一次基礎設施的變革都深刻影響著城市的面貌與居民的生活。然而,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推進,城市空間日益被功能性的基礎設施所佔據,自然與人文景觀逐漸邊緣化,城市的日常生活體驗也因此變得單一而乏味。
從笛卡爾的“身心分離”到海德格爾倡導的“詩意地棲居”,再到現代都市主義的各種流派,思想家們持續反思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與城市空間的影響。日常都市主義在此背景下興起。它強調以居民日常生活為中心,注重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追求可達性、多樣性和包容性。
在人行景觀橋與高架橋下空間的設計實踐中,這一理念尤為重要,這些空間不僅是城市交通網路的關鍵組成部分,更是居民休閒、交流與體驗的重要場所,因此設計時應兼顧交通效率與空間利用率的提升,同時致力於將其打造為服務於城市日常生活的溫馨公共空間。

杭州濱江公共空間·三橋亞運公園 ©同濟原作設計工作室

選題一 | 橋下的“負空間”啟用

現代高架橋下的圍欄內空間
橋樑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擔負著連線城市各個區域、促進人流和車流的重要角色。然而,橋下空間,這些位於城市橋樑下方的區域,常常被視為無用或是僅限於基礎功能如停車或儲物。這些空間的被忽視往往反映了城市規劃中的視覺與功能偏見,導致了大量城市空間的未能充分利用。
隨著城市空間的日益緊張和對可持續城市生活的追求,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和探索橋下空間的潛力。這些空間的轉變案例不僅展示了城市創新的可能,也反映了對更廣泛社會參與和多功能城市空間的需求。墨爾本的橋下空間專案透過將廢棄空間轉化為市場和社交場所,增強了城市的社群感和活力。這些專案展示瞭如何透過創新設計和社群參與,將這些被邊緣化的空間轉變為有價值的城市資產。
傳統的橋下(高架橋+過水橋)空間,即便已經形成了擁有“屋蓋”的圍合空間,但卻因為缺乏與周圍環境的聯通,而導致成為了孤立的城市孤島。
破題方式一 | 多維度社群公園 + 生態綠島
橋下空間的改造不僅對城市的物理環境產生影響,更觸及到社會結構和城市文化的深層面。例如,透過提供公共藝術展覽空間或舉辦市集,這些曾經被忽視的空間變成了促進社群交流和文化表達的場所。從環境角度看,橋下空間的綠化專案可以幫助城市減輕熱島效應,提供生態服務,如雨水管理和空氣淨化,這些都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展望未來,橋下空間的設計將更加註重靈活性和多功能性。這反映了一種對城市空間動態利用的需求,特別是在城市空間日益緊張的背景下。設計師和規劃者需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能適應未來變化的活動和設施,這不僅是技術和物理設計的挑戰,更是對社會理解和預見未來城市生活方式的考驗。




橋洞中的生活“劇場” ©致正建築工作室



韓國潛水橋步行化改造國際設計競賽一等獎 ©Arch Mist
韓國潛水橋步行化改造國際設計競賽一等獎方案透過分層策略,橋下空間被劃分為底層、中層和頂層等多個層次。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空間的立體感和層次感,還使得不同功能區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和互補關係。

平臺公園,洛杉磯 ©Terremoto


綠⾥樂園 One Green Mile,孟買 ©MVRDV
而洛杉磯和孟買的這些專案採用丘陵狀鋪設的景觀設計,將空間劃分為不同功能的公共“房間”,如休息室、健身房、涼亭等,透過靈活的組合滿足多樣需求,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種可複製的開發⼿法。
破題方式二 | 可複製的模組化體系
橋下空間的設計可以採用模組化思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組合不同的功能模組(如住宅模組、停車模組、綠化模組、休閒模組等)。這種設計方式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還便於後期維護和升級。成功的橋下空間改造案例可以作為模板,在其他類似區域進行復制和推廣,實現城市空間的快速最佳化和升級。



橋下住宅一等獎作品 ©Yujun Cai
選題二 | 重新定義人行橋的“空間連結”
人行景觀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時期。早期的木橋、石橋不僅是河流兩岸居民往來的便捷通道,更是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隨著時間的推移,橋樑的建造技術不斷進步,材料也從木材、石材逐漸發展到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等現代材料。在現代城市規劃中,人行景觀橋逐漸超越了單一的交通功能,成為展示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破題方式一 | 抽象的城市文化碎片
人行景觀橋不僅僅是交通功能的載體,更是城市歷史與文化的縮影。在設計過程中,融入抽象的城市碎片記憶,是將橋樑打造成為具有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的關鍵。此刻橋樑的設計不僅聯通著兩岸的人行動線,更是城市文化名平的縮影。


古勞水鄉木橋 ©羅宇傑工作室
水鄉木橋便是很好的一個案例。隨著大灣區城市化的加速,傳統漁耕文化逐漸消退,古勞水鄉村落面臨轉型。為保留鄉土記憶,特採用自然木材重建拱橋,以區別於現代都市風貌。設計兼顧通行與通航需求,確保橋下船隻暢通無阻。透過科學的結構規劃與創新的施工方法,將古老的榫卯技藝與現代技術結合,既傳承了傳統造橋智慧,又展現了現代工程的精湛工藝,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
破題方式二 | 城市景觀視覺連廊
人行橋將分散的城市空間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連續的視覺與空間體驗。這需要充分考慮其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與互補性,確保橋樑能夠成為連線城市各個功能區的紐帶。同時,在橋樑的設計上,應注重與周邊景觀的融合與對話,透過形態、材質、色彩等方面的精心搭配,營造出統一和諧而又富有變化的城市景觀效果。
這座橫跨池塘的40米大橋,輕盈地融入自然,成為標誌性入口。它頌揚了古老的土著文化,同時與公園現有基礎設施的材料和色彩相協調。作為無障礙通道,它將世紀公園與輕軌站、步行和自行車系統以及周邊區域連線了起來,促進了現代交通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設計上,橋不僅穩固河岸,保護瀕危物種棲息地,還在中心處拓寬為觀景平臺,讓遊客能近距離接觸和欣賞池塘生態系統。


悉尼世紀公園鰻魚橋 ©Sam Crawford Architects

工作坊介紹
課程安排

報名方式
該課題參與人數控制在5-6人,所有學員務必按照導師時間安排完成作品,無法針對個別同學進行延期。報名詳細諮詢聯絡Loop客服:

課題時間
2024年7月31日-8月10日
線下地點
南京市秦淮區漢中路1號



課題成果
1. 人行景觀橋與高架橋下空間的調查研究
2. 提出清晰有力的概念
3. 總平面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
4. 表達氛圍的模型照片或效果圖
5. 完整表達設計和思考邏輯的設計彙報冊或展板
6. 鼓勵製作作為設計補充的多媒體影片
預期成果





Loop往期獲獎戰績
Loop作為一個年輕的競賽團隊,在近些年的競賽中展現著獨特的設計理解,在諸多競賽中取得了成績。
往期作品展示





對本課題躍躍欲試的小夥伴們
歡迎掃碼新增客服諮詢
一起開啟神奇的工作坊之旅!

—END—
Loop Studio誠摯邀請對建築設計和國際競賽懷抱熱情的設計師加入

Loop設計圈成立於加拿大,主創團隊來自全球知名設計事務所。我們秉承創新的設計理念,專注探索設計領域的發展,同時也為在設計道路上成長和探索的同學和從業者提供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