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痛經,可能源於一種“不能治癒的慢性病”,需要像對待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進行長期管理。

配圖 | 《少年派》劇照
前 言


曉蕾是從婦科急診轉送到專家門診的痛經患者。
那是一個深秋的下午,面色蒼白的曉蕾被年輕的婦科急診醫生攙扶著送到我的診室。23歲的她,卻已經有10年的痛經病史。這幾年,她不止一次半夜因痛經去急診。今天是月經期第二天,再次腹痛難忍的她被120急救車送來醫院。急診室剛給她用過解痙止痛藥,她感覺疼痛略有好轉。
自從13歲第一次來月經,曉蕾就開始了月經期腰痠背痛、下腹墜痛的噩夢,而且越來越嚴重。高中、大學時代,月經期她多次無法堅持上課,被同學攙扶回宿舍,還有兩次被送去校醫院。校醫懷疑,疼痛這麼嚴重,是痛經嗎?曉蕾哭訴道,不光肚子痛,還有渾身關節痛、腸絞痛,吃東西嘔吐,有時還會莫名其妙拉肚子、胃痛、頭暈、出虛汗。校醫建議她去醫院婦科做全面檢查。結果,在婦科查過幾次B超也沒發現什麼異常。於是,她只能咬牙硬挺過去。
這幾年,痛經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暑假畢業剛進職場的她,前一晚加班熬夜,又吃了點兒涼東西,痛得快虛脫過去,實在撐不住了,又一次叫了120急救車……
作為職場新人,她在月經期都不敢出差,擔心老闆和同事對自己有看法。這次來醫院,她請求專家一定要看個明白,到底自己得了什麼病,為什麼這麼痛。

多數時候,女性在月經期間會經歷1~2天的不適,忍一忍就過去了。但也有部分女性疼痛到需要臥床,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這種情況就可被診斷為“痛經”。痛經的典型症狀是月經期前後或月經期出現下腹痙攣性疼痛、墜脹,常伴有腰痠背痛,甚至不能入眠,需要服用止痛藥。而伴隨著說不清的下腹刺痛、絞痛、燒灼痛,還有噁心、嘔吐等症狀,像曉蕾這樣痛到半夜來看婦科急診的姑娘也不少見,需要打止痛針才能緩過勁兒來……
每個人對於疼痛的耐受程度不一樣。痛經的診斷標準也很主觀,主要是由你自己來評判疼痛和各種不適是否達到了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程度。如果是,那就不屬於生理問題,而是屬於疾病範疇,應該引起重視,尋求專業的診治。
遺憾的是,女孩們大多是從媽媽、姐姐或者朋友那裡學習如何處理月經帶來的麻煩,甚至開啟自我教育,認為女性天生具備克服疼痛的能力。但是當疼痛越來越難以忍受,而你希望從周圍的女性那裡獲取相關知識時,卻發現結果往往令人失望。
“哦,親愛的,這很正常!”
“你太軟弱了!”
“你不要太嬌氣!”
“這很常見,不是隻發生在你身上!”
“我們都痛,但是你聽到我們抱怨了嗎?”
說這些話的可能是你最親密的朋友、媽媽或者老師。你越發以沉默和忍耐來對待自己的疼痛,希望把不正常的生活“正常”地維持下去。於是,你不光吃止痛藥,還有暖寶寶敷貼、軟枕頭捂肚子、熱紅糖水和薑茶各種辦法一起上……總之,你只能“忍”字當頭。

痛經是最常見的婦科問題之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獻資料顯示,青春期女性痛經的患病率在50%~90%。我國2000—2013年間發表過20篇關於初中到大學在校生的痛經相關研究論文,顯示患病率最高達80.75%。發生率如此之高,很多母親卻告訴孩子疼痛是正常現象,長大就好了,結婚生子就不痛了。
在婦科診室裡,醫生們一般根據是否能查詢到導致疼痛的原因,將痛經分為兩大類: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二者在發病年齡、疼痛特徵和治療方法方面各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如果只有疼痛症狀,而沒有發現盆腔裡有明顯的病變,就可歸類為原發性痛經。痛經常發生於月經初潮後1~2年,各種檢查沒有發現異常。這種疼痛可能與年輕女孩子宮發育尚未完善有關。子宮幼稚容易導致子宮缺血缺氧,宮頸管狹窄、子宮位置異常(如極度前傾後屈),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月經血順暢流出,從而導致疼痛。所以,某些情況下,媽媽們說“長大了就好了”也不無道理。隨著身體發育成熟,激素分泌趨於平穩,痛經也會有所緩解。懷孕、分娩後疼痛明顯改善,甚至消失,這確實有可能。
還有一類痛經由盆腔疾病(如內異症、子宮腺肌病、子宮肌瘤、生殖道畸形等)引起,稱為繼發性痛經,透過各種檢查能夠發現,需要透過藥物或者手術治療。
這兩大類痛經,疼痛型別、疼痛程度、疼痛自然轉歸、治療方案均大不相同。
當然,疼痛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它與子宮、內分泌、精神、遺傳、生活習慣、前列腺素水平等因素都有關。精神型別不穩定、容易神經過敏、體質衰弱以及有痛經家族史的女孩更容易受到痛經的困擾。女兒從小看到媽媽月經期痛苦不堪,等她自己青春期月經來潮以後,也出現了月經痛,這和一直以來的精神暗示也有關係。另外,如果媽媽有嚴重的痛經和內異症病史,女兒未來發生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更高,應該引起重視。
我要強調的是,如果你經常遭受月經問題的困擾,請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生進行諮詢和評估,查詢病因,積極處理。

針對不同型別的痛經,醫生有不同的應對方法。如原發性痛經患者可透過藥物治療、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改善情緒等緩解疼痛;而對於繼發性痛經患者,最重要的是查明原發疾病,具體問題具體處理。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子宮肌瘤等疾病的患者,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控制疼痛。因生殖道畸形或梗阻導致的痛經,則需要手術處理。
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婦科最常見的良性病之一,但也是疑難雜症。現階段,它被認為是一個“不能治癒的慢性病”,應該像對待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進行長期管理。
內異症帶來的主要問題是痛經和不孕,育齡期女性是主要發病人群,患病率達10%~15%。2023年全球發病人數達2億。根據2018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保守估計我國發病人數達3000萬~4500萬。假定你所在的公司有100位年輕女性,在你周圍就可能有10~15人患有內異症。80%~90%的患者因為疼痛而就診,這也意味著,這些女性在最美好的年華,即二三十歲甚至更小的年紀就開始遭受痛苦。
但遺憾的是,多數患者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只表現為痛經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它將來可能發展成非常麻煩的內異症,以至於錯過治療良機。
在歐洲一些國家,青少年痛經問題由專門的兒科和婦科機構聯合研究。英國的一項研究分析了1243名患有痛經的青少年的資料,透過腹腔鏡檢查確認1011名患者中648名患有內異症,即發病率約為64%。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80%的患者為I~Ⅱ期,也就是說其內異症尚在早期階段,但痛經症狀明顯。這一階段病灶微小,常規檢查手段難以發現,只有透過腹腔鏡檢查才能發現。
這一結果提示:在患有盆腔疼痛的青少年中,內異症較為常見。
2019年4月,在國內召開的一個內異症高峰論壇上,我的導師北脇城教授應邀發表演講,介紹了他們聯合影像科醫生,針對內異症患者的子宮體積所做的一項研究。該研究採用3D技術重建了內異症患者子宮的MRI影像,透過測量子宮內膜和子宮肌層多個徑線發現,內異症患者較正常人群,子宮體積和宮腔內膜面積都明顯增大。推測子宮體在月經期強烈的收縮和痙攣,可能使經血逆流加劇,更多子宮內膜組織進入腹腔內,同時,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會產生更多的前列腺素和多種炎性因子,在高水平雌激素環境下,更加促進了內異症的發生和發展。

MRI 3D 重建技術顯示內異症患者子宮體積和內膜面積增大,與內異症發生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內異症越來越受到關注。針對內異症發生的最小年齡群體,尋找內異症的高危因素,並及時阻斷,對青少年的未來將會產生積極影響。月經初潮早、嚴重痛經和月經量多都是內異症的危險因素。特別是青春期開始即出現嚴重痛經的女孩,日後發生內異症的風險高於正常人群。如果這個女孩的母親或姐妹被醫生診斷為內異症,未來她患此病的風險就更高了。因此,對這類年輕女孩,我們尤其應該予以關注,加強指導,儘早啟動治療。

我有一個內異症患者微信群,大約是在微信群開始進入生活的時候,患者們自發組建的。記得當初和病友們就群名認真討論過,我最後定名為“花園裡的荊棘”。
“荊棘”二字是有出處的。它源自紐西蘭內異症患者組織創始人Joan Moultrie(瓊·莫爾特里)的一篇文章。在文中,她將內異症描述成生長在女性身體裡的荊棘(Internalthorn),隱而不見,但是導致疼痛,帶來傷害。
把子宮、卵巢所在地比作女性的秘密花園,似乎再也找不到比這更美好的用詞了。但是,本應靜謐芬芳的所在,卻長出了荊棘,甚至遍地蔓延。想一想在刺痛中掙扎的身體,它發出的求救訊號,你收到了嗎?
子宮內膜本應內襯在子宮腔的裡面,伴隨體內激素的變化,發生週期性的脫落出血,形成月經。但是種種複雜的原因,也可能導致子宮內膜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其他部位去。這些“異位”的內膜就像“非法移民”,生命力極強。它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生根發芽。在月經期,也會脫落和出血。不同的是,這種出血不能像正常子宮內膜脫落那樣形成月經暢快地流出體外,而是發生在一個侷限的空間裡,慢慢地在區域性越積越多,形成內異症病灶。
本來,我們的身體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和自我修復能力,會吞噬和清除這些“非法移民”,並在修復過程中,形成保護性瘢痕組織。但是,這些凹凸不平的瘢痕組織和不斷侵蝕的病灶又會糾結成一團,結果導致肚子裡的腸管、子宮、卵巢囊腫粘連成團,又互相牽拉。所以,刺痛、絞痛、牽扯痛、腸脹氣、肛門墜脹、性交痛,身體裡各種奇怪的疼痛和症狀就產生了。

圖 |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部位
醫學界對這些“異位”的病灶有不同的命名。雖然聽起來很深奧,但它們其實都是同一個家族的成員,只是生長部位不同,外觀不同罷了。
最著名的四個異位成員分別是:
1.腹膜型內異症:是內異症早期病變,形態各異。呈透明水皰樣,紫藍色、黑色結節,紅色火焰狀改變,白色疤痕狀,甚至有時腹膜缺損也是由病變所致。
2.卵巢巧克力囊腫:子宮內膜異位到卵巢,每月伴隨月經發生出血,逐漸增大,形成陳舊積血性囊腫,囊內液體狀如“絲滑”的巧克力液,所以俗稱“巧克力囊腫”。
3.DIE:如果異位的子宮內膜像樹根一樣深深扎入鄰近區域和組織,形成結節,就稱為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症,英文簡稱為DIE(DeepInfiltratingEndometriosis)。近年來也有專家用DE(DeepEndometriosis)這個詞替代DIE。
4.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從子宮腔跑到距離最近的子宮肌層裡生長,就形成子宮腺肌病。也有學者認為子宮腺肌病是不同於內異症的獨立疾病。
這些形態各異的內異症病灶就像人類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在早期腹膜型階段,病灶很小,只有透過腹腔鏡才能看到。當病灶增大形成巧克力囊腫、子宮腺肌病典型病灶時,透過超聲或者MRI檢查很容易就能檢測到。而子宮後方形成的DE結節有時即使透過MRI檢查也很難診斷,這時,經驗豐富的婦科醫生憑藉手診這個最簡單原始的手段,反而能觸控到特殊的疼痛結節,做出判斷。
美麗的花園一旦被那些形態各異甚至面目猙獰的內異症病灶盤踞,就將是荊棘遍地,傷痕累累。身體縱然有修復機制,但終歸能力有限,再難復原。
幸運的是,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在內異症病灶長大之前,身體常常已經開啟它的報警機制,告訴你——痛痛痛!
你需要儘早行動起來,在這些荊棘長大之前,把它們清除出去。
更多有關痛經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內容,請閱讀徐冰作品《她的荊棘:從痛經到子宮內膜異位症》(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5月)。

| 《她的荊棘:從痛經到子宮內膜異位症》徐冰 著 / 中信出版集團 / 2024年5月

徐 冰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中國醫師協會子宮內膜異位症專業委員會委員
北京市醫學會婦科內鏡分會委員

-
本文頭圖選自電影《少年派》,圖片與文章內容無關,特此宣告。
-
本文節選自《她的荊棘:從痛經到子宮內膜異位症》,略有刪減,網易人間工作室已獲得授權。
-
投稿給「人間」,可致信:[email protected],稿件一經刊用,將根據文章質量,提供不少於千字100元的稿酬或不設上限的分成收益。
-
其它合作、建議、故事線索,歡迎於微信後臺(或郵件)聯絡我們。



文章由 網易丨人間工作室 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