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徐爽
編輯丨杜雯雯
作為一名痛經人士,我時常聽到“生個孩子就好了”這樣的說法。
痛經,通常只被當作“正常現象”和“女人的事”,很少被嚴肅對待。直到近年來,我開始瞭解到,這種難以捉摸的疼痛,或許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以下簡稱“內異症”)相關。
在中國,保守估計有3000萬名患者受內異症困擾。長久以來,內異症折磨女性的情緒,困擾她們的生活,甚至發展成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性問題:有患者變得自卑抑鬱,甚至人生軌跡因此而變——婚姻結束,事業波動,或延遲診治帶來因病致貧的困境。
我採訪了幾位與內異症交手多年的醫生,TA們從大眾醫學科普講起,延展到患者面臨的結構性歧視。
這讓我逐漸意識到,醫學能緩解身體的疼,卻不能完全解決女性生活的痛,改變她們的現實處境。
在擁擠而疲憊的門診,一個醫生能做的實在有限。

“對對對,就是那裡痛!”
這間不大的診室裡,女人們來自全國各地,年齡不一,有人為求一個專家號找黃牛花了上千元。
她們之中的大多數人,經歷了漫長的跋涉與試錯,才抵達這裡——更早之前,她們都靠忍,忍住疼痛,忍住不說。當醫生準確指出癥結時,有患者失聲痛哭,“對對對,就是那裡痛!”
一位30多歲的女性被痛經困擾了10年。疼痛發作時,她就找各種牌子的止痛片吃,以前是一片一片地吃,後來不管用了,就整板整板地吃,吃得胃都壞掉了,痛也沒解除。
每到經期她都得頂著壓力請假,疼痛和焦慮導致她的睡眠極差,經常一整晚都是“睡十分鐘、醒十分鐘”。家人卻指責她,“肯定是不愛惜身體,弄涼水啦,吃冰淇淋弄的”。
婦科醫生徐冰見過無數這樣的案例,清瘦、臉色蒼白的女孩帶著抱歉和自我責備走入診室,還有家長在一旁多嘴,“她就是體寒、嬌氣”……直到檢查報告出來,診斷明確,是內異症。
內異症患者們的病例往往都很長,徐冰通常要從少女時代寫起,一直寫到她們的三四十歲。在中國,內異症的診斷延遲非常普遍,有資料顯示,平均時間是7至8年。除了落後的社會觀念,醫療系統內部也常忽視這一疾病。
誤診誤治的案例很常見。有患者先後經歷6次手術,割過闌尾,切了囊腫,做過巨骶管……還有患者甚至進行過開胸手術,也沒找到病根,直至確診內異症,透過手術才解決了疼痛。
不同患者疼痛的位置和方式不盡相同。有人經期痛,有人非經期痛,有人是下腹墜痛,也有人是腰疼、背疼、頭疼、腿痛……一來月經就氣胸的情況也很常見。因為內異症不光會長在子宮和卵巢上,還可能蔓延至身體的其他器官。

醫生的認知水平,是導致延遲診斷的一項原因。
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婦科主任秦永提到,患者因身體某處疼痛就診時,一些非婦科的接診醫生可能難以立即聯想到內異症,這一點在基層醫院更為顯著。
對於婦科大夫來說,要麼是醫生有一雙“金手指”,能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摸出”內異症的訊號,要麼就得透過輔助的影像技術確診。
各地B超水平不均,是所有醫生都承認的事實。段仙芝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的婦科醫生,經常去一些偏遠地區義診。
她遇到過有些醫院,全院只有一臺B超機器,全身都看,影像醫生不專精婦科,也沒有專門的陰道B超,還有些仍採取憋尿檢查——這都會讓檢查效果大打折扣。
2002年,段仙芝曾前往日本的東京醫科大學進修,發現當地是婦科和影像科醫生一起進行B超檢查,兩方醫生互相補充,細緻檢視,驗證疑慮,一些早期微小病灶也能得到發掘。
但這個習慣對於國內公立醫院是奢侈的。大型醫院B超室每天有成百個號在排隊,把臨床醫生專門叫到B超室來協同檢查,並不太現實。
內異症常被視為“現代病”“白領病”,尤其多發於職場女性,因為工業汙染、晚婚晚育、不婚或少育等現代生活方式,都增加了內異症的發病風險。
但農村的內異症更難被看見。“如果一個女孩去看婦科,可能會成為村子裡被議論的物件。”段仙芝見過不少耽誤治療的例子。加上很多B超只在鄉鎮級以上醫院才能預約,無形之中勸退不少經濟困難、異地就醫的患者。
內異症雖為良性疾病,但若進展,可導致相關病變或併發症。段仙芝在內蒙古某鄉衛生所做婦科疾病篩查時,遇到一位挺著大肚子的女人,46歲,已經白髮蒼蒼。女人患有子宮肌瘤,整日心虛氣短,渾身無力,走路、放羊、幹家務活都很困難。
段仙芝忍不住問,為什麼不去治療呢?女人的眼淚流下來:到大醫院路途遙遠、花錢多,出去一趟,家裡的豬狗羊都沒人管了,此前好不容易去過一趟錫林浩特醫院,說瘤子太大,做不了,得去更大的醫院做,可是更大的醫院,那要多遠吶……
對於來自大醫院的段仙芝來說,做這樣的手術不算難,但她解決不了的難題是,為什麼這個女人走不出那片草原。

生個孩子也好不了
內異症影響性生活,也影響生育。在門診,一名醫生告訴我,她看過太多男人因為內異症而離開伴侶,也有很多女性因此變得自卑。
公立醫院婦科通常不允許男士進入,但在私立醫院,一些男性家屬有了陪同聽診的機會。他們有的眼神茫然,對伴侶的疼痛一無所知,得靠醫生拿出子宮模型,從最基礎的人體結構來解釋手術的必要性;也有人沉默許久,開口問的第一句話是,“那她什麼時候可以懷孕?”
在一家以生育治療見長的診所,患者多因不孕而來。有的是真心喜愛孩子,有的是追求要強、完滿的人生裡“樣樣都得行”,還有人是想靠生孩子去維繫一個家庭、一段婚姻。
內異症導致懷孕困難,她們就不停去做試管嬰兒。但內異症可能會影響試管結果,試管的一些用藥也對內異症非常不利。到最後,有人是孩子沒有,自己的身體也變得更差,甚至婚姻走向破裂。

一位婦科醫生說,她在手術室門口見過各種各樣的男人,有那種一開始甜甜蜜蜜地陪著女友來做手術,後來卻因為女方患內異症而分手的。她時常向負責簽字手續的年輕醫生們囑咐,不是患者“法定意義的男人”,儘量不要讓他簽字——“因為可能手術後(他倆關係)就徹底完了,這是有可能發生的,這個女孩或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在門診,徐冰就遇到過一位專程來北京看病的年輕女孩,未婚未育,一坐下就說,家裡人和當地醫院都讓她趕緊隨便找個男人生孩子,說“得了這個病不好懷孕,生了孩子這個病就好了”。
“生個孩子就好了”,徐冰分析這話確實有一定的醫學道理,女性從懷孕、分娩到哺乳,體內激素的變化能抑制內異症的進展。但是問題在於,生孩子只能階段性抑制,倘若不做好後續管理,內異症仍有復發的風險。況且,生育不應該成為一種治療方法,或者把痛經作為催促生育的理由。
核磁檢查的結果顯示,女孩的內異症非常嚴重。徐冰與她講解病情,強調治病的迫切性,可一上午她來回幾次堅持問,“醫生,我是不是生個孩子就好了?”
徐冰意識到,患者最大的問題,可能不是疾病本身了。她告訴女孩,比起可控可治的內異症,得遇良緣是更難的事,人生不能湊合,“如果跟一個壞男人生了孩子,揹負上沉重的包袱,你的人生可能就沒法治了呀。”
這則案例被徐冰分享到網上,收到許多網友的共鳴。她們之中不少人,都曾在當地醫院被大夫建議“生個孩子”。一位網友感嘆,“生了孩子是塞不回去的,找到一個不適合的男人一起過日子,那簡直就是比內異症更折磨人”。
內異症影響生育,這是所有人都在強調的問題。然而,內異症較少被討論的是其對患者日常情緒的影響。激素變化引發的焦慮、敏感、抑鬱,它雖不似“不孕不育”般顯眼地改變人生軌跡,卻如無形細針,日日扎進生活的方方面面,悄然啃噬著患者的心理健康。
一位患者在就診時被醫生告知,許多內異症病友同時還在看心理醫生,而焦慮情緒亦有可能加劇內異症進展。
段仙芝每天在門診,幾乎要給每位患者做不同程度的情緒疏導。可一個公立醫院醫生每天要看上百個號,她能做的實在有限。

子宮切不切
去年11月,我在一場與內異症有關的分享會上,聽到單親媽媽曉鈴的故事。曉鈴帶著她年幼的孩子前來參加,她講述了自己十多年來的內異症經歷。


假如男人也來月經
目前,尚無針對痛經女性的準確人數統計,《2021中國女性生理健康白皮書》顯示,全國有約55%的女性都曾經或正在遭遇痛經。

(文中曉鈴為化名)
【版權宣告】本文所有內容著作權歸屬鳳凰週刊冷杉RECORD,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