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藍字“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即可訂閱

留學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選擇,會帶來巨大的環境改變。這期間,客觀上的環境改變以及主觀上的身份轉變,使得部分留學生心理問題集中爆發,適應不良。在我們展開的徵集、訪談,以及部分諮詢案例裡,我們發現一些留學生處於孤獨、隔離、壓抑的狀態,也聽到了學習壓力、親人離世、自身生病等具體困境。我們將連續三週釋出「留學生心理自助指南」系列文章,探討留學生的自我、家庭以及其背後的社會支援系統。
文 | 武志紅主創團 布魯克
正文
有留學生的家長是這樣形容和孩子的關係的:一隻風箏和“握不住”的線。
這根“握不住”的線,便是親子關係。
握不住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距離,家長管不了,聯絡不上。也可能是,孩子自主意識變強,不再“順從”家長的意願。
這根線,如果張弛有度,便是風箏起飛必不可少的牽引力。這根線如果被拉得太緊,它便成了風箏順風而上的阻力。
例如有一類留學生,出國前一直過著被安排好的生活,在父母“全方位的愛”中,他們只需學習,不必獨立,不必處理人際衝突,也不必尋求支援與幫助……於是出國後,儘管他們經濟寬裕,卻連照顧好自己都是一件難事,最終難以適應。
這便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用力過猛”。最終這種帶著愛與控制的力量,成了孩子成長的阻力。
本期,我們將著眼留學家庭的親子關係,一同探討如何在個人成長和原生家庭糾葛中,尋找平衡點。
01 分離,是親子的必經階段
國內機場的出發廳,是大部分留學生獨立生活的開始,也是他們學習和家長分離的起點。
留學生忙著適應新的環境,家長也在努力適應“沒有孩子”的生活。
“後來我弟弟告訴我,我不在的時候,母親都不怎麼進我的房間。因為她太想我了。”
“起初,我會經常跟爸媽聊學校發生的事情。每週大概三次影片吧。但是我有了新的朋友,再加上學業,溝通的頻率就變少了。
有一次因為期末考,兩天沒有回覆他們的微信。後來我說明了情況,也希望能有更多自己的空間。母親一開始,是有些難受的。因為她感覺自己不再被需要了。”
儘管分離會帶來很多不適應和內心衝擊,但分離是所有親子關係的必經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艾倫·葛林斯基 (Ellen Galinsky),提出親子關係有六個階段:想象階段、養育階段、權威階段、綜合階段、獨立階段,以及最後的分離階段(一般發生在成年後)。
親子間由依賴到分離,家庭權力結構也由此變得更加平等。
但順利完成六階段的蛻變,是一種理想狀態。現實往往是:上一個階段遺留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下一個階段的挑戰便悄然而至。
在養育階段,如果親子間沒有健康的依附關係,即讓孩子感到安全和信賴,孩子的社會和情感能力發展便會受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親子間的溝通,以及孩子成人後親密關係的抉擇。
例如一個沒有好好依賴過的孩子,很難實現真正獨立,也就談不上與家庭真正分離。
“我在大學住宿的時候發現我和舍友的關係,就像我和媽媽一樣,她只要生氣了,就可以隨便忽略我,冷暴力我,而我只能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我突然就發現,成年的我還處於過去的關係模式裡。”
而對於留學家庭來說,特別是低齡留學家庭,疊加距離和時差的雙重影響,分離這件事就變得更為具象和有挑戰性。
從“就在身邊”到“遠在大洋彼岸”,家長便體會到“孩子就像握不住線的風箏”。
當然這個“握不住”的背後,既有家長擔心孩子遇到危險時,再也不能及時提供幫助,保護他們的擔憂,也反映一種潛在的對於“失去掌控”的不安,害怕他們超出自己的預期。
“在做留學顧問時,我見過不少這樣的家庭。在輔導學生寫申請文書時,我遇過這樣一個孩子。爸媽都具有一些計算機專業背景。考慮到就業前景,他們為孩子選擇了計算機專業。但這個孩子是個文科生,尤其喜歡歷史。寫Why major(為什麼選此專業)的時候,就十分痛苦。”
家長不願意放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擔心孩子會受傷害的因素,也有個人私心。
很多家長自孩子出生以來,大部分精力都傾注於孩子身上,反而忽略了自己。
而就像心理學作家武志紅所說,當一個人不能聚焦自身,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自我便出現停滯。這時,孩子便成了父母滋養自我的資源。
其次是父母放不下親子關係中獲得的權力。大部分人在社會上很少感受到權力,但在親子關係中,特別是最初階段,父母似乎從是否要生下這個孩子,是否給他飯吃等等,就有著更大、甚至絕對的權力。
在這種思維下,與孩子分離,就代表權力消失了。父母就下意識地想繼續幹涉孩子。保持邊界,尊重孩子就會變得困難。
這裡並不是責怪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或者否定家長在親子關係中的犧牲。只是希望正在經歷分離的家長,有所覺察,更多地關愛自己。
留學,對於孩子和家長,都是一個重構自我的契機。

02 藉助矛盾,看清關係的“底色”
親子矛盾是在所難免的。
除了上文提到的,父母主權和孩子自主意識的衝突,還有不可避免的“代際衝突”。簡單來說,即是觀念不同。
代際衝突 (Generational Conflict)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出生時代對每個人的性格,都有著很大影響,有時候甚至超越了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
像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成長,碰上了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快速發展,他們比起自己的父母,更注重個性和自由。
而留學家庭的親子關係,還需要經歷中西文化的衝突,因此,留學孩子的行為轉變,在父母眼裡將會是更加的“意料之外”。
“我媽到美國跟我住了一小段時間。她總是不信任洗碗機。所以每次用碗之前總會燙一下。但是燙一下就能殺死細菌嗎?”
“有個朋友的孩子,一開始選的是不定專業。朋友一直希望孩子能讀商科,好就業。孩子一開始也不排斥,但出國幾個月後,覺得人文社科更適合自己。朋友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
孩子變了,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與新文化的融合,都會帶來變化。
只是作為家長,該如何適應孩子的變化?是選擇當一個固執的父母,還是一個成長型的父母?
“其實我爸對於我dating(約會)的習慣是不認同。但他能理解這是比較新的一種方式,他也不會試圖矯正我。我覺得他們愛我,是希望我活成我自己的樣子,所以才會配合我進行一些改變。”
“我媽對於我分享的一切總是好奇且包容。我和她分享離婚的住家媽媽,半夜駕車半小時,帶著我去‘監視’她的男朋友。我媽只覺得這件事滑稽有意思。我們還聊到關係的可能性。”
當然了,代際衝突也不是從孩子出國才開始。
藉助這些衝突矛盾,我們更能看清親子關係的“底色”,這個“底色”,也可以理解成,相處模式。
不健康的相處是,父母試圖打壓和否定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如我所願;而健康的相處是,父母允許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如你所是。
另外,代溝不是無法跨越的鴻溝,也不是拒絕溝通的藉口。
它或許是每個人,學會理解和接受差異的一個路徑。
“我恨過父親打壓式的教育和過度的保護。回國的時候,兩個人相處超過一個星期必定吵架。但直到我學了心理學,瞭解了爺爺和父親的關係,我逐漸理解他。我也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會下意識的打壓另一半,也意識到自己內心一直渴望得到肯定。我不斷地解剖自己,也學著理解父親。後來我不跟他吵了,我聽著,他講著。”
留學似乎讓家庭關係變得更具有挑戰性,但有些時候也會迎來轉機。有留學生提到,分離讓他們更清楚家人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
“出國也有幾個月了。我和家裡平均一兩週打一次電話。我會分享學校的所見所聞。衝突變少了,因為生活交集變少了。以前我跟母親溝通話題範圍較小。出國後,有時一兩天就會打一次電話,討論考試怎麼樣了,學校又發生什麼事了等。很多生活的常識,我也還要向她請教。”
沒有完美的家長,也沒有完美的兒女。

03 兩代人,一同開啟新生活
留學,將孩子帶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也開啟了父母的二次人生。
“我媽來看我,雖然她英文水平一般,但是在紐約機場看到她推著兩個大行李出現在人群中,我內心為她鼓掌。後來父親來美國參加了畢業典禮,他感受了美國的高速公路文化、吃了費城某個街角的費城牛肉三明治、還和我一起坐了衝鋒艇,他說沒想過自己還能去到地球的另一邊。”
心理諮詢師黃仕明也分享過他與兒子的故事。曾經親密的父子,在兒子出國留學後變得疏離——不再及時回覆資訊,即使打電話也是對話幾句就被結束通話。
在分離的落寞中,他沒有想要進一步抓緊孩子,而是思考,和20歲的孩子應該是怎樣一種關係呢?
於是他有了一個畫面:是兩個成年人,像朋友一樣,一起散步聊天,不再是父親和小屁孩的關係。
這是一種相較於從前,權力更為平等,個體更加獨立的關係。

1

提前做好分離的準備
武志紅指出,成年後的分離存在兩個層面。
一是空間上的分離;二是心理上的分離。
空間上的分離,指孩子長大後,離開父母的家,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成為自己新空間的主人。
而空間的分離帶來心理層面的分離——孩子將會一個人面臨很多抉擇,逐漸變得獨立,不再服從父母的意志。
完成這樣的分離,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很重要。
對父母來說,核心在於調節自己的分離焦慮,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過程。
有關出國留學的具體安排和生活節奏,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說了算”,從過去引領者的位置退下來,成為一個足夠好的後背、支持者。
明白孩子終究要去建設自己的世界,活出自己的主體感;而父母也終將回歸自己的生活,面對自己人生新階段的現實與心理任務。
2

保持好奇心,少評價
孩子的成長,往往會超越父母的想象,而留學生的父母更能體會這一點。
在多元化國家留學,他們會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與文化,並選擇認同其中的一部分。
而當孩子在分享這些新鮮事時,家長需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不要急於評價,尤其是太過絕對的評價,例如:“不好”、“這樣不行”、“這樣浪費時間”。
這樣不僅會扼殺孩子的分享欲,也會讓他們在文化衝突中,更加迷茫。
“我覺得參加社團挺正常的,它可以寫進簡歷,可以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等。但我爸總覺得我在不務正業。後來我就不說了,即便後面我辦了一個學期的活動,還獲了獎,我也不想說了。”
相反,在傾聽孩子的成長心得時,家長保持開放與好奇心,不僅會拉近親子距離,也能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
3

找到新的人生任務
在分離階段,當孩子離開家庭,父母也迎來了自己的“育兒畢業典禮”。
上一期,在談論獨立自主時,我們分析了過度溺愛、事事有回應的父母,背後有一個做“完美父母”的願望,這幾乎佔據了他們的人生。
但事實上,“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人生唯一的聚焦點。
父母能夠做好自我照顧,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乃至追逐屬於自己的願望……這不僅僅是自我實現,更是為孩子樹立了活出自己最好的榜樣。
“其實我和父母,就像兩個平行的世界,偶爾交叉一下。放假了,我們會一起去旅行,集中catch up(聊聊近況)。但後來,他們時不時也會發自己出去玩的照片到群裡,我為他們的精彩感到開心自豪。”
“陪讀的媽媽不少見。我見過努力學習英語,然後在當地找到工作的;也有經常爬山,享受自然的媽媽;她們的世界,除了孩子,還有自己。”

對留學生來說,可以嘗試以下三個方法,度過分離和獨立帶來的不適:
01

從小事開始說“不”
分離並不是一件乾脆利落的事情,留學時期的分離更是如此。
新的環境讓我們想念家中熟悉而安全的生活,此時父母也會忍不住過多幹涉。
“我媽總覺得烘乾機不好,讓我自己晾乾衣服。但我要上課,我哪來那麼多時間。她來美國住的一個月,我烘我的衣服,她晾她的衣服。”
從小事開始說“不”,不含敵意的堅決,逐漸把握自己的話語權,也逐漸讓父母意識到,你是你,父母是父母。
02

允許並理解差異性
前文提到,代際衝突是無法避免的,但卻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
在父母嘗試抱著好奇和開放的心態,進入孩子的生活時,作為孩子也學著耐心向父母展現自己的世界。
“我會向他們展示學校的一些設施。但是因為有些中國沒有,你就會花很多時間向他們介紹一些背景知識。”
“我會感受到這邊的女性,都比較獨立。我就非常希望我媽媽,也變成那種雷厲風行的女強人,感覺這樣才是時代女性。但我好像忽略了,她究竟喜歡怎樣的生活。”
留學生的知識和眼界不斷擴充套件,在這過程中,自主意識變得越來越強,但新自我的建立,不意味著完全摒棄或覆蓋父母“舊”的部分。
父母在接受孩子的變化,孩子也需要包容和理解代際差異——允許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
03

承擔成人的責任
與原生家庭分離,留學生會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同時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出國前,或者成年前,親子關係的主動權大部分掌握在父母的手上。
但隨著自我的獨立,在希望擺脫“小屁孩”身份的同時,也需要主動維護親子關係。
畢竟,關係從來都是相互的。
“我出去那會,還是2013年,微信還不是那麼普遍。我試過給家裡電腦安裝Skype,或者和家裡約個時間打IP電話。也按母親的吩咐,定期報備一下。但時間久了,學業忙,也堅持不久。但我做了嘗試,他們也能理解。”
“家裡一直管的很嚴。剛出去,我就像放飛的小鳥。最離譜的時候,我媽需要找到我朋友,才能找到我。但慢慢地,我理解了他們的擔心,即使不是看到就回復,我也會當天回覆資訊。”

寫在最後
關於留學生的心理自助,我們從社會支援系統,到個人的獨立自主能力,再到本期的親子關係,一同探討了留學生活所遇的挑戰,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
留學是個人和家庭一個重大的決定,同時也是一個契機——
在新的環境和文化衝擊下,變化和情緒都更為激烈。同時,許多關係和人格的問題也會顯現,甚至是放大。
這時,留學生和家長們都不得不直面,那些曾經被刻意忽視、迴避、得過且過的自我與關係困境。
直面真相,必然會帶來痛苦和掙扎,但好訊息是,當我們一次次不帶評判地去覺察、接納並化解它們,我們將擁有更豐盈和堅固的內心。
最後希望,留學生和家長們,都可以在經歷留學這件事後,見識一個更加立體和飽滿的世界!
(文章來源: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