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Variety》的獨家報道,2025年奧斯卡獎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醞釀重大規則改革——或將強制要求參選影片披露其作品中涉及AI人工智慧技術的使用細節。
簡單來說,就是奧斯卡也要開始防AI了。

這項變革,主要是源自今年頒獎季中的兩部熱門影片引發的技術倫理爭議。
因為入圍最佳影片的《粗野派》被曝光使用AI音訊技術修正演員的匈牙利語發音,而另一部熱門影片《艾米莉亞·佩雷斯》則在片尾字幕中標註使用了AI語音克隆工具Respeecher。

實際上,因為AI技術的飛速發展,無論是特效還是表演,AI技術已經全方位應用於好萊塢作品了。
奧斯卡現行規則是,僅需要片方自願提供AI使用內容,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學院理事會已聯合各分支委員會啟動專項調研,重點評估AI在編劇、視覺效果、音效等15個專業領域的應用場景。
而科學技術委員會正著手製定強制性披露條款的規範表述,相關細則預計於2026年4月正式寫入奧斯卡章程。
也就是說,將來的參賽影片,必須強制性披露自己的作品中,到底使用了哪些AI技術,這顯然是奧斯卡應對AI新形式的一項重要舉措。

實際上,今年奧斯卡的多部熱門影片,就已經有AI深度介入創作了:
比如《無名小輩》:這部描繪鮑勃·迪倫音樂生涯的傳記片,就藉助澳大利亞Rising Sun Pictures開發的Revize學習工具組,完成了主演面部替換、數字減齡等複雜特效。

該工具組此前曾在《貓王》中實現奧斯汀·巴特勒與歷史影像的無縫融合,並在《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前傳《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中,透過150個特效鏡頭實現女主角從少女(Alyla Browne飾)到成年(Anya Taylor-Joy飾)的漸變過渡。

《沙丘2》:維塔數碼團隊利用Nuke合成軟體的CopyCat,自動追蹤數千個弗瑞曼人瞳孔的藍色光譜特徵,此項創新節省了超400小時的手動調色工時。
《此心安處》:羅伯特·澤米吉斯導演實驗性地使用Metaphysic公司的AI系統,讓65歲的湯姆·漢克斯與58歲的羅賓·懷特在單鏡頭內完成跨年齡表演,該技術還成功復現了已故演員理查德·卡特在《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中的形象。

《異形:奪命艦》:視覺特效團隊透過AI重建技術,讓1979年初代《異形》中飾演科學官的Ian Holme"數字復活",與新生代演員同框演出。

於是,在剛公佈的視覺特效協會獎提名名單中,"新興技術獎"幾乎成為AI工具專場。
除Revize工具組外,Metaphysic系統因在《此心安處》《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中的突破性應用同樣入圍。
Rising Sun公司CEO珍妮·澤赫爾強調:"AI不是要替代藝術家,而是讓我們將預算真正投注於銀幕奇觀。" 該公司機器學習主管羅伯特·貝弗裡奇以《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為例解釋:"我們需要在保留年輕演員面部柔和線條的同時,謹慎融入泰勒-喬伊的銳利輪廓,每個鏡頭的引數調整都精確到0.1%級。"

然而,《粗野派》的導演布拉迪·科貝特的宣告暴露出AI技術披露的必要性:他澄清僅是用Respeecher調整了匈牙利語對白的元音準確性,"但阿德里安·布洛迪和菲麗希緹·瓊斯的表演未經任何數字化修飾"。
不過,這種"技術黑箱"現象引發學院擔憂,匿名評委向《綜藝》透露:"我們必須確保評委知曉人類藝術家的實際貢獻,就像CGI時代要求披露動作捕捉演員名單一樣。"
隨著AudioShake等AI工具開始介入《瑪麗亞》中瑪麗亞·卡拉斯歷史錄音的聲軌分離,AI應用已從視覺特效向音效設計、後期製作等領域全面滲透。

業內人士指出,奧斯卡強制披露規則可能產生連鎖反應:演員工會或將要求合約明確AI使用範疇,製片方則需建立技術審計流程。
正如視覺特效方面的資深成員所言:"技術創新與藝術真誠從來不是對立面。當年工業光魔用電腦繪圖重新定義《星球大戰》,如今AI正在書寫新的可能性。但奧斯卡有責任建立透明框架,讓觀眾知道銀幕魔法背後,哪些屬於人類靈感的迸發,哪些是演算法計算的結晶。"
這場關於技術倫理的行業規範戰,或許比小金人的歸屬更深遠地影響著電影的未來。
而隨著AI技術的發展,今年AI必將在各種領域產生突破性的變革,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影視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