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狂人越來越少了

01.
何為狂人?
私以為才氣、心氣缺一不可。
功夫不到徒有狂傲,算不得;底子深厚卻又圓潤委妥,也算不得。
當年(20世紀60、70年代)叫囂著的美國消費經濟,像一臺巨大的夢幻泡泡機,催生出廣告業黃金時代的金色泡泡,《MadMen》(廣告狂人)作為影視劇界的一劑猛藥讓人們看到了麥迪遜大道上的博弈、創造與生存力。
「廣告狂人」由此出圈 ,隨著影視劇出圈,讓大家看到了廣告人、創意人這類職業角色的智性光鮮,他們和“老錢貴族”、“創造鬼才”、“表達藝術”這些標籤緊緊捆綁,描摹出了我們對這一行業的最初認知。
而更為典型的算是現實中的Madmen,喬治·路易斯 —— 作為這部影視劇男主Don  Draper原型,他說自己比Don帥多了,且更有才能;賣稿時,他站在14層樓窗臺威脅客戶說“不buy in、就跳樓”,這種用命賣稿的行為,在今天我們看來可算得上發癲大師。
《廣告狂人》男主 Don Draper
喬治·路易斯年輕時和他的書(推薦)
中國廣告頭一次這麼“癲”還是在港臺。
香港第一代廣告狂人,黃霑,廣告生涯是在英美菸草公司開始的。一邊寫詞,一邊寫廣告。是的,黃霑也是做過廣告的。華人第一次拿到美國廣告界的「Clio Award」(克里奧獎),憑的也是黃老爺子的文案。
那時候香港處在七八十年代的經濟繁榮期。4A從海外來到中國,尋找駐地。
而後,黃霑與林燕妮兩人將「黃與林廣告公司」(曾是香港第七大廣告公司,每年營業額高達到1.2億港幣)賣給盛世長城,即SAATCHI&SAATCHI,中翻名“盛世”二字還是黃霑起的。
老頑童黃霑和他的那一句經典slogan
林俊明,人稱林老爺,帶著麻辣鍋去戛納獎池為華人開啟東方戰區蘇秋萍連續4年比稿無一敗績、六大汽車品牌同時找他合作;朱家鼎為鐵達時打造了「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系列經典,重要的是《鐵達時空軍篇》,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而非廣告人杜撰;許舜英帶著她獨有的犀利創造了從臺灣衝擊到大陸的「意識形態」作品……
經典鐵達時廣告由真實人物改編
許舜英創作中興百貨系列,開創意識形態“流派”
臺灣廣告傳奇人物孫大偉,在一次提案的時候被客戶問到LOGO 能不能放大一點,他的答覆是:“當孔雀開屏時, 你不要走到後面看她的屁股。”
這些老輩狂人,擱在如今都是跨界達人,且有不可複製的獨一性。當下叫我們更易懷念的,是對時事的針砭時弊、打磨敘事時的有據可循、也是販賣想法時的不顧一切。只有不信真理的人,才能創造真理。
天賦不可繼承,才情難以模仿。
代際之間有倒影,卻無法復刻。
從廣告走向脫口秀又走向小賣部的李誕;從奧美CD到Jazz女王的劉戀;從開餐館到開廣告公司的李三水;從不苟言笑的BBDO馬吐蘭到Ma'nifesto的馬姐…… 廣告圈的人用親身閱歷表明 —— 哪有什麼天賦異稟的廣告狂人,都是先有了狂人,而後從事了廣告。
So 何為狂人 ——
殺不死的創造力
磨不滅的Passion
不服輸的生命力(這句也可翻譯為敢叫板)
而真正的廣告狂人,可將以上2N1發展到3N1,幻化成一位真正的Sales。
從這個角度看,付航接商務、羅永浩搞帶貨、馬東讀口播…… 也都算得上廣告狂人。
留給創意從業者的施展空間,的確不多了。
留給我們造反、忤逆所謂廣告傳統的空間,也大多了。
馬曉波去到方太的市場一線,做回sales,才琢磨得出什麼創意能轉化,什麼方式能更好的叫賣;楊燁炘為了公益不惜與傳統廣告圈“為敵”。
狂人,究其根本,還是作品、作品、作品,別把自己看作“做廣告的”,那就什麼都做得出。
楊燁昕羅馬個展《TRACES OR TRACK》一隅
02.
為什麼狂人越來越少?
廣告是經濟實況的鏡子,廣告人即鏡中人。
廣告市場一路跟隨國內消費經濟的態勢發展,與後者邁著同樣的步子,步入中年。
中年時代,怎麼能說狂就狂呢。
◾ 橫向看,承載創意的容器變多了
經濟有康波週期,人才也有。容許商業藝術瘋長的土壤正在拓寬,廣告創意作為「人才佔據核心成本」的行業,說行業下行不如說人才流失。流向其他容器、更自由的土壤裡去。自媒體繁花盛開時,專注於內容創作的人更偏向平臺發展,在內容把控上擁有話語權。
隨即廣告人跨界、轉行、創業、創業失敗再創業、變身freelancer,平臺多元帶來人才渠道的多面向流動;十年前,廣告創意是為數不多能承載“叛逆藝術”“創造顛覆”的職業,故而聚集諸多狂人留下經典之作;如今歌頌創造、鼓勵顛覆、期待叛逆的坑位越來越多,時尚圈、文娛圈、媒體圈等諸多新興職業領域,都為狂人所向提供精神脊樑,這一點,看GQ智族(原為GQ實驗室而後改為智族Lab)的自媒體編輯部就知道 —— 瘋癲創作症候群,也創造了公眾號互動領域的刷屏之作。
智族編輯部發瘋日常vlog(截圖)
◾ 向內看,供應商們從創意服務到服務的“進化”
直白點說,乙方市場從“卷內容”“卷創意”到“卷不動創意就卷服務”,除了頭部服務商有些話語權、對等溝通權之外,更多公司、團隊變成了純粹的製作商、服務商中的服務者。
市場規則不是一日而就,我們常常為了展現職業性,而掩藏耿直的人性。規則開始轉變。我們計算沉沒成本,衡量投入產出比是不是值得all in,反倒失去了曾經「廣告狂人」身上的閃光點,坦率、真誠、絞盡腦汁找尋解決之道之後才有的狂妄 —— 喬治·路易斯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在被認識到“狂妄自大”之前,他先是一個工作狂。
失去話語權和創意人才流失是一種雙向迴圈、相互促導的關係。
失去話語權讓創意人不再留戀這個行業,狂人越少,用命賣稿、去贏得尊重和奪回話語權的機率越低。像極了商業文明的悖論
◾ 縱向看,行業評審標準已然變化
移動網際網路廣告成為廣告主流內容。從廣告工業化程序來看,審美標準,從藝術化的個性美轉化為標準化的通用美。這意味著“大資料/演算法”等資料化工具成為媒體平臺引以生存的依據、標準,資料能夠計算GMV、DAU、MAU等等等等,卻計算不了脾氣
「狂人們」最難以名狀的魅力在於,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突然站在窗臺,威脅客戶說不買單就跳樓;資料成為演算法標準之後,狂人們天生自帶的不確定性(即超然的個性化)從一定程度上可謂是“職場大忌”、“客戶大難”,如果沒有一定的案例做背書、一定的才情去征服,短時間內很難成為可信任的夥伴和服務商。而市場速度很難再給我們這樣的時間去培養信任了。
時代造就狂人。
而那些曾經定義狂人的狂人們正在老去。

如今,「狂人」也並沒有消失。
KARMA的Kama,在案子面眾獲獎之前,也得經歷提案中摔滑鼠、“懟”客戶,才有原封不動的執行操盤;TOPic雄哥,也依然是會和客戶叫板的;意類江畔,和導演為一個月亮的大小爭執不下…… 實際上還堅持在這行奮鬥的人都知道,這些看似狂妄實則倔強的精氣神依然存在,每個大大小小的會議室裡,多多少少都要吵過幾回,才能吵出一番可執行落地的方案。
只是,更多的嗆聲在agency內部發生,對客交流上彼此禮貌又客氣。廣告創意服務進入成年期,體面溝通,交流層級不對等時,任何一方的“嗆聲”都有失這種體面。
在狂人精神上,算某種退化。在溝通藝術上,算一種進化
這問題就像幾年前我們還討論過 “Big idea消失了嗎”一般,用葉明桂的話說,“我還是相信創意是可以賣東西的,而且是原子彈。” 如果說Big Idea背後那一群Bigger狂人也逐漸消失,那意味著針對小而具體的問題解決者正在崛起。
無論問題大小,無論手筆多少,都依然願意為了賣出當下這個創意而感到興奮。
這是我認知的狂人精神。
最後,植一個軟廣。
為了尋找更多的業界狂人、更多作品比人狂的創意,第二屆狂人創意節正在瘋狂投稿中。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跳轉申報入口)
2023創意節我們將“狂”進行到底,今年我們照舊,為廣告狂!
每天中午11點半,不見不散 

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颳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廣告
因為你連“廣告狂人”都沒有關注…

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魂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