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256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近年來,相親市場呈現出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女性成為絕對的主角,而男性則似乎集體“消失”了一般,嚴重的“供不應求”。
據2024年部分城市相親市場,男女比例的調研資料顯示:
成都男女比例高達1:43、杭州1:40,南昌1:36。
也就是說,平均40個女性擠破頭,只為了見一個男人!

更離譜的是,廣州之前搞了一場相親活動,女生竟然需要入場費500元,而男生則免費入場,還送飲料。
可結果如何呢?
現場來了1000個女生,而男生依然寥寥無幾,中途還走了不少男生。
最後變成了,大家自掏腰包湊50萬,開一個大型的閨蜜茶話會!
無獨有偶,今年1月,成都市人民公園貼出了一張通知:相親角女生位置已滿,暫停登記。
除了線下,線上也是折射出,當代婚戀生態的深層變革。
根據婚戀網站資料統計,線上註冊使用者高達80%的都是女性。
因此,不少網友調侃,現如今的婚戀市場,早就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戰場了,而是妥妥的“女兒國”,男的稀有得像熊貓,女的卷生卷死還要拼命加buff。
但是,要知道我國男性總人口,要比女性多出3000多萬。
那麼,為什麼男人集體“消失”了呢?
1
主要有這三點原因
首先是,資本捧殺女性。
現在很多婚戀平臺,對女性都是免費的,可男性想檢視異性的聯絡方式,就得充會員、買套餐,高階服務費甚至能上萬。
這種設計,是把女性包裝成“稀缺資源”,再讓男性為“擇偶焦慮”買單。
還有現代社會,對女性的“寵愛”真是無微不至:
七夕、白色情人節、粉色情人節,甚至520,都能被包裝成“愛自己的儀式感”。
連“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立冬第一杯奶茶”都在提醒女性:“只要異性越能為自己花錢,就越能證明你們的愛情保真。”。
商家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告訴你不買個包、不收個1314的轉賬,你就不配被愛。
資本捧殺的最佳案例還有鑽石,靠著“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宣傳口號,強行把鑽石與婚姻繫結,從而在背後操縱價格體系。
2010-2023年,中國求婚鑽戒的均價從1.2萬漲到5.8萬,漲幅高達383%,而同期黃金首飾的漲幅也才127%。
更有甚者,推出的“真愛公式”,把鑽戒的價格與男性18個月的收入掛鉤,直接導致北上廣深男性的求婚成本突破20萬。
當女性被捧得越來越高,男人就會逼到牆角。
一個28歲的男生,五官端正,985畢業,身高1米80,月薪1萬,如果沒房沒車,那可能連相親的門都摸不著!
試問,這樣的婚戀市場,男人還敢來嗎?
然後是,自媒體的煽風點火。
尤其在短影片平臺,充斥著大量的女性向毒雞湯。很多百萬粉絲的情感博主,宣稱“月入2萬是底線,收入低於這個數的人不配結婚”。
根據《2024中國婚戀觀念調查報告》,一線城市女性對男方收入期待中位數,從2015年1.2萬飆升至2023年3.8萬,遠超同期男性的收入增速。
還有些律師做自媒體,推出的“婚前必做10件事”模板,要求女性“房產公證+查徵信+籤忠誠協議”。
北京某律所的資料顯示,2024年婚前協議諮詢量暴增了240%,其中有78%都是由女性發起。
正是這些情感導師,把婚姻異化成了“風險投資”,加上演算法的個性化推薦,徹底讓男女走向了對立。
很多平臺,資訊繭房相當嚴重。
比如當男性使用者觀看3條“婚姻風險”的影片後,演算法會連續推送“離婚財產分割”、“撫養費訴訟”等內容;當女性使用者被演算法打上“獨立女性”的標籤後,“如何花男人錢”的影片,將會被反覆推送。
有研究顯示,持續接收此類訊息三個月,使用者對異性的信任值就會下降58%。
最終,男性沉浸在“婚姻恐怖故事”中,女性則被困在“完美男友幻想”中,兩大群體在資訊繭房中待得越久,越難正視現實的婚姻。
而有些媒體則是為了流量。
有業內人士透露,家暴、彩禮糾紛類影片的使用者,停留時長是甜蜜日常類的3.2倍。
編造一個“鳳凰男騙婚獨生女”的劇本,策劃一個“撈女收割富二代”的短劇,帶動的相關業務諮詢增長是400%。
最後是,婚戀的現實成本太高了。
如果說資本和媒體讓男性在婚戀市場上選擇閉嘴,那麼現實的婚戀成本,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尤其是天價彩禮,江西的彩禮標準,從2010年的8萬漲到68萬就是最近幾年的事,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現在河南還出現了“彩禮貸”,年利率高達15%,而男性需要抵押父母的房產才能借款。
不少擇偶標準,房子、車子、票子一個都不能少。
而且最好你男生還要有穩定的工作。
後浪研究所資料顯示,78%的年輕群體將“穩定工作”列為結婚核心門檻,這個比例超過了“一定數量存款”(53.2%)和“房產”(42.8%)。

有意思的是,一個在杭州網際網路公司996的程式設計師算過賬:結婚成本相當於他八年淨收入,而離婚率卻高達41%。
“這比買中概股還冒險。”
於是一套新的生存演算法開始流行。28歲的房產中介小王,把相親預算轉為基金定投;35歲的工程師老周,用彩禮錢付了公寓首付。
當婚姻變成負債,不婚就是資產了。
2
重新相信婚姻
其實說到底,年輕人不想結婚,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經濟壓力。
而經濟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年輕人的觀念變化。
然後結婚人數下降,和新生兒人數下降的連鎖反應,又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據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數從2013年的1347萬對,暴跌至2024年的610萬對,對比之下直接腰斬。
面對結婚人數持續下滑的趨勢,國家早已出手了。
比如:
大幅放寬結婚門檻,取消結婚費用,同時設定離婚冷靜期,減少衝動離婚。大力整治天價彩禮,延長婚假日期,著手降低結婚成本。將生育上升為“地方一把手工程”,部分地區開始發錢補貼生育。
不過扭轉婚育意願是個系統工程,很不容易。
既然短期內很難解決,那就要營造婚戀友好環境。
之前,婚姻法新司法解釋的出臺,翟欣欣案的二審維持重判等,其實都是為了打消婚姻的財產疑慮,堵住婚騙謀財的口子。
其背後,是必須讓年輕人重新相信婚姻。
3
最後
如今相親市場的性別反噬,真正的出路,除了國家出手之外,更重要的是“重建共識”:
婚姻不再是利益的捆綁,而是兩個獨立靈魂的共鳴。
就像一位透過相親結婚的90後所說:“我們都沒達標對方的條條框框,卻意外合拍。”
當“條件”退居二線,“人”重新站回舞臺中央時,相親市場才能真正撕掉“反噬”的標籤。
愛情從來不是算術題,而是一場勇敢者的遊戲。
相信真心換真心,總會遇到那個願意跟你一起打拼的人。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點選「推薦❤」,讓更多的人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