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歡騰。訊息傳到中國企業界,時任聯想總裁兼CEO的楊元慶,向全體員工發了一個願望:
“我們要進軍奧運會!”
兩年後的2003年2月17日,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前廣場,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紅旗。那是聯想集團受國際奧委會之約前來商談加入奧運TOP俱樂部的。
“TOP”就是“奧運全球合作伙伴”,通俗理解,就是權益最高級別的奧運贊助商。以往,只有保潔、可口可樂這樣的世界級企業才有機會加入,而這之前,更是沒有任何一家中國企業的身影。
聯想的到訪打破了這一現狀。2004年3月26日,北京飯店,聯想與國際奧委會正式簽約,加入第六期全球合作伙伴計劃。
這是奧運歷史上第一個加入top計劃的中國企業。藉助雅典奧運會的勢頭,聯想用公益活動、簽約奧運冠軍當形象代言人等一系列操作,在短短兩年內,讓品牌價值從300億人民幣提高到607億人民幣,狠狠刷了一波國際知名度。
此外,聯想的舉動,也點燃了中國企業奧運營銷的熱情,此後20年,致力於出海的中國企業不斷在奧運賽場露面,向世界展示自己。
而這片沒有硝煙的賽場,競爭程度遠比人們想象中激烈。
點選上方👆即可觀看影片

今年的巴黎奧運贊助商TOP俱樂部裡,有2家中國企業:阿里巴巴和蒙牛。
阿里巴巴在2017年加入TOP俱樂部,簽了12年合約,花了8億美金。不過對阿里這樣致力於出海的巨頭來說,可能不算什麼。畢竟,還有什麼比在奧運會這種全球最頂級體育賽事上,對全世界人民打廣告更好的出海營銷方式呢?

就以近期僅次於奧運影響力的歐洲盃為例,本屆歐洲盃,作為官方贊助商的海信就出盡了風頭。
光是比賽期間,球場的廣告牌上就頻繁顯示著海信的英文宣傳語——“海信電視,世界第二”。

此外,海信還是本屆歐洲盃的VAR官方顯示合作伙伴,VAR的意思是“影片助理裁判”,也可以理解為機器人裁判。
歐洲盃揭幕戰上就有一幕,德國球員京多安摔倒時,VAR提示了對方犯規。當鏡頭跟著主裁判來到技術臺時,臺上標誌性的Hisense英文,成了全場的亮點。

事實上,自從2016年贊助歐洲盃以來,海信已經是第三次出現在歐洲盃賽場上。8年的曝光,讓海信的世界知名度大大提升。今年第一季度,海信電視在整個歐洲市場的出貨量增長了35.9%,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中國企業。
海信的故事告訴我們:頂級體育賽事贊助,貴是貴了點,但收益也是真高啊!
再看奧運會的例子。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作為TOP贊助商的可口可樂,在奧運會開幕當月銷量就上升9%,股價大漲36%。
更典型的例子是三星。因為有幸成為2000年悉尼奧運會TOP贊助商,三星當年的營收漲了近20億美元,從一個不知名的韓國本土公司,直接華麗轉身成國際大企業。
類似的例子中國也有。

2004年,聯想宣佈正式加入第六期奧運TOP俱樂部,為即將到來的2006年都靈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援。
這是奧運歷史上第一個加入top計劃的中國企業。藉助雅典奧運會的勢頭,聯想用公益活動、簽約奧運冠軍當形象代言人等一系列操作,在短短兩年內,讓品牌價值從300億人民幣提高到607億人民幣,狠狠刷了一波國際知名度。
更重要的是,聯想入局奧運,給後來的阿里、騰訊、萬達等企業,開啟了先例。

接下來我們說說2017年加入奧運TOP計劃的阿里。
因為就在前一年的里約奧運會,國際奧委會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奧運收視率的下滑。
以里約奧運會美國市場獨家轉播機構——NBC電視臺為例,收視率比上一次的倫敦奧運會下滑了17%。
但與此同時,國際奧委會還注意到,NBC電視臺旗下的網站和應用等線上媒體的使用者量,同比上升了24%。
就是這件事,讓國際奧委會開始重視網際網路的力量。里約奧運會的IT系統負責人就說:“未來奧運會需要大量的資料計算與儲存,最適合雲計算的應用。”
而當時,全世界有這個實力的雲計算服務商,只有三家:亞馬遜、微軟,以及阿里雲。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直把全球化當成目標的阿里,根本不需要猶豫,12年,8億美元,奧運TOP俱樂部,我來了。
緊接著,東京奧運會,阿里雲提供技術支援和保障,讓全世界體驗了一把“雲上奧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甚至當著全世界媒體的面,感謝了中國技術。

話說回來,不是每個企業都有實力成為全球贊助商,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奧運。
最常見的,就是贊助各國體育代表團或者各專案代表隊。比如伊利,就是今年巴黎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製品合作伙伴;奇瑞汽車是中國女排的官方用車;而匹克則為比利時代表團設計了服裝。

此外,更多不知名的本土企業,也在透過供應鏈和產品出口等方式,站上巴黎奧運的舞臺。
泰山體育,賽事服務保障團隊;河北張孔槓鈴製造有限公司,舉重器材獨家供應商;紅雙喜,乒乓球檯供應商;就連巴黎奧運吉祥物玩偶,80%的部分都由中國廠商製造。

義烏海關的一項資料顯示,今年一二月份,義烏對法國的出口額同比增長42%,其中體育用品的出口增長更是高達70.5%。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這些靚麗的數字背後,中國企業正在經歷什麼。
當下,國內市場越來越卷,擺在許多本土企業面前的,都是一個“不出海就出局”的單選題。強如伊利,近三年也營收放緩;大如阿里,也在國內電商平臺的價格戰中疲態盡顯,更不要說那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中小微企業了。
明白了這一點,也許我們才能更加理解,這些企業走上世界舞臺有多麼不易。
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歡騰,但外國人卻不相信中國人也能辦好奧運;
結果,7年後的2008年,一場北京奧運開幕式,讓所有的質疑聲煙消雲散;

2004年之前,奧運TOP俱樂部從來沒有中國企業的身影,那時候的中國企業,在外國人眼裡,只能生產地攤貨;
但之後聯想、阿里的加入,告訴世界,中國企業也有優質的產品,也有頂尖的技術。
今天,任何全球性的體育盛會上,都少不了中國企業的身影。
20年裡,百舸爭流,千帆過盡,一個又一箇中國出海企業激起的小小浪花,最終匯聚成滔天大浪,掀起了滄海鉅變。
點選上方👆即可觀看影片
-END-
● 撰稿 | 筆下長青
● 主編 | 宋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