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點選下方“有書”,關注【影片號】
專屬直播好禮等你來拿

文 | yimo · 主播 | 阿成

來源 | 洞見(ID:DJ00123987)

《格言聯壁》裡有一段話頗為精闢: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
世事無常,修好這顆心,才能在漫長的歲月裡,不驚慌,不迷茫。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朱熹曾說:
“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
心胸寬廣,看什麼都能看開;心胸狹窄,看什麼都不順眼。
把心放大,才能不被瑣事牽絆,不被喜怒左右。
三國時代,陳琳文采出眾,在袁紹麾下的時候,曾經寫檄文討伐曹操。
不僅把曹操罵得狗血淋頭,曹操的祖宗也沒能倖免。
曹操看了氣得要命。
後來曹操打贏了袁紹,抓到了陳琳。
陳琳以為自己必死,誰知道曹操卻饒了他。
別人問曹操為何,曹操說:
“那時候各為其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後來更是對他委以重任,軍國文書都交給陳琳起草。
眾人無不佩服曹操的心胸。
《家誡要言》有云:“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
心胸狹隘的人,眼裡只有雞毛蒜皮。
一個人不在瑣碎小節上糾纏,才能獲得更大的格局,更廣闊的未來。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省心錄》有言:
“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就像是水杯一樣,內裡中空,才能裝進去水。
一個人只有虛心,才能有所進益,傲慢自大,只會故步自封。
清末時,張之洞的侄子中了進士。
他得意洋洋,在家裡大擺宴席,請了很多人來吃酒。
酒過三巡,把自己侄子的文章發下去給大家品評。
很多人礙於面子,說了很多奉承話,張之洞和侄子都有些飄飄然。
但是來的客人裡,有個叫黃紹第的,文章卓絕海內。
他拿著張之洞侄子的文章,一邊批,一邊罵,點出其中種種不足。
張之洞惶恐離席,第二天對大家說:
“黃先生的評語,是完全正確的。
甚至帶著自己的侄子親自登門請教。
張之洞的侄子收起傲氣,虛心向學,後來一直做到巡撫。
作家李尚龍說:
“人應該要求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應該總是自以為是,學會謙卑,才能讓人走得更遠。
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常存不如人之心,一個人才能有更大的進步,更好地成長。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古人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事情和自己沒什麼關係的時候,往往無關痛癢。
但是如果涉及自身,就很難做到平靜客觀。
武則天當政時,有個叫周允元的人擔任宰相。
武則天邀請官員一起進餐,席上武則天讓大家都講一句對國家有益的話。
周允元就講了一句:“恥其君不如堯舜。
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馬上就惱了,直接罵周允元影射皇上不賢明,不懷好意。
武則天卻很平靜:他說的是實話,而且確實有益國家。
大臣無不讚嘆武則天的氣度。
弘一大師講:
“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
涉及利益、面子的時候,人很難做到心平氣定,保持公正客觀。
這不是天生的,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把心放平,不虛榮,不矯飾,方能對人對事做出準確的判斷與理解。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東漢盧植年少拜入名師馬融門下讀書,他潛心讀書,心無雜念。
馬融學問雖然大,但是生活比較放浪。
他喜歡歌舞音樂,講課的時候,經常前面坐學生,後面列歌女。
盧植跟著馬融讀書十餘年,從沒有往後看過一眼。
馬融見他刻苦專一,對他很是器重。
後來,盧植不負所望,成為一代大儒。
自古以來,但凡學有所成者,沒有三心二意的。
潛心靜氣,才能行穩致遠。
蘇洵少年浪蕩,喜歡和朋友遊山玩水,連考八年進士不中。
中年在妻子的教誨中醒悟,燒掉自己過去所有文章,謝絕所有朋友往來,杜絕所有娛樂。
晝夜不倦,讀書學文。
六年之後,蘇洵出山,下筆如神,名動天下。
漢代董仲舒講過一句:
“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三年的時間,不曾去看過花園,這就是一個人專心的境界。
不為外物所動,一心一意撲在學習上,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古人常說:
“定能生靜,靜能生慧。
一個人內心平靜,不輕易被攪亂,才能生出智慧。
心若無法安定,遇事總是容易亂了方寸,往往很難成事。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有兩個兒子,一個王徽之,一個王獻之。
有一天倆人在同一間屋子裡練字,屋頂突然著火。
王徽之倉皇逃出去避火,鞋子都跑丟了。
反而是較小的王獻之神色如常,召喚僕人互相攙扶著出去,然後鎮定救火。
當時人都誇讚王獻之能擔當大事。
後來,果真如此,王獻之不僅一路做到中書令,書法成就也遠超哥哥。
《淮南子》裡講:
“心治則百節皆安,心擾則百節皆亂。”
你把心定住了,那麼一切都能定住,如果心亂了,一切就都亂了。
一定可以制百動。
臨事的時候,內心安定不慌亂,才能更好地應對人生的變故。
王陽明說: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
萬事萬物都在人心裡。
一個人內心強大,才能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修好這顆心,安好這條命,才能活好這一生。
作者:yimo,洞見旗下專欄作家。來源:洞見(ID: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5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