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三條魚,王陽明的一枝花

擊上方加入

中國商界老闆學習社群

莊子擅長講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條魚,象徵了莊子的三重人生智慧:不滯於物,不亂於人,不困於心。
而王陽明,則以他的一生,書寫了一個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內心。

……………………………………………………………………….

看懂了莊子的三條魚,和王陽明的一朵花,心解脫了,人也就自在了。

……………………………………………………………………….

莊子的三條魚
第一條魚:北冥之魚
這條魚是莊子的故事裡最有名的一條了,出自《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裡面對於這條魚是這麼描寫的: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

……………………………………………………………………….

這條名為“鯤”的魚,體型巨大,能化為鵬,展翅一飛就是數千裡,看起來非常自由,也沒有什麼憂愁和煩惱。
然而實際上,這條魚雖然厲害,可也得依靠風才能扶搖直上,沒有了風它就寸步難行。
正所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莊子用這條魚告誡人們,即使自己能力再大,也需要依賴於外物,這些外物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讓自己痛苦煩憂。
人生在世,如果能夠做到不束縛於外物,不被物慾迷住了自己的眼睛,那麼自己的人生將會非常的自由,也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
第二條魚:濠梁之魚
這條魚出自《莊子·秋水》,說的是莊子與惠子在關於魚的快樂上展開了一場辯論,原文如下: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這場有點像“抬槓”對話,看似荒唐,實則飽含隱喻。最經典的,莫過於那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又不是魚,怎麼能知道魚的快樂呢?

……………………………………………………………………….

其實,莊子是想借魚的事情來告訴人們:真正的快樂,是自己覺得快樂,只要自己滿足了,又何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呢?
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眼裡的。與其絞盡腦汁去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不如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第三條魚:江湖之魚
這條魚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它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水乾涸了,兩隻魚就在陸地上待著,互相吐著溼氣,互相用唾沫弄溼對方,以求生存。
但這樣的生存環境並不是正常的,甚至是無奈的。海水終要漫上來,他們也終要回歸到各自的生活中,相濡以沫雖然感動,但相忘於江湖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屬。
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地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莊子用魚和大地的親密關係,告誡我們“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任何一個與你親密的人,最終都會離你而去。
既然這樣,與其痛苦地相守,痛苦地相思,還不如在離別之後相忘於江湖,各自去往自己的遠方。
王陽明的一朵花
心中之花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他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王陽明的回答用現在的話來表達就是:
你沒有看這朵花時,這花就和你的心一樣是寂然,像是沒有存在過一樣;當你來看它時,它的顏色才在這時明明白白地展示在你的面前,這樣便知道這朵花並不是獨立於你的意識而存在的。
未看此花時,並不是此花不存在,而是它本來就存在,只是沒有應機顯現,進入人的意識而已,所以說“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
看到此花時,花就會進入人的意識之中,心就會對這朵花有感通,它就存在人的意識之中,所以說“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生中遇見的所有風景,都只為你而來,你對了,世界就對了。世界就在你的心中,心美好,一切都美好。
有人說:“一切問題,都是心的問題。”
放下眼前的是非苟且,用美好的心靈面對更廣闊的天地,萬物也會以美好待你。
放下榮辱得失,忽略種種偏見與成見,活出自己的樣子,才是最美的樣子。

END

注:本文轉載自網路,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絡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點贊”是喜歡,“在看”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