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華教授蟬聯“年度影響力學者”|學術與思想的追求沒有天花板

“聽見·共建·同行”,11月3日,喜馬拉雅2024“年度創作者大會暨峰爆榜頒獎典禮”在浙江舉行。在此次頒佈的2024“年度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生院副院長、哲學系教授楊立華蟬聯“年度影響力學者”。
2023年,楊立華教授憑藉其音訊課程《北大楊立華講〈論語〉》,首次獲頒該獎項。今年,他再次獲評“年度影響力學者”,足見經典閱讀在今天的重要性,正如楊立華教授所說:“經典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恆常的意義和價值。”
作為這一獎項的領獎代表,楊立華教授在頒獎現場發表了獲獎感言,他首先對喜馬拉雅平臺、聽眾朋友以及活字文化團隊表示了感謝。然後分享了現階段對學習和教學的感悟,他引用《禮記·學記》篇中“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表示學術和思想的追求“沒有天花板”,自己仍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努力,尋求新的突破。
雖然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但在楊立華教授看來,他向作品開放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楊立華教授提到無論是音訊課程《北大楊立華講〈論語〉》還是影片課程《北大楊立華教授講〈莊子〉哲學》,都可視作與論文、著作、課堂一樣的嚴肅的作品,“只是形態不同”,楊教授坦誠講道:“到了2021、2022年,我才想明白這件事,之前我一直拒絕。當我意識到這可以是一個嚴肅作品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楊教授強調,人到了一定年紀,應該將人生看作是一部不斷創作的作品,“時間有限,一輩子能留下自己覺得滿意、說得過去的作品,也就算是對自己的努力的一個交代。
最後,楊立華教授用《莊子》中的一句話來結束了他的分享:“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聲音的力量是獨特的,而將聽到的內容直接複述出來,是一種“口耳之學”,是遺憾的。我們應做到“耳朵聽到的要達到內心,把有聲的聽見和無聲的聽見做結合”,心靈的聲音是無聲的聽見,但心靈要有結構,才能真正獲得無聲的聽見。因此我們在今天仍需要為個體心靈賦予結構的有深度、有硬度的閱讀。楊立華教授呼籲聽眾朋友們,把聽到的音訊的作品跟的閱讀相結合,讓有聲無聲交映在我們心中。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楊立華老師對“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的深入解讀,出自活字文化出品的課程《北大楊立華教授講〈莊子〉哲學》
楊立華 口述
整理自《北大楊立華教授講〈莊子〉哲學》第十四講 《人間世》;楊立華:《莊子哲學研究》
議莊子文章之美者夥矣,然關注者往往在“鯤鵬”“天籟”“解牛”“夢蝶”各章。殊不知《人間世》首章,最見為文之難。稱得上一部偉大的戲劇。
我反覆強調過,莊子對孔子及其弟子的掌故極其熟稔。在這個對話關係裡,既要符合顏回的性格、思想境界,也要符合孔子的性格及其思想境界。關鍵在於顏回說出道理之後,孔子對他提點,顏回要有進一步的深化。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虛構的對話,最難的莫過於在孔子的質疑下顏回所論的遞進層次。顏回請行孔子是阻止的。葉公子高不想去,孔子說你必須得去。這兩者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別?根本就在於身份和特定的位置。顏回沒有那個位置,所以顏回在聽說魏國國君的殘暴,想去說服和化導後,孔子會阻止他。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孔子直接指出了他去的後果,“若殆往而刑耳”,你去了大概要遭受刑法。孔子明確地對顏回講,你不爭之名,大家不知道,你的厚德,你的誠信,大家也不瞭解。你去了,就會給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造成影響。
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孔子說,“若唯無詔”,你不說就算了。如果你說了,朝堂之上的王公貴人,一定會憑藉著他們的權勢,來跟你爭辯。那些王公貴人一開始反駁你的時候,你眼神閃爍了吧,你表情必須得作出一副和解的柔婉的樣子吧,你嘴裡要喃喃地自我辯解吧,你身體的形態也要做出一副恭敬的樣子,你內心裡大概想說,“我還是認同他算了”。你想去說服,結果卻又認同了那些王公貴人的觀點,難道不是以水救水,以火救火嗎,你去了不是更糟嗎?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莊子對人間世的複雜,有何等充分的理解。世故之極,當然這個“世故”是出於厚道。
《人間世》第一章,大家可以參考《韓非子·說難》篇。韓非子顯然是受到莊子的影響,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劉笑敢教授的《莊子哲學及其演變》。《韓非子·說難》篇,重點就在講服君子之難,而這裡面顯然有莊子的《人間世》第一章的影響。
在幾番對話以後,顏回發現自己所說的策略,孔子都不認同,於是希望孔子講“方”。於是孔子就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當然也是非常麻煩、難以理解的概念,就是“心齋”。
“心齋”是什麼?“心齋”就是你若能達到這個程度,你在某種意義上就達到了至德者的高度。《養生主》第一章,“心齋”的高度是至德者的高度,所以只有達到了至德者的高度,才有化導或者影響君主的可能,尤其是在那個時代,這是莊子的一個根本性的認識。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那麼,到底怎麼理解“心齋”。上面這段話非常難理解,不要用耳朵聽,要用心去聽,不要用心去聽,要用氣去聽。什麼叫用氣去聽?這裡面重點在一個“聽”字,而這裡的“聽”是指被動的接受。
凝聚精神,方能超越感官之知,而達到心知。為什麼到心去聽還不夠。“聽”是被動的接受,而心卻是主動的。“聽之以心”則是心靈主動地將自己轉變為被動的接受。這種被動的接受既然是自主性的體現,就仍然有其自我的限定,並非是普遍的、無限隔的,因此,還要有更進一層的超越——“聽之以氣”。
這裡的“氣”與《大宗師》“遊乎天地之一氣”的“氣”不同,後者顯然是客體意義上的。“聽之以氣”既然與心和知有關,則必有其主觀性。但這種主觀是打破了自我限定的,是絕對他者在心靈中的呈顯。由於這一他者是絕對待的,所以有普遍性和無限性。耳能被動地接受,但僅止於被動的接受,是純然被動和有限的。心的被動接受,則是某種主動的符合。其被動性恰是其主動性的體現,有限性是無限性的彰顯。然而,主動選擇的被動,無限具象的有限,終歸是有形跡和邊界的。
只有真正完全意義上的被動,才能真正地、如實地、客觀地去接受和聽。完全意義的被動是整個“心齋”的關鍵。
“唯道集虛”,應理解為“唯道集於虛”,道是虛才能夠領受著道。所以以氣聽,就是以虛來領受和接受道。“聽止於耳”,這個文字應該是有問題,應該是“耳止於聽”,因為後面是“心止於符”,符就是合。所以耳所達到的被動的認識只是聽,心所達到的被動的認識只是合,還沒有真正地達到虛,以虛來授道。所以“心齋”的意思就是以虛來授道。
“以虛來授道”,我們是僅僅做了字面的理解,並沒有真正地做出足夠有效的義理性的闡發。如果僅盯著這一段話,“心齋”還是隻能理解到這兒,好在後面還有幾句對話。
孔子以“心齋”提點顏回,是期之以至德之境。顏回得“心齋”之義,有“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之嘆,則於至德已有所造。孔子此下的道說是對“心齋”的效用的發明,當然也包含了對“心齋”的進一步解說:
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為什麼“心齋”能夠化道、感化。莊子說,不留痕跡是容易的,走路而不經過某地是難的。聽到過用翅膀來飛的,沒聽到過不用翅膀來飛的。聽到過以有知來知的,沒聽到過以無知來知的。這段話概括起來,莊子說最高的形是以不形來形,最高的飛是以無翼而飛,最高的知是以無知來知。
換言之,“以無知知”才是“心齋”所要強調的。所以聽之以氣,就是於無知知,這裡再一次凸顯出了無知的關鍵處。
知道自己根本上的無知,在這一對無知的知的基礎上,一切具體的知的不確定性就暴露出來。一旦知道具體的知的有限性和不確定性,就有了普遍容受一切的可能。本質上的無知同時也就意味著根本上的不可掌控,可以掌控的屬“我”,不可掌控則歸於“彼”。
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以無知知者”之後,孔子又講了一段話: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他說,你看那空虛處,空虛就是以無知知。基礎性的無知揭示出根源性的他者,或者說絕對的客體。根源性的他者或絕對客體沒有可知的內容,因此是“闋者”。沒有可知內容的“闋者”不是一片純然消極的死寂,而恰是最積極能動的。“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虛室”(即“闋者”)既是生之根源,又是止之所在。將“白”和“吉祥”與“虛室”關聯起來,在某種意義上呈顯出莊子哲學的色調。他的哲學無論如何不是冷寂悲涼的,是玄冥的。“止止”是極言其為最終的安頓之所——舍此別無止處。正因為這虛室生白,才能吉祥止止。而這樣的“吉祥止之止”恰恰強調的是坐而能馳之,是之謂“坐馳”。
“坐馳”這個詞也很關鍵。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解,一種是褒義,一種是貶義。褒義是講坐行神化之意,就是不動而發動一切的意思。另一種解釋是貶義,說身坐於此,心逐於彼,簡單地說就是你人坐在這兒,心已經跑了。在“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後,莊子做了一個概括,稱這個叫坐馳。結合上下文應該是褒義,所謂坐馳神化。正應和前面“以無翼飛”,“以無知知”,以不行行。也就是說,真正達到最高的止的,反而能夠發動一切;能達到最高的不動的,反而能夠鼓動一切。這恐怕是真正的主宰意的關鍵。這是顏回請行這一章,顏回可以不去魏國國君那裡,但是顏回想去,所以孔子阻止他。這是第一種典型的人間世的個體處境。
最後一點提醒,不要把“心齋”理解為所有人都能達到的普遍的修養狀況,這是最容易發生的誤解,莊子顯然沒有給我們提供所有的人都能夠達到至德者高度的那個普遍的修養道路。
相關推薦
1
北大楊立華教授講
《莊子》哲學

北大原汁原味硬核《莊子》精讀課

以最莊重的態度還原作為哲學家的莊子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

2
北大楊立華教授講
《論語》(音訊)

變動不居的時代

從《論語》中獲得安頓自我的力量

長按上圖,識別圖中二

維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