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之前,跟大家說件重要的事兒,今天有AI思維培養+升學規劃直播。清華團隊手把手帶孩子瞭解人工智慧背後的底層邏輯,帶孩子打白名單比賽拿結果,90%以上的獲獎率,對小升初、初升高特別有幫助。咱們上午的直播已經開始,大家點選下方影片,進入成長樹影片號,就可以開啟直播間↓↓↓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姐妹們,你們聽說過“飯桌圍獵”嗎?
這是我剛學會的一個熱詞,它的意思就是:
飯桌原本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說笑、放鬆的地方,卻成了孩子最怕面對的場合。
這麼說,大家可能會覺得太誇張了。
但想起之前刷到的一則影片,我倒是有點能理解孩子們的想法。
前幾天,有個小女孩@粥多多呀模仿媽媽在飯桌上的說話方式:
媽媽夾肉,女孩說她:“光吃肉不吃菜,上哪兒補充ABC(維生素)”


媽媽夾菜,女孩說她:“光吃菜不吃肉,上哪兒補充蛋白質”


媽媽停頓了一會兒,女孩又大聲指責:“吃飯還溜號呢,吃個飯都磨磨蹭蹭的。”


最逗的是,媽媽被說的不知如何是好,瞅了女孩一眼,女孩還是有話說:“哎呦,看著沒,甩臉子了。我是你媽,我還不是為你好啊~”


可能女孩表演得太生動了,影片最後,媽媽也不禁反思:“我平時有那麼招人膈應嗎?”

女孩的表演,多少有點誇張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一部分孩子來說,和家人一起吃飯,確實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因為吃飯時,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父母盯著。
吃菜還是吃肉,有沒有挑食、有沒有端起碗,吃的快還是慢,坐姿正不正……

可能在一些父母看來,自己說這些,是出於關心,希望孩子有更好的飲食習慣和餐桌禮儀。
但過分的關注和時刻的糾正,對孩子來說,就成了一種隱形考驗。
比起今天吃了什麼、好不好吃,他們更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過眼前這一關。
一頓飯下來,孩子要時刻保持神經緊繃,自然身心俱疲。
時間久了,想到和家人一起吃飯,他們也會不自覺的感到壓抑和抗拒。

記得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餐桌的距離,就是心靈的距離。”
父母在飯桌上怎樣和孩子相處,直接決定了你們的親子關係。
除了上面這種無意識的凝視與糾正,還有很多容易被忽視的“飯桌圍獵”行為,正在把我們的孩子越推越遠……

說教:當關心變成負擔
現在父母工作忙,孩子回家也要做功課,一天也就吃飯的時候,彼此能聚在一起。
所以這為數不多的時間,很多父母就想著,要抓緊教育孩子,講一些所謂的人生大道理。
我記得之前有個熱搜,是“男孩在飯桌上流淚”的影片。
一個小男孩考了100分,吃飯的時候,想跟爸爸分享自己的喜悅。

沒想到,父親沒有為他感到高興,反而訓斥他不夠謙虛,驕傲會讓人落後。
而原因不過是,媽媽無意中透露:男孩在回家路上,跟同學說了自己的成績。
肉眼可見的,那個原本還很自信的孩子,因為父親的訓斥迅速泛起淚花,他的嘴裡一下又一下的嚼著飯菜,想努力吞嚥下去。
這條影片下,很多網友都和這個男孩共情了,他們想起自己小時候在飯桌上被父母教育的經歷。


幾乎沒有例外,當時父母教導的道理,大家早已忘記。
唯一記住的,是當時那種又餓又委屈,尷尬、無措的感受。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
“中國小孩的生長痛,是眼睜睜的看著一大顆淚水,完整的滴落在米飯裡,是一遍又一遍吞嚥,試圖將哽咽的聲音壓下去。”
雖然父母本意是好的,但仔細想想,孩子一邊要對付碗裡的飯菜,一邊還要應付耳邊的道理,這樣能消化好嗎?
要知道,腸胃是最大的情緒器官,它和大腦之間有一個“腦–腸軸”的“情緒專線”,二者相互影響。
當大腦感知到痛苦,腸胃的功能也會隨之受影響,產生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我們常說,“氣得胃疼”,“氣都氣飽了”,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孩子,要講究時機和場合。
飯桌上教子,最後的結果往往是:
孩子聽不進去話,飯也沒吃好,身體健康還受影響。

掃興冷卻飯桌的溫度
有些家庭的飯桌,總是熱熱鬧鬧地開始,冷冷清清地結束。
不是飯菜不好吃,也不是誰說了難聽話,只是總有人,會在氣氛正好的時候“煞風景”。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
進入青春期以後,她女兒情緒起伏比較大,經常和她產生爭執,像個不定時炸彈。
朋友可能是被炸怕了,老是想著提前“拆彈”。
所以飯桌上,她看女兒吃得開心,心情不錯,總忍不住來這麼一句:
“吃好喝好高興了吧,等會兒可別又鬧脾氣。”
原本還笑著的女兒,臉一下就沉了下來。飯桌上的熱絡瞬間消失,空氣變得尷尬又壓抑。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在朋友看來,自己是提醒和關心。
但在孩子聽來,這就是一種“敲打”。
潛臺詞是:“你吃了我們的,喝了我們的,就不能鬧脾氣。”
更何況,自己還什麼都沒做,就已經被預設成了一個“麻煩製造者”。
誰都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而青春期的孩子,由於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激素波動頻繁,更容易情緒失控。
很多時候,他們自己也不理解為什麼會突然難過、煩躁甚至發火。
他們渴望父母能看見這些變化,給予一點理解和支援。
但如果換來的是否定、防備,甚至是提前設限,那他們唯一學會的,就是把情緒藏起來。
吃飯這件事,說到底,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少說掃興的話,少說讓孩子沉默的話,一頓飯吃得熱鬧歡快,才會有家的味道。


審問和逗弄刺穿孩子的自尊
還有一種“飯桌圍獵”,常見於過年過節,家庭團聚,親戚朋友對孩子的問話。
網友@你也可以叫我小還,就分享過:
“自己小時候很怕吃團圓飯。因為吃飯的時候,總要接受來自各種大人的審視和揶揄。胖小孩被問體重,笨小孩被問成績,留守兒童被問爸爸媽媽,離異的孩子被問另一對父母。”
可能親戚朋友說這些,主觀上沒有惡意。
但他們沒意識到,這種“戳小孩痛處”來取樂的方式,本質上就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

孩子當眾反駁,還會被扣上“較真”、“不懂事”的大帽子,就只能嚥下委屈,默默承受。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站出來,堅定的維護孩子,做他的後盾。
一頓飯的時間不長,但那個被父母保護的瞬間,會在孩子心裡,留下很久很久的溫暖。
最後特別想分享一個小朋友的話:
愛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食物能填飽孩子的肚子,而家人相聚飯桌的時光,會豐盈孩子的靈魂。

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安心吃飯,在飯桌上被認真傾聽,而不是被隨意取笑;
在家人中間感到安全,而不是提心吊膽。
好的教育,就是在這一餐又一餐,獨屬於家的煙火氣中慢慢完成的。

這周的免費贈書活動也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