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政策之後,輪到財政政策發力。央媽變相QE是給股市提供流動性,但穩住經濟基本面需要靠財政之手託底。
財政如何發力呢?舊的“鐵公基”模式廣受詬病,目前討論出圈的就是發錢,從經濟學家到財經大V,都在熱議啥時給全民發錢,或者消費券,刺激內需,對抗通縮。
該不該呢?
說實話,靠印錢發鈔,給全民賬戶充值,就能提升居民收入,推動經濟持續向好,實現內迴圈,這就像武俠小說裡的輕功,左腳踩右腳,就能凌空蹈虛。
兩人高下立判。
美國的政客是民科,南美的總統是學者,哈里斯的經濟學水平給米萊提鞋都不配!
第一,印錢是徵鑄幣稅。印鈔又不創造一分錢財富,只是國民內部財富再分配,物資不變的條件下,貨幣超發,物價上升,每個人都分攤了損失。多印錢刺激消費,推動增長,又不會引起通脹,這是違反經濟學常識的胡話。胡錫進在這一點上比較清醒,他說全民都發錢就相當於都沒發錢,其實是常識。社會平白多了一堆票子,分配結構、社會財富都沒變,刺激過後,物價漲,房價漲,錢一到手,獲得感馬上消失,結果經濟沒振興起來,運轉機制先紊亂了。
第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給全民發錢,為啥有效呢?這是誤讀,那時候給居民和中小企業發錢,是疫情期間的非常措施,權宜之計,而不是常態化的長期政策。最終疫情結束之後,企業家還得靠經營,打工人還得靠勞動,才能實實在在掙到錢。憑空多出這筆錢,確實狠狠地一時刺激了消費端,但也造成了今日之惡果,通脹猛虎出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美聯儲也不能違背經濟規律。
第三,即使暫時有刺激,長期依然沒用。印錢致富,是貨幣幻覺,不是長久之計。刺激一次,錢花完怎麼辦?繼續刺激?天上永遠掉餡餅?90後-00後,不結婚,不生育,不買房,不借貸,他們不活躍,躺平了,政府發筆錢就能刺激他們生龍活虎?企業家不投資,不創業,不冒險,不擴張,政府發筆錢就能讓他們信心重振?
這些深層次的問題,遠遠不止簡單粗暴發幾萬億消費券能解決。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觀點,關於投資和消費、供給和需求,大多數人活在感性的幻覺裡,認為消費決定投資、需求決定供給,所以錯的離譜。他們不懂得,消費是根本不需要拉動的,消費是人的天性,所謂消費拉動是一個結果而不是手段。消費能力的真實提升需要的是收入,收入來自於有效供給的增長,是供給創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創造供給。中國經濟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不足,正是因為有效供給不足,所以大量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無效供給,是資源錯配,需要破產清算矯正錯誤,由市場重新配置資源。
貨幣寬鬆不是解決經濟痼疾的良藥,它只是興奮劑。此時,央媽財爸無論是搞基建,還是全民發錢,都是治標不治本,必需更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改革應當鼓勵有效供給,投資、創新、發展,有效供給創造有效需求,無效供給只會毀滅價值。這就不能再靠政府和國企加大無效投資,需要的是啟用企業家精神,重樹市場信心。

想一想70年代末的改開前夜,風雨飄搖,萬馬齊喑,根據官方口徑是國民經濟幾乎到崩潰邊緣,然而改革者做對了什麼,重啟經濟,重塑信心,那才是正確的方向。
做對了什麼呢?四個字:放開,開放。
放開,是對內,放手,鬆綁,去除管制,精兵簡政,塑造“小政府、大市場”的格局;
開放,是對外,開門,迎賓,講信修睦,偃武修文,建立對外國人和外資友好的環境。
1)政府投資僅限於維持良好的基礎建設和公用服務,打通梗阻環節,提升人流、物流、資訊流、能量流的輸送效率,高鐵、5G、智慧電網,這一點是有效的中國經驗。
2)政府放棄產業政策,讓無效的產能破產清算,退出市場;讓先進的生產力野蠻生長,無序擴張。誰先進誰落後,完全由市場選擇,政府只做裁判員。
3)政府放棄國企壟斷,開放壟斷部門,讓資本自由競爭,平等保護,無論內資還是外資,國資還是民資。
4)政府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企業家正名,去汙名化,脫帽加冕,致富光榮,依法追究造謠抹黑網暴等侵權行為,把岡本六君子與夾頭之流繩之以法,扶正祛邪,撥亂反正。
5)最重要的一點說三遍,法治!法治!法治!現代文明就是法治文明,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規則之治,公平公正公開,政府守法守信,公權力不得濫用,全力保護私人資本和智慧財產權,讓企業家在自由競爭中萬馬奔騰。當華夏熱土湧現出成千上萬個喬布斯、馬斯克、黃仁勳、巴菲特、雷軍、馬雲、馬化騰,市場信心自然就恢復了。

下面進入公號互推時間,行情來了!踏空的怎麼辦?該怎麼上車?
經歷過牛市的都聽過權重搭臺題材唱戲,目前權重金融方向全部高位,謹慎追漲,接下來就看科技登臺唱戲。
科技怎麼選?當然是低位低價,牛市初期就是消滅低價股。如果踏空的可以去上車“低價+鴻蒙”方向,這也是圈內大佬方大俠的結論。他在最近幾個交易日翻番,買賣點都是提前在文章裡公佈的,妥妥的馬前炮!
如果你不知道買啥,可以點選下方名片關注方大俠的操作,真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