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為什麼突然沒錢了?全體公務員凍薪,削減1萬個編制

作者:無憂
來源:無憂說出國
文章已授權
你好我是移民觀察員無憂,科普華人移民的博主。
226日,中國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算案顯示,港府本財年赤字為872億港元,預計下年度赤字為670億港元,財政儲備將由今年的6473億港元,進一步下降至5803億港元,相當於八個月的政府開支,跌至97年後新低。政府財政預計要到28-29財年才可以恢復盈餘。
是的,香港政府也沒錢了。
香港人常說的一句話“有錢食鮸,沒錢免食”,沒錢了那大家就要過緊日子。
由於財政赤字問題嚴峻,最新的財政預算案宣佈大幅開源節流。
節流方面,包括全體公務員凍薪,以及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削減約一萬個職位。
開源方面,從今年第三季度起,機場離境稅由目前的每位乘客120港元增至200港元;各項人才引進和投資移民的簽證費也要上漲,由生效時間起,每宗入境、改變逗留條件或延長逗留時間的申請,均須繳納600港元,而獲批申請的簽證費用則由本來統一收費230元,按入境證逗留期限長短上調至600港元(逗留期限180日或以下)或1,300港元(逗留期限181日或以上)。
另外,還會檢視各政府隧道及主幹道的收費和交通違例罰款,研究向由陸路邊境管制站離境的私家車徵收邊境建設費等。
雖蠅頭小利,也能積少成多,幫助港府減緩財政壓力。
為什麼連香港特區政府都突然沒錢了呢?
兩個關鍵字:疫情、房地產。
幾年前的疫情對於香港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尤其是旅遊業和零售業,叫苦不迭。這些行業的收入減少,導致政府稅收也減少。而為了應對疫情,港府又投入了大量資金,對企業進行補貼,給民眾發錢、減稅。
一進一齣,消耗了港府的財政儲備。
而香港房地產行業的下行,更是雪上加霜。
香港的房價跌到了8年前的水平,向來“買漲不買跌”的香港樓市,進入到了惡性迴圈——越跌越不好賣。
房地產行業的不景氣直接讓港府的財政收入減少一大塊。
在香港的財政收入結構中,土地收入是一大收入來源。土地相關的收入主要來自地價、印花稅、差餉、地租等多種形式。
房子不好賣,土地收入自然下降。
從香港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官網上,我們可以查詢到港府五大收入的詳細情況。即利得稅、薪俸稅、投資收入、地價收入、印花稅。
2019年到2023年之間,利得稅、薪俸稅和投資收入分別增長9.36%58.43%54.86%,但是土地和房地產相關收入卻面對斷崖式下跌,地價收入和印花稅分別下跌86.18%26.91%
另外還有兩個歷史原因:產業單一、“小政府”。
香港經濟產業單一,金融、旅遊、貿易、工商服務業四大產業佔據香港經濟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
所以一旦這些行業有著風吹草動,香港經濟就很難。
而港府是典型的“小政府”,出了名的“大市場、小政府”,用前特首曾蔭權的話說,這是“我們恪守的經濟原則”。近年來有人說香港要摒棄這種“過時的思維”,但現在看來,還沒完全摒棄。
換句話說,它來錢的渠道並不多。香港以低稅率著稱,缺乏多元化的稅收來源。
但“小政府”的責任卻並不小,還要負擔居民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福利,經濟困難的時候還要給大家發錢,當這麼一個家,也是挺難。
新冠疫情期間,港府推出多輪大規模的防疫和逆週期刺激經濟措施,“財爺”陳茂波表示疫情3年抗疫及紓困開支達6000多億元。
就算去除掉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港府的社會民生、保安、基建支出都始終很高。
當中,24-25財年的社會福利(22%)、衛生(19%)和教育預算(18%)——三大民生開支是港府前三的開支範疇,佔到港府經常性開支近六成。
港府的財政赤字,其實也是把錢花在瞭解決民生問題上,把有限的公帑“用得其所”。
有赤字,並不能直接與經濟好壞掛鉤。有時候,政府是有意調控擴大赤字,多支出的錢用於投資就業市場,促進居民消費,期望能平穩渡過難關,穿越經濟週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