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五年,慶餘年2終於播出了。至今我還沉浸在當年範閒賦詩的名場面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隨著一首又一首詩詞而來的,不只有劇中人的錯愕,還有來自彈幕的驚歎。
“李白附體了!”
“有李白的風範!”
“李白的棺材板壓不住了!”
僅僅是演員的詮釋都讓我們如此震撼,那如果是真的李白在這裡當場作詩,又會是怎樣的場面?
最近在看的這本《天下誰人不識君:李白傳》便是從彈幕的角度讓我們看見不一樣的李白!所以假如李白的生活有彈幕……

關於仕途
據說,李白曾拜訪了當時的渝州刺史(治所在今重慶)李邕。李邕是當時的大名人,做過許多地方的刺史,性格狂放不羈,又愛結交文人,有“當代信陵君”的美譽。
只是李白萬萬沒想到,他得到的是李邕的白眼。
也許是因為李邕也同樣是一個極度自負的人,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客廳裡容不下兩個誇誇其談的人。也許是李邕見不得他的“殊調”:要麼是舉世皆濁我獨清;要麼是舉世皆醉我獨醒;要麼是你們向東,我偏向西;你們說棗,我偏說梨。反正就是要與眾不同。
【作者彈幕】李邕:裝蒜。
李白曾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可他一生不知向多少“各級官員”表達過類似的心願和決心。
他曾給韓朝宗寫過一封信,信中給韓朝宗戴了三頂高帽子,一是“文章之司命”:決定文章命運的權威。二是“人物之權衡”:衡量人物高下的權威。三是“國士”:國家傑出人才。
但是吹捧到肉麻他不甘心,又吹捧起自己來,還把自己吹捧得萬分陶醉,結果就是,李白留下了一篇名文,其他的,像他所渴求的推薦、提拔之類,卻連邊都沒沾上。
【作者彈幕】韓朝宗:怎麼這麼肉麻,又這麼狂妄啊,一看就不靠譜。
關於偶像
李白曾一度將司馬相如當做自己的偶像,但李白是“心雄萬夫”的人,即使他崇拜司馬相如這樣的人,他所要做的,也並不是成為司馬相如第二。
這是他高傲的心性、極度的自尊心受不了的。他所要做的,就是超越他們。
他後來說他年輕時就已“作賦凌相如”,並對司馬相如、揚雄他們的文章大為不滿,說歷代都稱讚他們的文章,稱他們是什麼文雄,不敢提出批評意見。依發展形勢來看,他們文章的缺點很明顯,一是心胸狹小,二是格局不大。
我們知道,司馬相如和揚雄文章的特點就是能吹、善吹,但此時李白卻已嫌他們吹得不夠大、不夠好了。
【作者彈幕】李白:拜拜了,偶像,俺可不願意一輩子生活在你的陰影下。
而另一些人,卻在慢慢走近他的生命。其中就有一個人——魯仲連。
讓李白念念不忘的,不僅是他的光輝業績,更重要的是他對待權力、金錢的態度,或者說他取得世俗成功後的人生態度和也讓李白一生都為之追求的話:
“人們之所以看重天下之士,就在於他們為人排解危難而分文不取。不然的話,那就成了重利輕義的商人。那是我魯仲連說啥也不幹的事。”
說罷,就頭也不回地走了,留給了平原君這種貴公子們一個永遠也思解不透的背影。在某種程度上,魯仲連是他精神上的父親。
他一生都在向魯仲連靠近,在向魯仲連致敬。
【作者彈幕】政治上不如他,也不能“功成身退”,真是一個“失敗了的魯仲連”。

關於愛情
在你心裡,李白是不是一個深情人設?那你就錯了。
他曾向鄰居的一位姑娘表達愛慕之情。他寫過一首《詠鄰女東窗海石榴》,似乎透露出了一點訊息。
他說,山東姑娘的東窗外,有一株世上罕見的海石榴。大海碧波中映現的珊瑚,也比不上它的光輝。
他這是在誇姑娘窗外的海石榴樹,也是在誇這個姑娘。他在含蓄地告訴我們,這個姑娘多漂亮,“渾身充滿了光輝”。
他接著說,一陣風來,清香飄動。每逢日落,好鳥歸來。以至於他動了要化作海石榴東南枝的念頭,好輕輕拂拭這位姑娘的羅衣,就像陶淵明當年“願在衣而為領”“願在裳而為帶”一樣。
當然,這是詩人的說法。
【作者彈幕】他想輕拂人家的衣衫,人家姑娘也要願意啊。
還需一提的是,李白的身邊曾出現了一個叫“金陵子”的女人。
這個名字,多半是李白為她所起。
她在認識李白前,多半是一名歌妓。對於這位女孩子,李白專門為她寫了一首詩,記敘他們的相遇相識。起首他就說:“你是南京城東誰家的女兒,為什麼在窗外像卓文君一樣偷聽著琴聲?”
這裡透出一點訊息:他與金陵子相遇,多半是在南京東城,也多半是在青樓這種場所;而這個女孩子,作為歌妓,不用說,也和卓文君一樣,對音樂相當精通。
而她呢,多半聽說隔壁來了一名才華橫溢的年輕詩人,想來瞧個究竟吧?這一瞧可好,從此她的生命和一個叫李白的大詩人糾合在了一起。
但李白不是娶她做老婆,而是讓她做自己的歌妓。這是那時貴族、文人們的習俗。李白在這方面尤其沒能免俗。
今天我們讀他的《出妓金陵子呈盧六四首》,就明顯感到,這個金陵子並沒被他作為愛著的人,而是被他當成了炫耀的物品。這個盧六來了,他讓金陵子出來相見,把她比作了那個和楚懷王有云雨之歡的“巫山神女”。
【作者彈幕】李白真是誰都不愛,只愛自己。
尾聲
你以為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表達自己的蔑視權貴的態度,但實際上他卻不斷拜謁顯貴、獻詩、渴望得到官員的引薦、得到玄宗的召見。
你以為的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但實際上他大部分時候都是“今日之日多煩憂”。
你以為的李白——詩仙、少年意氣、瀟灑不羈、狂傲自信、收穫一眾迷弟?
讀完《天下誰人不識君:李白傳》這本書將告訴你,李白不止這一面,在“詩仙”“俠客”等標籤之下,更多的是不斷追逐、失意、不得志,讓讀者真正能借此理解豐富立體的李白。
– 推薦閱讀 –
留言互動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