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央視一套《本草流芳》,看黃連之苦如何撫慰百味人生

紀錄片 // 電影 // 放映 // 課程
自然界中,有這樣一種植物,它的提取物用水溶液稀釋25萬倍後依然能嚐到苦味,這就是黃連。黃連中的苦到底從何而來?《本草流芳》第七期《苦口良藥 黃連》深入道地產區的高山密林,探尋本草黃連的生長奧秘。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黃連“其根連珠而色黃”。將黃連根莖浸入水中,水很快便會被染成黃色。黃連莖節形態獨特,呈連珠狀,彷彿串串珠子相連,黃連由此得名。
從古至今,有關黃連之苦的諺語盡皆知。重慶石柱黃水鎮一帶,老一輩在給幼兒斷奶時,會使用黃連泡水的方法,寓意著:在初嘗人間百味之前,體驗過“先苦”的人生,未來的每一天,都將是苦盡甘來。
黃連,喜歡生長在陰涼、溼潤的山地環境,有清熱解毒燥溼的功效。東漢《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黃連,生川穀。”即今天湖南、江西一帶。後來,浙江和安徽也逐漸發展成為黃連的道地產區。在我國,黃連品種多樣、形態不一,有形狀如同雞爪的味連、如同蠍尾的雲連,還有單株生長多橫紋的雅連。雖然外形不同,但論及苦味和藥效,三者不相上下。那麼,黃連的苦究竟從何而來?
光學顯微鏡下,黃連細胞清晰可見,其中富含大量的有機生物鹼,黃連素呈肉眼可見的黃色,是黃連苦味的主要源頭,也是重要藥用成分。日常生活中,咖啡、茶葉、苦瓜、大蒜等都含有大量生物鹼,但黃連之苦完勝它們。如今一萬八千多種中藥資源裡,黃連堪稱 “苦中極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黃連卻生長在帶有甜味的土壤裡,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連農,很少有人注意到種植黃連的土壤是什麼味道。連農辨別土壤的方式很特別:竹竿插土取泥,放進嘴裡嘗一嘗,甜味的土壤是適合黃連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其實,這種甜味與土壤的通氣性有關,泥土溼潤而疏鬆,通氣良好,各類微生物大量繁殖,其代謝物在揮發過程中與其他物質混合,人們由此感到土壤的清新和甜味。
在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中,普查隊員在廣西環江發現了一種巨大的野生黃連。經過地理學分析,人們發現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新種,於是將它命名為“環江黃連”,也叫“巨人黃連”。新物種的發現,為黃連新藥源開發帶來了希望。
今天,人們從黃連中提取出黃連素,廣泛應用於中藥製劑、保健品、化妝品等領域。千百年來,面對千般磨難,中國人往往會道一句:辛苦。苦,正是黃連的本味。幾千年時間,中國人用此一味,清熱解毒,寬慰人生。
【點選下方連結】
【優惠購買「紀錄片優選原產地」產品】
【關注「愛上紀錄片」更多精彩】
出品人:周兵
主編:張安寧
編輯:kana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