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六下午1點,覺醒開業活動同步現場直播,點選預約,參與雲圍觀
有很多東西很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其中一個就是睡眠。
我們吃再多的保健品、用再多的護膚品,都遠遠不及一個好的睡眠帶給我們身體的積極作用。
今天分享一個TED演講,就談到了睡眠的原理和重要性,祝大家看完後,週末都能睡個好覺


(點文末的“閱讀原文”,直接看原影片)
演講者Matt Walker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教授,對外有“睡眠專家”的稱號。
看完演講,就想到之前有一個非常渴望成功的讀者向我提問,他談到自己喜歡走極端,最近還在嘗試貝多芬2小時睡眠法。
聽到2小時睡眠,我都替他捏一把汗,擔心他走上越努力越糟糕的狀態。
我記得自己曾經從學渣開始慢慢轉變的階段,也非常拼命。
當時就試圖縮短睡眠,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但這種方式並不好,也不科學,反而會讓學習效率變得越來越低。
我看過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美國大學Top30的學生,睡眠真的很少嗎?
一個答主ZTang就破除了這種迷思:
我在美國本科top30左右的學校,總結出了所在學校的以下黃金定律: 1、越是學習效率低的人,越容易發熬夜苦學的朋友圈。 2、越是清閒的人,越容易在朋友圈發自己看似忙碌的工作內容。 3、越是公開自己deadline時間的人,越容易拖延自己本可以很快做完的作業。
對了,包括傳說中科比4點起來練球和哈佛凌晨4點的圖書館,後來都被證實為謠言。
哲學家叔本華,也曾對睡眠說過一段有意思的話:
“睡眠是我們為那筆在死亡時才收回的資本付出的利息:利息率愈高,支付愈按時,償清的日期就推得逾遲。
一旦我們的睡眠利息支付的不按時或者利息率不夠,就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狀況造成危害,離死亡時回收全部的資本越來越近。”
簡單來說,睡得越多,利息率就越高,而早睡早起,就是按時間支付利息,這樣才可以推延生命的終止。
演講舉出了很多實驗,對比了6小時和8小時睡眠的區別。
其中一項就是關於記憶力,當我們學習之後,馬上睡覺,往往能夠有一種鎖住記憶的感覺。
所以我特別喜歡睡前讀書,因為大腦會自動幫你消化睡前所看到的內容。
除此之外,睡眠還有很多作用,例如讓血壓和心率下降,心臟得到休息;大腦整理資訊,將代謝廢物進行清理;人體免疫系統修復,會更強壯。
學習完馬上睡覺效果很好,而在學習之前,剛睡醒也會讓學習效果很好。
就好像我們每天早上學習往往是效率最高的,因為大腦處於最空白的狀態,像一塊沒有吸過水的海綿,記憶力也會更強。
實驗對照了只有6小時的睡眠,大腦的記憶力功能就大大地減弱40%。
最後推薦幾個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
1、不要接觸酒精和咖啡因
我每天早上或午飯後都會來一杯咖啡,但是下午3點之後就會不再接觸有咖啡因的飲品,因為一般都需要8小時的代謝時間。
對於酒精來說,有些人喝完就感覺迷迷糊糊會更好睡,但這種方式並不建議。
一是酒精會有耐受性,時間長了這招就不好使了,二是酒精完全代謝後,會出現反彈效應,半夜反而睡得更不好。
2、不論是工作日還是週末,都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
這一點在演講當中也有提及,也是最有效的建議了,比任何五花八門的技巧都要來的實用。
我現在的習慣都是在12點前睡覺,8點前起床。
這個在最初養成的時候還是有一點困難,但只要克服了之後,養成固定時間,基本就再也不會有入睡困難的問題。
這個方法和《斯坦福高效睡眠法》書中“黃金90分鐘睡眠法則”是一個道理:

決定睡眠質量的關鍵時間,是最開始的90分鐘。
如果能在最開始的90分鐘內進入深度睡眠,一整晚都會睡得很好,而養成固定的睡眠時間,就是為讓自己儘快進入深度睡眠。
3、帶耳塞和眼罩
阿貓睡覺有一個習慣,無論周圍多麼的安靜,都會帶上眼罩和耳塞。
可以算是一種睡覺的儀式感,告訴自己的身體,現在要開始入睡了。
另外,也避免也一些突如其來的光線和噪音,打斷了我睡眠,例如貓半夜起來拉屎,就會聽到埋屎的聲音。
又或者,有時候我去其他地方旅行,只要我帶上了眼罩和耳塞,就感覺好像在自己家裡睡覺一樣,也能夠幫助我快速習慣陌生的環境。
我個人最喜歡的耳塞就是德國的ohropax,隔音效果強,戴起來也舒服。
同時,我還想說,如果有人再勸你996,再叫你熬夜工作,真的要好好考慮是否要886了。
如果你最近看到什麼有意思的影片,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推薦一波。
最後,請大家看個貓,週末愉快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