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最近還在為失眠困擾,不妨看看這位來自2050年的英國女士漢娜(Hannah),許多網友在看完她的故事後直接放下手機,輕鬆入睡了。她到底有什麼魔力呢?

原來,近期英國睡眠科學家索菲·波斯托克(Dr. Sophie Bostock)與知名床上用品品牌“Bensons for Beds”合作,進行了一項關於睡眠時長與人體變化的實驗。根據多項學術研究,他們創造了一個虛擬角色——“Hannah”女士。
她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是典型的夜貓子,每晚僅睡6小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保持如此短暫的睡眠,她的身體開始出現一系列極為劇烈的變化,最終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1
禿頭、駝背、大肚腩,越不睡越醜
一開始,科學家團隊設定的虛擬人物Hannah是一個2005年出生、19歲充滿活力的現代女性,皮膚光滑富有彈性,頭髮濃密有光澤,身形輕盈。然而,當她開始養成每天晚上只睡6小時的習慣後,她的身體開始發生一系列變化。
最顯著的變化出現在她的頭髮上。對於那些熬夜趕論文或者加班的小夥伴們來說,應該深有體會。在最初的幾年裡,Hannah的髮際線幾乎和年齡賽跑,逐年後移。隨著皮脂分泌失控,她開始掉髮嚴重,沒有任何藥物干預的情況下,逐漸出現了斑禿。然而,儘管頭髮狀況堪憂,Hannah依舊沒有放棄熬夜的習慣。

除了頭髮問題,皮膚的變化也逐漸顯現。黑眼圈、皺紋不必多提,皮膚開始鬆弛下垂,除了自然衰老的跡象外,熬夜無疑加劇了這些問題。她的眼睛裡充滿了紅血絲,眼袋也明顯膨脹。在這種狀態下,Hannah還未經歷生育和帶娃的辛勞,但她的衰老跡象已經肉眼可見。即使塗抹昂貴的面霜,皮膚中膠原蛋白流失的速度也遠遠超過了保養品的效果。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表面上的變化開始深入到身體內部。Hannah開始出現含胸駝背,不僅體態上顯示出明顯的不符合年齡的衰老跡象,還伴隨著落枕、肩背痠痛、脊椎變形等問題。不到三十歲的她,已經開始直不起來腰,走路時顯得僵硬且萎靡,完全看不出應有的三十而立的活力。
唯一的好訊息是,她的胃口很好,但這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她的腹部脂肪逐漸增加,再加上長期不運動和熬夜時喜歡吃夜宵零食,導致水桶腰和下肢贅肉,油膩的身體脂肪不斷堆積。由於長時間睡眠不足,她的血液迴圈減緩,腳部肌肉逐漸萎縮,開始出現下肢水腫和靜脈曲張等問題。
你以為這些只是外在的變化嗎?不,Hannah還變得越來越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常常忘記事情,情緒也變得焦慮易怒,“起床氣”幾乎籠罩了她的一整天。到了2050年,經過健康檢查,醫生髮現她已經是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高風險人群,而她那時才45歲。照鏡子一看,簡直是“活生生的咕嚕”。

雖然這項實驗描繪的是“2050年未來英國女性”的形象,而Hannah只是一個虛擬人物,充滿了商業噱頭,但這也清楚地展示了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許多網友紛紛感嘆,“睡美人”真不是開玩笑的,原來不睡覺不僅會禿,還會讓自己越來越醜。
2
可是我真的睡不著啊
看到2050年的Hannah,很多網友都十分驚訝,原來不睡覺真的很糟糕。可是網友們有太多的“臣妾真的做不到啊”。加班、趕作業,明天一大早有一個演講會壓力大,剛睡著又被人吵醒……種種問題帶來了一系列的睡不著矛盾,或者說不能早睡的問題困擾著人們。
英國睡眠協會做過一個研究,英國人平均每晚只睡6.5小時,這遠低於專家推薦的8小時睡眠時間,作為睡眠效率在歐洲地區最低的國家,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超過五分之一(22%)的成年人承認他們在工作時會不小心睡著,也就是說他們夜間休息時間不足,導致白天工作“偷覺”的惡性迴圈。

2023年三星公司還用Galaxy Watch 6監測追蹤英國居民的睡眠後,用不同的動物來解釋人們的睡眠,他們發現,英國最常見現象是“緊張的企鵝”。這種型別的人保持著晝夜節律,但睡眠中經常被打斷,降低了他們的睡眠效率。
這不外乎,睡覺太晚也是阻礙睡眠質量的一個檻兒,類似過了覺點,咋睡都睡不著。而這也延伸出了很多“深夜文化”,睡不著乾點別的,幹著幹著要麼困了直接睡,要麼就直接到天亮——熬夜成功。早年間,熬夜文化深深影響了一批年輕人,酒吧、KTV這些夜間場所成為很多年輕人嚮往通宵的體驗。

但是有一些網友表示不同意,覺得每個人的生理結構不一樣,睡眠週期也不同,有些人就是晚上睡4小時就足夠了,長年累月下來也沒有出現什麼身體問題,不能用晚上6小時來嚴格界定,而且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得已的熬夜是不能選擇的。
例如新手媽媽們,但是熬過了孩子幼兒時期後還是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所以沒必要過分的焦慮睡眠時間。

而對一些年長的人群來說,“少睡多次”也是他們的規律,時常看到周圍的很多老年人晚上睡覺時間也短,但是他們午休時間也很規律。所以僅僅關注晚上睡眠時間是會比較片面的,抓緊碎片時間睡覺,看來是更符合現代人的必修技能。
3
睡個懶覺,這會對你有好處
那麼少睡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如果每天多睡一小時呢?
BBC的健康節目製作人邁克爾·莫斯利(Michael Mosley)就製作過一個不尋常的實驗調查,邀請了7位志願者參加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睡眠研究中心的實驗研究,根據他們不同的睡眠模式隨機分為兩組,然後一組被要求每晚睡六個半小時,另一組七個半小時。

實驗進行一週之後,研究人員對志願者進行了血液檢查,然後兩組則被要求互相切換睡眠模式再進行一週的睡眠。
結果顯示,大多數人在睡眠較少的時候需要更多精力來處理一些複雜任務,而血液測試中明顯看到多睡一小時後基因的活性上升了,尤其是炎症,免疫反應和應激反應相關的基因變得更加活躍,睡眠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人身體裡500個基因,特別是那些炎症相關休眠狀態下的基因。
比較糟糕的是,減少睡眠的小組裡,糖尿病和癌症相關的基因活性變低。所以說睡個懶覺好像對身體更好。

為了體驗實驗,Michael來到牛津的約翰·拉德克利夫醫院,在Katharina Wulff博士指導下親自參與實驗,研究人員給他配備了一種測量腦波活動的行動式腦電圖儀,然後讓他回家睡七個半小時後看結果。
結果發現Michael的深度睡眠狀態很積極,很快就進入到深度睡眠,這和我們身邊很多沾床就睡的朋友一樣。此時進入到深度睡眠的大腦也在努力的工作,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將白天記憶從短期儲存空間轉移到長期儲存空間,這個動作就是為了第二天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短期儲存空間。

但是這個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如果沒有足夠的深度睡眠,那麼這些短期記憶將會丟失,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睡眠不足的人記憶裡不咋地,而且這種情況下別指望今天沒睡好,明天補回來,補覺只是主觀感受,大腦才不會這樣“自欺欺人的欺騙”工作,因為它的週期就只是24小時。
然而並不是睡得越多越好,適得其反的結果也不是很好。2017年,劍橋大學的《神經病學期刊》上就發表了關於長期每晚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的研究,發現他們中風風險很大,比睡6~8小時者高出46%。
寫在最後:
在大本鐘指標指向零點的午夜,對著電子產品藍光輾轉難眠的英國人被低於六小時睡眠魔咒困惑,低於六小時睡眠,這不僅僅是快節奏的生活下的“副作用”,更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起來雖然很困難,但是我們常說,萬事皆有度,對任何人和事物都應該雨露均霑,不貪多,也不忌少,睡覺也是一樣。
睡覺更像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高質量的睡眠是我們明天的動力,睡個美容覺吧,沒有什麼事比睡覺更重要。你覺得呢?我們評論區見。
END

New York Post、BBC、騰訊影片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關注我們

管理員長駐倫敦


分享、在看與點贊
我們將持續推送精彩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