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勞倫·J·楊(LAUREN J. YOUNG)
翻譯 | 蔡雨辛
編輯 | 二七
為了能在工作、學習、照顧孩子以及所有其他事情之間完美地連軸轉,我們需要質量夠好、夠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與血糖水平失衡和代謝異常密切相關,還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痴呆症)的風險。與此同時,睡眠又非常脆弱:任何環境干擾或身心壓力都能輕易破壞我們的睡眠質量。
在這裡,我們整理了過去一年裡睡眠專家曾分享過的科學睡眠小妙招,希望它們能夠幫你度過一個更加精力充沛的2025年。
小憩保持頭腦清醒
如果你在白天感到疲憊,不妨小睡一會兒讓大腦恢復活力。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白天小憩能夠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記憶力、工作效率並改善情緒。正如我們雜誌“健康科學”專欄作家的莉迪亞·登沃斯(Lydia Denworth)所報道的那樣,小睡的效果已經有非常多的科學依據了。
對於總是在白天工作、學習的人來說,小憩的最佳時長是20到30分鐘,並且最好安排在下午5點之前。這樣足以讓你進入“淺睡眠”狀態,既容易清醒,又能避免影響晚上的正常睡眠。但是請注意,頻繁、長時間的小憩可能預示著潛在健康問題。

圖片來源:Unsplash
不睡覺就起床
長時間躺在床上“擺爛”(bed rotting)是社交媒體上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不同於疾病或殘疾導致的被迫臥床,“躺床擺爛”是一種主觀選擇的“反生產”活動——拒絕工作、鍛鍊和學習。有人認為這能幫助他們恢復活力,因此選擇在床上擺爛幾小時,甚至一整天裡除了去廁所或吃飯以外都不下床。
但專家表示,這樣做會擾亂人體規律睡眠的生物鐘。這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睡眠驅動力”(導致人體在本應正常入睡的時間異常清醒)和打亂“睡眠暗示”(無法將床和睡眠時間聯絡在一起)。專家表示,要想打破“躺床擺爛”的惡性迴圈,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需要透過這種方式恢復精力。然後,無論幾點睡覺,都要試著早起,並且儘量在醒來後接受一個小時的自然光照射。
來點鎂劑
“瞌睡女孩雞尾酒”是由櫻桃汁、蘇打水和鎂元素製作而成的一種無酒精飲品,在網路上風靡一時。不少TikTok網友宣稱這種自制飲料有助於睡眠。但它是否真的有效,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不過,其中一種原料——鎂——已被證實有助於睡眠。這種物質有利於放鬆肌肉、穩定情緒、緩解焦慮。鎂補充劑在藥店就能買到,但是有些型別的鎂補充劑具有通便功效,反而可能干擾睡眠。

圖片來源:Unsplash
今晚睡地板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睡在地上。而在當今的一些文化中,人們仍然認為睡地板是有益健康的。對患有特定背部疾病的人來說,睡地板也很有用。
一些理療醫生認為,平躺在地板上,像海星一樣伸展四肢,或蜷縮雙膝、背部貼地,都有助於拉伸背部肌肉、減輕壓力。此時,堅硬的地板可能比柔軟的床墊更具支撐力。
然而,也有許多專家認為這種做法並不適合所有的背部疾病。平坦的地板可能會導致關節僵硬,把更多壓力轉移到臀部或減小脊柱的生理曲度,從而引發背部疼痛。
分床睡
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有1/3以上的夫妻“分床睡”。這種做法在過去一年中愈發流行,越來越多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名人——分享說,為了晚上能夠更好地休息,他們選擇與伴侶分開睡。
一些證據表明,分開睡對某些夫妻來說可能更好。這在很大程度上與雙方睡眠適配度有關。研究表明,睡眠時間不同的人(比如夜班工人和日班工人)如果共睡一張床,睡眠質量可能會很差;與打鼾嚴重的人同床睡,第二天更容易感到疲勞和睏倦。不過,研究人員指出,同床睡覺也有好處,可以帶來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援,有助於緩解壓力。

圖片來源:Unsplash
總之,先別急
在去年的美國大選期間,許多美國人都因為壓力失眠了——有的人可能至今還在焦慮中輾轉反側(包括許多新聞從業者)。任何壓力都可能破壞我們的睡眠質量,專家們對此提出了一些小技巧可供選擇:
睡前放下手機,儘量避免瀏覽大量新聞,當你覺得獲取到足夠資訊時就停下來。如果你感到興奮或憤怒,在上床前就要平靜下來。無論已經多晚,都要先做一些能讓自己產生睏意的活動,比如冥想、喝杯溫熱的飲料、拼圖或是編織。美國俄亥俄州東北部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s)健康系統的睡眠醫師莎莉·易卜拉欣(Sally Ibrahim)建議,可以借鑑認知行為療法,試著把消極的想法轉化為積極的想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讓你開心的事情上。
“如果我反覆練習,這些想法會讓我冷靜下來,讓我感到平靜和喜悅,”她說,“而這正是改善心理健康和睡眠質量的有效方法。”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science-backed-sleep-tips-from-2024-to-help-you-snooze-better/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