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醫藥大學楊燁、顧春豔教授團隊發表關於毒性中藥創新靶標挖掘與秋水仙鹼“老藥新用”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中的突破性進展

2025年3月2日,南京中醫藥大學楊燁、顧春豔教授團隊聯合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黃紅銘教授團隊及四川大學戚世乾教授團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期刊線上發表題為“SAE1 promotes tumor cell malignancy via SUMOylation and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facilitated nuclear export of p27”的研究性論文。
我國作為中醫藥資源大國,基於中藥來源的天然化合物開發抗腫瘤藥物,不僅體現了中醫藥理論的原創性優勢,更為現代腫瘤治療提供了獨特的分子探針與研究正規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研究發現細胞內蛋白質穩態失衡及其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s)的動態調控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一機制在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等惡性腫瘤中尤為顯著。將中藥活性成分研究與PTMs調控網路相結合,透過高通量篩選和組學技術挖掘腫瘤治療新靶點,不僅能夠突破傳統抗腫瘤藥物的研發瓶頸,更可為開發具有精準調控功能的PTM靶向療法開闢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臨床應用前景。
本研究基於"以毒攻毒"的中醫理論,系統探究了秋水仙素和秋水仙鹼抗MM的作用,並利用Cy5標記的秋水仙來源天然化合物探針進行人蛋白質組微陣列篩選,發現潛在MM靶點——SAE1(SUMO1-activating enzyme subunit 1)。進一步深入機制研究發現,SAE1不僅可以SUMO化修飾p27的K134和K190位點從而增強p27的液液相分離(LLPS),還對“經典抑癌基因”p27在細胞核內外的定位產生重要影響,SUMO化誘導的p27核輸出可以促進MM細胞惡性增殖,揭示了PTMs在內在紊亂蛋白相變中的潛在作用機制和功能重要性。研究結果表明,秋水仙鹼可以靶向SAE1從而破壞p27的SUMO化,在多種癌症的體內外實驗中呈現出優異的抗癌作用。
基於前期研究的突破性發現,楊燁教授、顧春豔教授團隊與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黃紅銘教授團隊開展深度合作研究,鎖定透過高通量藥物篩選技術發現的惡性腫瘤原創靶標抑制劑——秋水仙鹼,系統探索其"老藥新用"的潛在治療價值。該項臨床試驗共納入56例MM患者,研究資料顯示:秋水仙鹼聯合治療方案組較對照組呈現顯著療效優勢,且藥物安全性特徵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透過Kaplan-Meier生存分析發現,治療組無進展生存期(PFS)較對照組延長。該研究不僅為秋水仙鹼的腫瘤治療應用提供循證依據,更為毒性中藥來源天然產物的現代化開發提供啟示:透過精準靶向篩選與轉化醫學研究策略,可實現傳統藥物的治療價值重構。
博士研究生王玲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閔捷和青年教師錢進軍為共同第一作者,南京中醫藥大學楊燁教授、顧春豔教授、南通大學黃紅銘教授和四川大學戚世乾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2341230)、江蘇省“攀登”計劃(BK20240003)、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發展計劃(ZD202203)、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發展(中西醫結合)基金等專案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5.02.011

原文連結:

https://www.njucm.edu.cn/2025/0305/c6754a152686/page.htm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