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巴菲特:這位94歲老人的告別演講,撕開了投資界最大的謊言

作者:阿勒太
來源:日新工坊(ID:RX202503)
“年輕人,別在意起薪,但要選對老闆和方向。”
當94歲的巴菲特在2025年股東大會上說出這句話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可能從未真正理解過這個被“封神”的男人。
朋友圈又被巴菲特刷屏了吧?
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末,全球投資者的目光都會聚焦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小城奧馬哈。
但說實話,你有沒有覺得年復一年的"巴菲特金句"已經讓你產生了審美疲勞?"別人恐懼我貪婪"、"只投資看得懂的企業"、"長期持有"…這些被說爛了的投資箴言,真的就是巴菲特的全部嗎?
在大眾印象裡,巴菲特是“股神”、是“價值投資教父”,但這次他宣佈年底退休的告別演講,卻像一把手術刀,剖開了投資界最荒誕的真相——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是靠天賦碾壓,而是靠“反常識”的生存法則。
01
被神話的“股神”
他的成功,藏著你不敢直視的狼狽
我們總把巴菲特的成功歸為“眼光毒辣”,卻忽略了他早期的“狼狽”。
1962年,他賭氣收購伯克希爾紡織廠,結果20年間虧損數億美元,甚至自嘲“用皇冠上的珠寶換石子”;
1989年投資美國航空優先股,四年後價值僅剩25%;
2008年油價高點重倉康菲石油,半年內虧損26億美元。
這些“黑歷史”,才是真實的巴菲特。
但他的可怕之處在於:
  • 承認自己的無知:他曾坦言“看不懂科技股”,卻在2016年重倉蘋果,完成認知迭代;
  • 敬畏市場的無常:2020年疫情初期堅持“不賣航空股”,最終割肉清倉,承認“犯了錯誤”;
  • 用一生修煉反人性:1987年股災時,他在暴跌中買入可口可樂,而非恐慌拋售。
你以為他是天生的贏家?其實他只是比普通人更擅長“輸”。
02
被誤讀的投資哲學
價值投資的真相,是“反潮流”的孤獨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常被簡化為“買便宜貨”“長期持有”。但這次股東大會,他用三個“顛覆”打破了這些刻板印象:
1. 貿易不應成為武器:全球化才是財富密碼
當被問及關稅政策時,巴菲特罕見地批評美國政府:“將貿易政治化是重大錯誤。”他強調,全球75億人共同繁榮,才是美國3億人安全的基石。
這與他2019年重倉日本五大商社的邏輯一脈相承——他用200億美元押注的,並不是哪一國的企業,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如果貿易是零和博弈的遊戲,為什麼他在日本投資十年獲利超百億美元?
2. 現金儲備不是保守,而是等待致命一擊
面對347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巴菲特直言:“我們寧可等五年,也不買垃圾資產。”
這與他1974年熊市抄底華盛頓郵報、2008年金融危機注資高盛的策略一致——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不是“長期持有”,而是“長期等待”。
當市場嘲笑他“錯過AI風口”時,他卻在2025年用3470億美元現金,等待下一個“華盛頓郵報時刻”。
3. 科技股不是洪水猛獸,而是能力圈的邊界
他解釋為何錯過網際網路泡沫:“我無法預測微軟10年後的樣子,但我能看懂可口可樂的瓶蓋。”
但這並不妨礙他投資蘋果——當庫克將iPhone變成“消費必需品”,蘋果就進入了他的能力圈。
巴菲特的能力圈,本質是“確定性”的邊界。
03
被忽視的人生智慧
比財富更珍貴的,是“反常識”的生存法則
在股東大會的最後,巴菲特分享了兩個鮮為人知的“人生公式”
1. 成功=85%情商+15%智商
他回憶1951年拜訪恩師格雷厄姆時,對方問:“你能接受股價下跌50%嗎?”這個問題,比任何投資技巧都重要。
真正的投資者,不是戰勝市場,而是戰勝人性。
如果你買的股票暴跌50%,你會像巴菲特那樣“貪婪”,還是像普通人那樣“恐懼”?
2. 圈子決定命運
他建議年輕人:“和比你優秀的人共事,他們會推著你前進。”這與他一生追隨格雷厄姆、芒格的經歷相呼應——你的圈子,就是你命運的軌跡地圖。
當年輕人沉迷“躺平”時,巴菲特卻在和比爾·蓋茨、芒格討論“如何用AI改造保險業務”。
在AI顛覆一切、地緣衝突加劇、職場內卷嚴重的2025年,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巴菲特的"慢哲學"
當他說"貿易不該被當成武器來使用"時,當他說"快樂的人活得更久"時,當他把CEO職位交給阿貝爾時說"最終決定權在他手中"時…這些選擇背後是一套完整的生命智慧
04
寫給普通人的啟示
重新認識巴菲特,就是重新認識自己
94歲的巴菲特站在2025年股東大會上,留給世界的或許不是投資秘籍,而是一份如何度過豐盛人生的使用說明。
他用實際行動證明:在瘋狂的世界裡保持清醒,在短視的時代堅持長期主義,才是真正的反脆弱。
退休不是終點,而是他留給世界的終極思考題:
“當所有人都在追逐快錢時,你敢不敢做個‘慢的叛逆者’?”
提煉巴菲特大會講過的三句真心話給你:
  • “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給盲目追風者的耳光)
  • “如果你不願意持有一隻股票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鐘”(給投機者的清醒劑)“這句話找合作伙伴、找物件同樣適用”
  • “我出生在美國的那天,是我一生中最幸運的事”(給悲觀者的希望之光)
當我們重新認識巴菲特,其實是在重新認識自己:
  • 你能否在30歲時,為一個目標等待40年?(如他收購GEICO保險)
  • 你能否在誘惑面前,堅守“不熟悉不投”的原則?
  • 你能否在失敗後,像他那樣自嘲“用皇冠上的珠寶換石子”?
這才是巴菲特留給我們的終極財富:不是股票程式碼,不是投資公式,而是——用一生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最後,讓我們用巴菲特今年最打動我的一句話結束:"我認為一個快樂的人比那些做自己並不真正認同之事的人活得更久。"這或許才是"重新認識巴菲特"最好的註解!
當我們學會與時間做朋友,你也就活成了自己的“巴菲特”。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