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盜版、傳謠言…十年前“入坑”二次元的血淚史

監製:出木杉陰才
現如今,提起“二次元”,人們往往會想到,這是一種和生活方式強相關的流行文化。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你不怎麼追番、不看漫畫、不買周邊,甚至不主動接觸任何ACG作品。但只要你沒有完全和2024年的當下隔絕,那麼你一定多多少少,受到過二次元的影響。  

△ 舉例而言,知乎答主 trapo曾進行過統計,大家日常說的“正太”、“黑科技”、“戰五渣”等常用語,其實都源自二次元或其衍生文化
儘管在當下,二次元融入日常生活,已成為了不爭的事實。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想過,如果將時間倒回到十多年前,彼時的“二次元”,卻是一種十足的小眾文化。而對於當時的愛好者而言,入坑並追尋心中的“二次元之魂”更無異於是一種文化苦旅。
為了更為生動地展示當時玩家之艱難,我找來了3位曾經歷過“匱乏年代”的“老二次元”,讓他們來講講自己的故事。

受訪者小蘭:能對抗匱乏的,只有熱情

受訪者小蘭生於90年代中期的北方工業小城,在她的記憶中,十多年前的車馬很慢,人們的生活簡單而純粹。而小蘭的二次元之路,則始於一年級時的一次“偶遇”。
那天放學,媽媽接小蘭回家。途經書店的時候,小蘭被一本猜迷繪本徹底迷住了。書中各種形態各異的“小精靈”,直接戳中了她的“萌點”。在小蘭的央求下,媽媽斥資近10元為她買下了這本昂貴的“課外書”。
△ 《寵物小精靈猜謎繪本》,出版於2001年。小蘭說,寵物小精靈是1996年推出的,但因為資訊的滯後,許多人直到2000年初才得以“一睹真容”
就此,小蘭徹底迷上了寵物小精靈。她想盡各種辦法瞭解寵物小精靈的一切。然而匱乏的時代卻總讓人深感“事與願違”。
小蘭告訴我:“當時我獲取到的資訊,都是滯後的。記得有年暑假我去北京的表哥家,還洋洋得意地,跟他講起了我在看的神奇寶貝劇情。結果表哥的一句話差點讓我噴血,他說你怎麼才看到第一世代?我都看到第二世代了!
但是,強者從不抱怨環境,當時的我就已經學會怎麼找‘平替’啦。
比如,在我小學畢業的時候,《神奇寶貝 珍珠·鑽石》推出,但NDS掌機價格高得驚人,電腦模擬器卻沒有普及。於是,我便透過閱讀攻略當‘雲玩家’;至於TV版動畫,我們小城的音像店雖然有影碟在賣,但權衡之下,我選擇了追劇情節奏快,價格相對便宜的漫畫;在那個匱乏的時代,‘周邊’這個詞象徵著可望不可及,於是我便透過雜誌過眼癮”。

△ 小蘭提供的雜誌《口袋迷》第10期截圖。小蘭說當時類似的期刊有很多,上面有遊戲攻略,動畫劇情梗概,還有同人作品,很多愛好者都是透過文字和圖片乾過癮
但即便如此,小蘭卻十分確信:能對抗匱乏的,只有自己的熱情。畢竟《神奇寶貝》這部作品,帶給了她太多的“情緒價值”。聊起二次元帶給自己人生的意義,小蘭侃侃而談,她說:
“《特別篇》中,水晶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跌宕起伏的冒險,讓我在無聊的學生時代,獲得了面對困難的勇氣。而‘寶石篇’中路比、莎菲雅性格的轉變和朦朧的情愫,也讓我在無形中,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 《神奇寶貝·特別篇》中的男女主角,是很多讀者最早磕的CP
只是在“憶往昔”時,小蘭還是抱有一絲遺憾:“如果當時能接觸到的文化資源更豐富,相信我也能收穫更多。”

受訪者三井:都市傳說傳得越兇,越能說明時代的匱乏

受訪者三井是網際網路早期網民,聊到匱乏年代時,他提出了一個“詭異”的觀點:有關於二次元的“都市傳說”氾濫,也能側面作證時代的匱乏。
十多年前,即便網際網路普及已初具規模,但資訊依舊閉塞。至於二次元領域,當時的官方和愛好者少有交流的渠道,許多流轉多手的假訊息,可謂充斥著網際網路。諸多耳熟能詳的AGC作品,都派生出了紅極一時的都市傳說、謠言。
譬如:《灌籃高手》中的天才櫻木確其人,但天妒英才,他在18歲的大好年華因車禍去世。在看到這則訊息的時候,三井暗自神傷,難受了好幾天。

△ 經過查證,圖中的照片是為X-japan的YOSHIKI,和《灌籃高手》扯不上半點關係
以及《哆啦A夢》有個“殘酷的結局”,大雄的真實身份是病童,動畫中的一切,都是他幻想出來的。

△ 根據“哆啦A夢中文網”的考據,據說此種說法源於1986年的同人作品,曾一度被官方否認。然而在數十年後的網路,這一說法依舊廣泛流傳
而在遊戲領域,“《生化危機》過於恐怖,已有多人被當場嚇死”的說法亦流傳甚廣,這間接導致了三井未敢第一時間享受此作品。

△ 三井回憶,當時這一謠言傳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有說法稱,某某同學的表哥不信邪,半夜戴耳機玩《生化》,結果把頭髮都嚇掉了
三井認為,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雖然說法錯漏百出,但很多人卻願意相信。這一方面是因為,正統的資訊渠道缺失;另一方面可以歸因於愛好者的熱愛:
“因為大家太喜歡這些作品了,面對真假難辨的訊息,人們既不願相信它是真的,又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無形中就成為了謠言的傳播者。”三井如是說。“如果當時能有一個更專業的平臺,那麼相信愛好者能收穫的是更多的有用資訊。”

受訪者馬克:沒有同好的老二次元,被坑了太多次

受訪者馬克熱衷於收集周邊,這一愛好持續了十多年。但聊起往事,他直言那段光景真乃“既心酸,又好笑”。
馬克成長於一個N線小城市,十多年前,那裡閉塞得可憐。整個城市除了在筒子樓偷摸營業的“包機房”和學校門口的小賣部,幾乎找不到任何和二次元沾邊的場所。
因此,馬克的收藏之路沒有同好,是絕對的“單兵作戰”。雖然足夠熱愛,但也吃癟無數。以至於他“入坑”手辦,都是從“被坑”開始的。

△ 馬克回憶,在他六年級的時候,學校門口小賣部老闆拿來了一種新奇的玩具,他說這玩意叫“扭蛋”,原裝進口。別看小小的一個,竟售價20元,將來這玩意還有升值空間哩。馬克果斷出手,然後被坑。(做工和上圖類似)
雖然如此,當時的馬克卻“被坑而不自知”,收藏之路反而一發不可收拾。
為了學習先進的“手辦知識”,他曾透過購物網站,向店家請教“手辦、景品、扭蛋、盒蛋”的區別,結果卻在店家的忽悠下,高價買了“祖國版”(假貨)。
△ 馬克回憶,他在賣家的遊說下,買過幾個祖國版龍珠武道會景品。直到他真正入手了正品後才發現,先前入手的祖國版不僅包裝印刷拙劣,人物分色粗糙。而且包裝上本該出現“版権シール”(俗稱“貓貼”)的地方,壓根是空空如也
還有一次,馬克在大都市的旅遊途中,無意中在一家玩具實體店中,第一次親眼看到了兵人。在衝動、激動的心情驅使下,他“挪用”了旅費入手,最後卻發現店家的售價,幾乎是正常價格的兩倍。
△ 2011年 玩家的交流,當時收藏兵人絕對是小眾的愛好
聊起這些往事,馬克告訴我:“花冤枉錢倒是其次。缺乏同好的感覺真是太難受了。在當時,收藏周邊被老師、家長定性為玩物喪志、思想幼稚的情況時有發生。但他們並不理解,我想做的,是透過收藏,把那些和自己產生過共鳴的人物、為之感動的場景留存下來。
如果說當時能多接觸一些同好,哪怕交流交流收藏心得,聊聊自己對作品的一些感悟和趣聞,相信一定會收穫更多樂趣。”
在和幾位“老二次元”交流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情緒:儘管在上個時代,他們熱情洋溢,但時代的匱乏卻給他們留下了諸多遺憾。於是,我試探性的詢問:“當下二次元已經成為了大眾文化,相關產業也蓬勃發展,你們是不是終於盼到了夢幻中的烏托邦?”
我本以為,這幾位老友會深表肯定,但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對當下的業態,表達了隱憂。
一言以蔽之:即便當下“二次元”的基數很大,資源相比十多年前也更為豐富。但毫不誇張的講,相關產業所提供的服務,卻往往滯後於人們的需求。
幾位老友的話,讓我一時摸不到頭腦。如果說在資訊匱乏時代,二次元在種種現實條件的限制下,就像石頭縫裡鑽出來的小草一樣努力生長。那麼時至今日,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二次元產業屬實是蓬勃發展,甚至開枝散葉到各個領域。
譬如快銷領域,品牌和二次元IP聯名,往往能聲量、銷量雙收;
地產領域,穀子店救活老商場的案例,堪比改革開放初的致富神話。
△ 谷店的火爆,甚至吸引了無數個體創業者入局(圖源:小紅書)
但幾位老友卻提醒我:“別把事情想那麼簡單,可千萬不能盯著狼吃肉,忽略狼捱揍。
如果品牌不能讀懂使用者的真實需求,不管怎麼和二次元掛鉤,也是徒勞的。”
譬如,小蘭告訴我:“我覺得,品牌能夠看到二次元群體的需求,願意做聯名,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我觀察下來,這幾年異業合作失敗、翻車的案例也很多。我認為失敗的核心是,品牌對二次元的理解不夠深,也沒有完全get到粉絲的訴求。”

△ 很多品牌所理解的二次元,和使用者心中所想的,未必是同一件事

“那麼,使用者在乎的是什麼呢?我先前曾看過一段首師範講師林品的演講。他總結的觀點,真的是說到我心坎裡了。大概意思是:愛好者喜歡二次元,是因為大家在心理層面獲得了超越三次元生活的深刻體驗。所以說,粉絲所喜歡的,不僅是單純的‘二維平面圖像’,大家在乎的,是其背後的情感連結和精神寄託。”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二次元使用者的偏好和情感,往往是微妙的,是不易被圈外人所察覺、理解的。如果品牌沒有做足功課,就很容易出問題。比如產品層面設計敷衍、運營方面不聽勸,公關宣傳正中雷區。使用者很難從中獲得歸屬感,甚至沒有獲得尊重。”
△ 小蘭的觀點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被吐槽的“國潮風”,許多品牌的對國潮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往T恤上印京劇臉譜的層面,最終遭到了群嘲
而提起到最近爆火的穀子店,馬克也發表了自己的“暴論”:
“熱潮往往來的快,去得也快。目前,穀子店已經掀起了一場閉店潮。”
“而關於這樣的現象,我曾和業內人士聊過。實際上,很多穀子店的爆火,就具有一定的‘隱藏要素’。因為種種原因,一些商場的旺鋪租不出去。在看到二次元這種比較新的行業後,他們就開始招商。而很多穀子店的火爆,很大程度是依賴良好的地段。
馬克咬了咬牙,繼續說道:“但是,踩中風口的豬,終究是長不出翅膀的。這種維運模式走的傳統的商業地產的招商邏輯這也決定了商圈中的谷店侷限極大。不僅說“單兵作戰”的谷店形不成群聚規模,沒法給使用者帶來沉浸感,而且許多谷店也缺乏專業性(本身很多谷店就是跟風入局的“現充”)。譬如缺乏運營、同質化嚴重、選品失誤等等。”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體驗,目前市面上很多谷店,正在逐漸‘兩元店’、‘小商品精品店’化。這樣的運營情況,很難留住願意消費的二次元使用者。長此以往,“外行經營,賣貨給內行”的行為,勢必會讓大部分谷店被淘汰。”
△ 使用者是很難為糊弄埋單的
馬克總結:“穀子店閉店潮,是許多二次元相關行業的側面。其中不少品牌所處的,依舊是原始的初級階段,它提供的服務,僅僅是貨品的交易。
但在2024年,早已不是渠道、貨品稀缺的年代了。現在的使用者所追求的,是一種歸屬感和沉浸感,大家需要獲得其他場景無法提供的情緒價值。”
馬克補充道:“方才你不是提到了二次元夢幻中的烏托邦嗎?我認為,真正的烏托邦必須滿足如上的特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可以問問老二次元們心中的烏托邦,都是什麼樣的。”
小蘭告訴我,秋葉原就符合烏托邦的特點,她說:“秋葉原之所以稱得上‘聖地’,是因為它有種難以被替代的沉浸感。谷店、Game Center、偶像演出、漫畫吃茶一應俱全。當時去的時候,我和男朋友轉了很久。雖然本著省錢的原則,我還是花了6000日元,買了《排球少年》、《Chiikawa》的穀子。男朋友說,這一天非常夢幻,感覺來到了《高分少女》的世界。”
△ 秋葉原
而三井則認為,日本的MANDARAKE也是一個不錯的案例:“雖說它主營中古,屬於細分品類。但其裝潢和氛圍都很驚豔,給人一種同好遍地的感覺。不管你喜歡的作品再邊緣、再小眾,你的愛好在這裡都能得到尊重和重視。”
△ MANDARAKE的創立者古川益三本身是一名漫畫家,屬於內行人做內行事。
馬克提醒我:“這足以說明,二次元品牌脫離單純的“賣貨”,向著“文化屬性”更強的沉浸體驗進化,是大勢所趨。”
“如果你想深入研究,但覺得國外的案例缺乏在地化的參考價值,那麼我建議你多研究研究國內的成功案例。
奇穀米·次元街區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度研究的樣本。”
△ 奇穀米·次元街區長沙站,馬克認為,奇穀米屬於本土二次元們的“精神原鄉”
聽馬克這麼說,我感到既好奇又興奮。於是便一頭扎進了浩如煙海的網際網路數位世界,開始了一輪“田野調查”研究。這一研究不要緊,果然是大有收穫。首先,從感官層面來說。隨手點開的一條影片,我就感受到了一種和“古典二次元”業態迥乎不同的觀感。
以奇穀米·次元街區長沙站來說,這一街區被構建成了一個夢幻的場域。包括谷GO、漫庫、bilibiliGoods、貓受屋、漫魂在內,二十多家谷店遍佈街區;諸如《劍網3》、《Chiikawa》、《文豪野犬》、《美少女戰士》、《光與夜之戀》、《名偵探柯南》、《藍色禁區》等不同IP相關的穀子,可謂任君選擇。

走進街區,穿梭其間的Coser身著經典角色的服飾,隨時隨地和粉絲互動。
△ 隨處可見Coser (圖源小紅書網友 @ 煙眠_)
不僅如此,街區當中還有主題餐廳,置身其中彷彿,打破了次元壁,在真實世界和虛擬偶像們約飯。
△ 沉浸式的主題餐廳佈置 (圖源小紅書網友 @ 不吃兔兔)
馬克告訴我,我所觀察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奇穀米·次元街區中,還有專門的追番室、練舞房、角色互動區,甚至還有Coser的化妝間。
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切為了二次元,為了二次元的一切”。
△ 例如,官方打造的隨舞派對已經成為固定活動
看到我大為震撼的表情,馬克微微一笑、戰術後仰,然後繼續說到:“在我看來,奇穀米·次元街區這種新型業態,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這種業態的門檻很高,護城河也很深,必須持續深耕才能看到成效。”
△ 奇穀米·次元街區 深圳站
“當然,肯定有人會從商業邏輯層面拷問,認為奇穀米·次元街區在做的事情就是‘聚合’。它只是在同一個場域,把不同二次元相關的品類整合起來。可經過我的觀察,我卻認為恰恰相反。這種思路所看到的只是表象,而非核心。
這就好比,在二次元領域,整合型案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出現。譬如在2008年前後,藉著早期“國漫崛起”的勢頭,許多城市的‘動漫城’曾嘗試把街機電玩、手辦售賣、Coser表演結合起來,但觀感一言難盡。這足以說明,打造二次元烏托邦的核心不是聚合,而是解讀二次元的共同話語,並透過強運營滿足需求。”
△ 如果不懂使用者需求,單純且機械地將多品類聚合在一起,未必能發揮出合力,搞不好會成為“攞你命3000”
“那麼,什麼是解讀共同話語呢?這說白了就是,之於品牌而言,他們必須精準地捕捉到二次元使用者的需求點是什麼?哪些是‘偽需求’,哪些是真實卻不易被體察的需求。
想達到這點,就勢必要求品牌的維運團隊是“圈內人”。就我觀察,奇穀米內部員工,很多是頗為資深的“老二次元”,能設身處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問題。
△ 這一點從奇穀米員工的工位中,便可“見微知著”
“而說到需求滿足層面,稍加洞察就會發現。傳統、古典的業態往往是“倒反天罡”,透過二次元招徠使用者。而新型的業態,則是透過不斷‘進化’,藉由不同的品類、功能區塊,全方位滿足使用者需求,最終形成一種立體的生態模式。
這兩者差異在哪?新業態效果如何?你一搜便知。”
△ 馬克引用了商業觀點,認為奇穀米·次元街區已進化到3.0業態,打造出了一體化的生態模式
所謂金盃銀盃,不如使用者的口碑。我依照馬克的建議,再次開啟社交媒體,最終卻在無數的帖子當中,收穫了許多讓“二次元”感動的瞬間。
例如在顧時夜生日當天,奇穀米·次元街區的大屏上打出了生日賀圖。許多素不相識的同擔姐妹不約而同地舉起手機打卡拍照,讓一位粉絲的眼淚在眼眶打轉。
△ 在奇穀米·次元街區,二次元們無須多言,一個動作就是彼此間共同的暗號(圖源小紅書網友 @ 我愛吃青菜_)
而在小紅書上,有一位40歲的母親發帖,分享了自己帶孩子在奇穀米主題餐廳的見聞。
看著孩子驚喜的表情,這位母親深知,這珍貴的片段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孩子的心中。
△ 圖源小紅書網友 @小米兒姐姐
包括在上個月,還有一名13歲的白血病女孩,透過奇穀米實現了願望:和她最喜歡的Coser南千鯉一起Cosplay。
在南千鯉的陪伴下,女孩變身成了角色卡米爾。當她穿著Cos服,牽著“雷獅哥哥”的手走進街區時,周圍的觀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類似的感動瞬間,可謂不勝列舉。
這不禁讓我開始思考:二次元業態的真諦,究竟是什麼?
但思索之間,我的內心又回到了遠去的童年,彷彿那裡隱藏著我想知道的答案。
在逝去的時光中,夕陽西下,爸媽在廚房中忙活,輕聲談論著我的學習成績、家庭瑣事。我則把70分的考卷藏在書包底部,躲進房間假裝寫作業。然後偷偷拉開了書桌抽屜,檢視起自己的“珍寶”。
我擺弄著糅到發皺的漫畫、卡片、貼紙和搪膠小玩具,並幻想著自己短暫離開了現實,走進了二次元的世界,從中找尋著獨屬於自己的冒險、熱血或者感動。
△ 圖片來源:《完美的一天》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即便在當下,資訊在爆炸,文化資源在不斷豐富。但我卻更為篤定,優秀的二次元業態,或是豐富、或是多元,或許會在不久的將來繼續“進化”。
但這其中不變的是,這種業態一定能走進人們內心,能夠趨近於大家心中的那個烏托邦。
△ 奇穀米·次元街區 長沙站

設計/視覺:Lvv
剛從聯合國回來的名媛,紛紛嫁給了阿聯酋王子
馬斯克可能成為全世界直男的“新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