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觀點認為烏克蘭是美國的代理人,其實不然,烏克蘭更多是歐洲的代理人。過去三年,美國援助烏克蘭1100億美金,歐洲援助烏克蘭2500億美元,其中40%是以難民安置費的形式發放的。所以美國最多算烏克蘭的二哥,歐洲才是烏克蘭的大哥。
美國可以輕易拋棄南越、阿富汗和巴列維王朝,並強迫韓國接受《板門店協議》,因為這些國家完全依賴美國支援,他們不敢對美國說不。但美國在俄烏問題上無法做到頤指氣使,因為烏克蘭背後的最大支援方是歐洲,離開美國雖然日子會很艱難,但不至於亡國。另一方面,美國很難與烏克蘭全面切割,因為拋棄烏克蘭=犧牲歐洲的利益,特朗普再任性也會掂量下這樣做的後果。
上圖:澤連斯基硬剛特朗普下圖:蔡英文接受洋人訓斥

作為對比,無論是蔡英文還是賴清德,在面對美國官員的時候保持卑躬屈膝,哪怕對方只是個普通議員,也可以在正式場合趾高氣昂。相比烏克蘭,臺灣和韓國在美國面前沒有太多議價權,只能無條件服軟。
按照特朗普團隊最開始的設想,他們最希望達成的結果是聯俄抗中,就算不能拉攏俄羅斯,至少也要讓俄羅斯在中美之間維持中立,讓美國從歐洲和中東抽身,把大部分資源轉向印太。這套戰略的殺傷力比拜登時期的科技封鎖更大,但美國想拉攏俄羅斯,需要歐洲特別是德國極右翼配合。這也是為什麼馬斯克和萬斯積極干預德國大選、為選擇黨站臺的原因。
然而德國大選後,極右翼只拿到了20%的選票,入閣的希望破滅。義大利的梅洛尼也拒絕特朗普的拉攏,在外交上與歐盟保持一致。隨著德國大選塵埃落定,未來幾年歐盟依然是建制派說了算。這意味著特朗普想借助歐洲極右翼來實現聯俄抗中的難度大幅提升,如果是聯盟黨+社民黨聯合組閣,德國既不會放棄援助烏克蘭,也不會在重啟對俄貿易的問題上輕易讓步。特朗普如果想調停俄烏衝突,或許只能退而求其次,以雙向施壓的方式促使戰爭收尾。
烏克蘭礦產分佈:

所謂美烏礦產協議,最早是烏克蘭提出來的,更多是為了照顧特朗普面子。烏克蘭本身並不是礦產大國,其最值錢的礦產又在烏東俄佔區。不僅如此、特朗普討論的5000億礦產資源指的是賬面價值,沒考慮勘探和開採成本。如果把這個算進去的話,烏克蘭的礦產實際就值幾百億美元,抵消不了美國援烏費用。
澤連斯基一開始願意籤這個協議,是考慮到這份協議能幫助特朗普對內宣傳,打消MAGA對援烏的疑慮,讓美國選民心甘情願繼續掏錢為烏克蘭購買武器。另一方面,歷史上美國經常拋棄盟友,外交信用極其糟糕。為打消盟友顧慮,美國通常會把一部分產業分配出去,比如把半導體代工廠遷移到韓國和臺灣,相當於抵押物,一旦爆發戰爭美國只能硬著頭皮下場干預。類似的道理,一旦美烏在礦產方面形成利益捆綁,美國民間反對援烏的觀點自然能消停很多。畢竟美國是個商人國家,很多決策都是從利益角度考慮。
然而這次澤連斯基到美國談判,不單代表烏克蘭,也代表歐洲。在此之前英法元首事先訪美為其鋪路,但無論是斯塔默還是馬克龍,與特朗普談得都不好。歐美在很多問題上並不能達成共識,一方面特朗普主張從東歐撤軍,放任波羅的海三國自生自滅。另一方面特朗普威脅對歐洲徵收25%的關稅,以平衡貿易逆差。對西歐國家來說,烏克蘭很遙遠,俄烏戰爭或許事不關己;但加關稅屬於動了自身利益,再加上之前MAGA干預德國大選的事情,歐洲對美國的容忍已經達到底線。
所以這次澤連斯基對特朗普很不客氣,背後反映的是歐洲對美國的態度,事後歐洲各國領導人也在第一時間表達對澤連斯基的支援,在戰線上形成一致。德國新總理默茲公開宣告歐洲應降低對美國依賴,並對特朗普提出批評。
美烏談判破裂背後不單純是美烏矛盾,更多是歐美矛盾。歐洲與美國在關稅和地緣問題上都沒談攏,前者損害西歐利益,後者損害東歐利益。只要德法等核心國家在援烏問題上達成一致,再加上拜登卸任前緊急向烏克蘭提供的軍援,烏克蘭是有底氣再跟俄羅斯打半年的。
普魯士是德國尚武精神的源泉:

當然歐洲落到今天這步田地也跟德國的衰敗有關。近代時期的德意志可謂歐洲病夫,儘管擁有遼闊的土地和發達的經濟,然而由於不擅長打仗,德國本土經常遭到法國、瑞典、丹麥等強權入侵。直到普魯士崛起並統一德意志後,德國崇文抑武的風氣才得到改變,成為歐陸第一強國。一戰和二戰時期德國人之所以那麼能打,是憑藉普魯士的好戰精神+西德的發達工業。二戰後,為防止德國捲土重來,美蘇故意把普魯士劃歸波蘭,並抹殺了當地的歷史痕跡與軍事傳承。自此之後,德國迴歸曾經崇文抑武的路線,跟北宋差不多。
如今的歐洲在面對俄羅斯的時候很尷尬,英國缺乏陸軍、法國擅長舉白旗、義大利喜歡坑隊友、德國遭到閹割,這幾個核心國家沒有一個能打的。倘若普魯士還在,歐洲根本不怵俄羅斯。一戰和二戰時期的東線戰場,德國和蘇俄能打出1:5的交換比,普魯士軍官團最擅長對付斯拉夫人。一頭獅子率領一群綿羊,要比一隻綿羊率領一群獅子更有戰鬥力。
假如歐洲決定獨自承擔援助烏克蘭的任務,讓這場戰爭繼續拖下去,對俄烏都是巨大考驗。俄烏戰爭猶如一百年前的凡爾登絞肉機一樣,耗盡了雙方的人力。烏克蘭如欲再戰,只能把徵兵年齡下調至18歲,這可以招募40萬軍隊,是其最後一波本錢。俄羅斯雖然人力資源是烏克蘭4倍,看似優勢在我,但其30%的年輕人居住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等大城市,由於害怕“十月革命”重演,普京不敢在大城市釋出動員令。如果繼續從邊疆徵召俄族士兵,會加劇當地民族比例失衡,帶來二次解體的風險。所以俄烏現在屬於麻桿打狼兩頭怕,雙方都在虛張聲勢以期望對方能在談判桌上讓步。
對俄羅斯來說,川普是其能遇到的最親俄的美國總統,普京有足夠動機抓住這一視窗期與美國媾和,簽署一份有利的停火協議。然而美俄關係的緩和,可能是以犧牲歐洲乃至中國利益為代價的,我國雖不在談判桌上,但很可能是談判桌上的重點討論物件。
因此美烏產生地緣分歧對我國是好事。特朗普搞的聯俄抗中是一步險棋,一旦搞成的話會顛覆遠東地緣格局。但再高明的戰略也要落地才有效果,如果最後爛尾,反而會損害歐美關係。所以這招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特朗普現在看似風光無限,但他和他的家族沒有退路;反觀澤連斯基如果下臺,至少可以過富家翁的生活。如果特朗普今年搞砸了俄烏調停,明年共和黨大機率輸掉中期選舉,他在談判桌上的強勢是為了掩蓋自己在政治上的弱勢,時間並不站在他這邊。7:0的大勝意味著很多選民對他抱有過高期待,一旦他搞不定通脹和俄烏問題,期待落空後產生的預期差很有可能會帶來民意反噬。相比澤連斯基,特朗普才是無路可退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