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罹患前列腺癌,為何這種腫瘤早篩不易?

2025.05.20

本文字數:1213,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林志吟
當地時間5月18日,根據美國前總統拜登辦公室釋出的一份宣告,拜登被確診患有惡性前列腺癌,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骼。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列全球男性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譜的第2位和第5位,在歐美國家男性中分別居首位和第3位,在中國男性中分別居第6位和第7位。
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與其臨床診斷時惡性腫瘤分期密切相關。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陳凌武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美國前總統拜登辦公室釋出的資訊看,美國前總統拜登應該確診的是轉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合併全身骨轉移。
“由於絕大部分前列腺癌都是依賴雄激素生長的,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是內分泌治療,藥物去勢,最大程度去除體內的雄激素,可以延長生存期,但主要看患者本人對內分泌治療的敏感程度,一般有3年左右的緩解期,之後就會發展成為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療手段不多,效果也就不太好了。”陳凌武說,激素依賴性強、治療敏感的病人,生存期可長達十年,反之,只有3到5年的生存期。
陳凌武表示,前列腺癌如果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並及時手術治療,是一種完全可以治癒的疾病,關鍵是要早。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原因,前列腺癌的發病和死亡呈也明顯上升趨勢,疾病負擔日益加重。
GLOBOCAN2020資料顯示,中國前列腺癌發病數和死亡數分別佔全球前列腺癌發病數和死亡數的8.2%和13.6%。前列腺癌嚴重威脅我國男性人群身心健康,是我國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根據中華腫瘤雜誌釋出的《中國前列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2,北京)》(下稱《指南》),我國前列腺癌初診病例以臨床中晚期居多,臨床侷限性病例僅為30%,導致我國前列腺癌患者的總體預後較差。2003年至2015年間,我國前列腺癌年齡標化5年生存率從53.8%上升到66.4%,但與發達國家男性前列腺癌總體5年生存率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美國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資料庫2010年至2016年資料顯示,臨床侷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標準化治療後5年生存率接近100%,而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30%。
由於前列腺癌發病隱匿、進展較慢,因此,對高風險人群進行前列腺癌篩查,發現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並予以規範化治療,是改善前列腺癌患者預後的重要手段。
“目前在前列腺癌在早篩上,面臨的挑戰是從政府、各級衛生機構,到醫護人員及普通民眾對前列腺癌的篩查認識不足,沒有把前列腺癌的標誌物,即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作為體檢的常規專案,對50歲以上的男性,沒有進行常規抽血檢查PSA,以至於很多男性的前列腺癌發生骨轉移時才被發現。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政府部門和普通民眾都應該重視前列腺癌早篩早診早治。”陳凌武說。
前述指南表示,由於我國缺乏統一的前列腺癌篩查技術規範,以及民眾對於前列腺癌及其篩查的認知程度低等現狀,制約著我國前列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工作的效果。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中方正告: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