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各國貨幣當局與經濟學家們為未能預見危機而懊惱不已,他們寫文章、開峰會做深刻檢討,其中一項就包括對金融統計的反思。
當時中國有識之士的想法卻是:我們可以吸取教訓、另闢蹊徑。
那時候,流行的金融指標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2。
金融金融,顧名思義,是資金的融通。最樸素的金融原理告訴我們,M2像極了“信用卡額度”,當個人或企業把錢存到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這些錢便成了銀行們的負債,也同時成了銀行對外輸送彈藥的底氣。

但能否從另一個角度來檢測,銀行到底為這個社會輸送了多少彈藥呢?以及市面上到底有多少人需要彈藥?
三年後,中國拿出了獨創的金融統計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指標(下稱社融),即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額。
如果我們將社會整體的經濟活動按照“用錢的”和“給錢的”來劃分,那實體經濟是“用錢的”,金融機構是“給錢的”。
社融就是“用錢的人”從“給錢的人”手上拿了多少錢。它記錄了企業、個人從銀行、股市、債市等渠道借了多少錢——從建工廠的貸款,到買房子的房貸,甚至企業發債融資,堪稱是一份社會整體的“借錢總賬單”。
這份“借錢總賬單”又分門別類地羅列了一系列子專案。
目前,社會融資規模構成分為四大類,十多個小類。如圖所示:

因此,社融的一大特徵,就在於顆粒度很細:如果分身份看,可以是企業、居民和政府;如果分行業看,可以是製造業、採礦業、服務業;分幣種看,可以是人民幣和外幣;分省份看,可以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分型別看,可以是大型企業、小微企業、三農企業等等。
錢作為最好的風向標,讓我們也得以窺見市場中各方的真實想法和意願。所以穿透這份賬單,我們基本可以感知經濟活力中的兩個關鍵要素:第一,企業敢不敢借錢擴產?第二,居民願不願貸款消費?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主導編制了社融指數,他說:“社融與實體經濟相關性較強,甚至對經濟具有一定領先性。它和M2是我國最重要的兩大金融宏觀監測和調控指標。”
投資人韓雲認為,社融常用於“體檢”經濟活力、政策效果、金融風險、經濟結構、經濟週期等5個宏觀指標,它為政策制定和經濟分析提供了關鍵依據。
換言之,我們每個月都會收到一份全面的“經濟體檢報告”。
那麼這份報告要如何解讀呢?
這不,2025年開年的報告創下了兩個“歷史新高”,由此引發關注。
2月14日,央行公佈了1月的社融資料,整體指標顯示,2025年經濟出現“開門紅”。
2025年1月,社融增量達到了7.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5833億元,遠超市場預期,是歷史同期的最高水平。社融存量達到了415.2萬億元,同比增長了8%。社融中的人民幣貸款新增量為5.13萬億元,同比多增加2100億元,是有統計以來的單月最高增長紀錄。
社融大幅度增長,從整體上來看,一般意味著實體經濟新借的錢比較多,接下來的經濟活動大機率會更活躍,整體經濟也可能更有活力。
但體檢報告不能看整體,“經濟機體”中各項器官的健康狀況也非常關鍵。換言之,除了總體資料,我們更要看細分指標。
在這些指標中,首先就有三項資料要單拎出來,它們在社融規模中的金額權重佔到了約80%。
◎ 第一,政府債券淨融資6933億元,同比多增加了3986億元,佔到社融同比增量的68%。
◎ 第二,企業貸款增加4.78萬億元,企業的短期貸款同比多增2800億元,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1500億元。
◎ 第三,居民貸款增加4438億元,同比少增加了5363億元。

從“器官”資料來看,我們的“經濟體魄”健康程度如何?我們專門邀請了一些專家,解讀這份開年的經濟體檢報告,來看看他們都有什麼樣的觀點吧。

大頭有話說

張楠
漸近投資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1.從社融存量同比來看,政府債券仍然是社融中的主要支撐項,剔除政府債券之後,社融存量同比仍然處於歷史低位。考慮到企業和居民風險偏好暫時不具備反轉向上的趨勢,因此今年上半年這一資料可能會維持低位徘徊。



劉曉博
財經評論員
公眾號“劉曉博說財經”

彭茂晟
安邦智庫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是金融研究院

薛清和
智本社社長
首席中心宏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韓雲
資深投資人
新浪財經知識分享官

本篇作者 | 和風月半 | 田偉鳳 | 責任編輯| 徐濤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站在世界看中國·印尼站”3月組織企業家再次走進印尼,聚焦產業鏈佈局與新消費趨勢,全面瞭解印尼營商環境,汲取成功經驗,探尋企業出海印尼之道。
點選圖片▼立即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