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對航天發射越來越「平淡」了?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在全國各地歡慶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之際,4 月 24 日 17 時 17 分,長征二號 F 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傑乘坐神舟二十號飛船奔向中國空間站,開啟為期 6 個月的巡天之旅。一起來看看答主們關於神舟二十號發射話題的提問與回答吧~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本次任務有哪些亮點和突破?
大漠飛神箭,九天攬星河。
55 年前,
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從大漠啟航,
叩開了浩瀚宇宙的大門;
55 年後的今天,
也是在這片熱土,
「神箭」長征二號 F 運載火箭點火起飛,
託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
躍上太空。
航天話題下優秀答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感慨地寫道。
昨天發射在現場!距離火箭 1.2km。這是我人生目前為止聽到過的第二響的聲音(第一是 2021 年在 150 米近距離機位拍攝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的時候)。

答主@雪乃視界 作為拍攝過 22 次火箭發射的專業火箭攝影師,現場發回了 1.2km 距離上的長二 F 發射瞬間——大漠飛神箭,九天攬星河,在這一刻被他手中的相機定格。
這次箭載攝像機的畫質真是爽,終於從上古的 480p 升級成 1080p 了。
本次發射艦載攝影機的畫質升級也受到了知友頗多好評,答主@今時明月 誇讚此次箭載攝像機的畫質有了質的飛躍。
從東方紅 1 號到神舟 20 號,為什麼人們對航天器發射越來越「平淡」?這種心態轉變反映了哪些問題?

從「萬人空巷」,到「習以為常」

相比以往「東方紅一號」發射的開天闢地,相比小時候看過的「神舟五號」發射的「萬人空巷」,本次神舟二十號的太空出差之旅,似乎「平淡」了不少。答主們對這一轉變有什麼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臥槽!!神舟十號發射成功: 哇哦~~神舟二十號發射成功: 還行,啥時候把我也弄上去?? (*╹▽╹*)
答主@逍遙自在小公子 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心理變化。
航天大國、航天強國的民眾經常有題述的心態變化。可能的原因包括而不限於:高成功率、高頻次的常規化航天發射會讓人們反覆暴露於相關新聞,人們或多或少地會覺得這樣的航天發射缺乏稀缺性。樂觀地說,這是航天走向成熟、走向工業化的表現之一。
對這種微妙的心態轉變,答主@趙泠 則給出了專業的解釋。
大國心態,當然是自信淡定的。
就像當年的東方紅衛星任務,這個現在已經解密了,當時絕密的發射中心現在可以隨便拍照。
當年衛星上天那叫一個敲鑼打鼓舉國歡騰,當年出生的不少人都取名叫衛星,大家認識的那輩人裡總有一兩個。現在發射衛星算個啥?

答主@BD7PGR 結合自己在東風航天城的遊覽經歷,也在回答中贊同了這種觀點。
我國載人登月工程都有哪些新進展?距離實現載人登月夢想,我們還有多遠?

新的時代,新的期待

中國航天經過 55 年的發展,民眾對日常出差式的載人航天發射已經漸趨平淡,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人們對航天開始產生新的期待。一起來看看答主們都有哪些新期待~
1. 期待著載人登月和月面望遠鏡。
中國計劃在 2030 年前實現首次載人登月,距離今天 (2025 年 4 月) 不到 5 年的時間。今天 4 月 23 日神二十發佈會上,發言人還介紹了我國載人登月任務的進展:「目前各項研製工作總體進展順利。」
回頭看,2023 年算是上一個時間節點,23 年前一直在搞關鍵技術攻關,23 年之後就進入初樣研製階段了。今年,長十、夢舟、著陸器、登月服和月球車的初樣研製試驗工作正按計劃進行,月球遙感衛星立項後在選優,發射場、測控通訊、著陸場等地面系統研製建設工作也在按計劃有序推進。
2026 年是下一個時間節點,今年大部分原型測試就會完成,搞定夢舟飛船零高度逃逸、著陸器著陸起飛驗證、長十繫留點火還有夢舟 MaxQ 逃逸等關鍵功能之後,明年( 2026 年)就開始正樣研製了。
再接下來,2028 年就是無人驗證飛行。
如果成功的話,2029 年~2030 年陸續執行載人登月任務。
——答主@太空僧
在月球遠離地球的一側建造射電望遠鏡,可以觀測在地球上難以觀測的、頻率低於 30 MHz 的電磁波,可以靠月球擋住來自地球的無線電干擾、來自地球軌道上的人造衛星的無線電干擾。現有概念設計描述的月面射電望遠鏡的直徑可達 1000 米至 1300 米,觀測波長 10 米到 50 米的無線電波,這可能幫助我們獲得關於早期宇宙中的若干氣體的許多資訊。
——答主@趙泠

2. 期待開展更廣範圍的國際合作。
4 月 24 日,中國國家航天局釋出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國際借用申請結果。同意 6 個國家的 7 個機構的月壤申請,將向包括美國布朗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在內的 7 家國際科研機構開放,用於科學研究。

——答主@太空僧
巴基斯坦正在徵集實驗需求,涉及生物醫學、航空航天、應用物理學、流體力學、空間輻射、環境研究、材料科學、微重力研究和天文學等領域的先進科學實驗。

——答主@呂堅豪
3. 大開腦洞地期待太陽表面探測。
如果想用材料硬抗的話,目前世界上最耐高溫的材料是含鉿的合金,比如五碳化四鉭鉿合金碳化鉿和碳氨化鉿,標準大氣壓下的熔點差不多能達到 4100~4200 攝氏度這個級別,航空發動機和火能噴管的塗層也有在用這類材料,但在太陽面前,想硬抗還是有難度,而不要說在超高溫下這些材料的機械效能也就那樣。目前主要走的方向還是用含鈦、鋯和鉬的合金。
——答主@太空僧
回顧數十年航天事業發展,而今之中國航天已有神舟、嫦娥、天問等多個浩大工程。2025 中國航天日,在神舟二十號發射,神舟十九號返航之際,我們一同追憶過往展望未來,祝願我們的航天越來越好,我們腳步越走越遠!
點選【閱讀原文】,一起看大國航天展!
題圖來源:知乎答主@雪乃視界
知乎熱門文章

人類的喉結明明是致命處,為何更明顯?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一起線上看展
覺得不錯就點點「點贊」「轉發」「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