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人(1734期)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後天回家;中國將向美國大學提供嫦娥五號月球樣本;碧桂園:出售藍箭航天合共約11%股份

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
——狄德羅

#
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將於4月29日返回地球
中國航天員乘組完成在軌交接
北京時間2025年4月27日,神舟十九號、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
截至目前,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將於4月29日乘坐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返回東風著陸場。
目前,著陸場及各參試系統正在緊鑼密鼓做好迎接航天員回家的各項準備。
#
中國將向美國大學提供嫦娥五號月球樣本
共有來自六個國家的七所大學透過評審
2025年4月2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在上海舉辦的第十個“中國航天日”紀念活動上宣佈,已批准多個國際機構借用嫦娥五號任務採集的月球樣本的申請,其中包括美國布朗大學和石溪大學。此次共有來自六個國家的七所大學透過評審。美方獲批機構均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資助。這一舉措凸顯了中國透過太空外交拓展國際合作的戰略,儘管面臨中美貿易摩擦及美國對中國太空合作的限制。
同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宣佈將遴選國際專案參與計劃於2028年前後實施的嫦娥八號月球南極探測任務,相關合作將與國際月球研究站計劃聯動,並透露天問三號火星取樣返回任務已向國際科學載荷開放提案。
嫦娥五號於2020年採集了1731克月球樣本,2023年8月首次向國際開放申請。對嫦娥五號樣本的研究已取得多項突破,包括髮現新礦物“嫦娥石”等。2024年,中國完成更復雜的嫦娥六號任務,採集了1935.3克樣本,目前這些樣本僅對中國國內機構開放,但後續將效仿嫦娥五號模式向國際共享。中國透過月球樣本共享機制,正構建以自身為核心的太空合作網路。
#
“羲和二號”日地拉格朗日L5點太陽探測工程正穩步推進
計劃於2028年發射
據深空探測實驗室官微介紹,我國“羲和二號”日地拉格朗日L5點太陽探測工程正穩步推進,初步計劃於2028年發射。該專案將實現國際首次在該點部署一顆人造探測器的重要突破,標誌著我國開啟太陽立體探測時代
太陽是人類目前唯一可實現高時空解析度觀測的恆星,與人類活動和地球安全息息相關,觀測和研究太陽爆發及其影響,不僅是重大的前沿科學課題,更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10月14日,我國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並已取得首批探測成果,累計下傳原始觀測資料50Tbit,生成科學資料約300Tbit。
“羲和二號”發射後可深入探索太陽活動區磁場的起源和演化、揭示太陽爆發的三維結構和物理機制、研究太陽爆發的傳播規律和對地響應,還可為實現空間天氣及時預警及準確預報,提供關鍵資料和技術基礎。‍
#
上海浦東啟動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建設
涉及共享出行、無人裝備、汽車船舶製造、航空航天等核心產業
2025年4月26日,上海浦東新區正式啟動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建設,併發布了一系列覆蓋多領域的北斗應用場景。此次規劃涉及共享出行、無人裝備、汽車船舶製造、航空航天等核心產業,標誌著北斗技術深度融入城市數字化程序。
在共享出行領域,6萬輛搭載北斗亞米級高精定位的共享單車已投入運營,有效緩解了早晚高峰的用車潮汐現象。全球首個北斗智慧港口引入138臺高精度自動導引車,為全球港口綠色轉型提供了示範樣本。
高階裝備領域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上汽集團超5萬臺北斗車載終端實現了車道級導航與即時資料採集;“雪龍號”科考船藉助北斗增強系統,在北極無GPS區域實現了米級導航精度;國產大飛機C909完成了北斗追蹤系統改裝,C919將搭載北斗主導航系統,顯著提升了抗干擾能力。
產業基礎建設方面,芯與物公司的北斗晶片累計出貨量已突破百萬片,浦東新區正加速引入國家級北斗產業創新中心。根據規劃,浦東將依託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等產業叢集優勢,重點突破衛星網際網路系統研發、終端裝置製造等關鍵環節。
官方資料顯示,至2027年,浦東北斗產業規模預計突破百億元,將集聚50家產業鏈企業,培育多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北斗技術在全球導航領域的創新應用。
#
“海南自貿港衛星星座”建設正式啟動
專案一期由“海哨”衛星組網實現
2025年4月24日,海南首個專屬衛星星座——“海南自貿港衛星星座”建設正式啟動。該專案在航天人才與創新成果雙向驅動發展大會上宣佈,大會匯聚了政企校研四方代表百餘人,共同探討航天產業發展,併發布了海南自貿港航天專項成果與人才政策。海南省航天創新中心與相關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標誌著星座建設的正式啟動。

“海南自貿港衛星星座”專案一期由“海哨”衛星組網實現,其中“海哨”一號衛星已於2024年12月成功發射並執行,“海哨”二號計劃於2025年7月發射,“海哨”三號計劃於2026年6月發射。該星座聚焦高解析度、低傾角、全極化雷達衛星領域,計劃3年內完成建設。
此外,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加入“七星實驗室”,與首批成員高校共同打造航天核心技術攻關高地。海南省航天技術創新中心等機構釋出了“陸海空”航天領域的七大專項成果,並現場釋出人才需求清單,涵蓋技術研發、衛星製造等核心崗位,展現了海南航天產業的創新活力與開放姿態。
#
中國電信2025 Q1業績
營收1345億元,淨利潤89億元,同比增長3.1%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電信實現營業收入1345億元,服務收入1247億元,同比增長0.3%,淨利潤89億元,同比增長3.1%。公司堅定履行建設網路強國和數字中國的責任,持續實施雲改數轉戰略,推動向服務型、科技型、安全型企業轉型,經營業績保持穩健。

在個人和家庭市場,中國電信加快5G-A網路升級,5G網路使用者數達2.7億戶,滲透率提升至62.0%,手機上網總流量同比增長14.2%。固網及智慧家庭業務保持良好增長,千兆寬頻使用者滲透率約30%,智慧家庭收入同比增長11.5%。
戰略新興業務方面,中國電信發揮雲網融合優勢,推動科技創新,IDC收入達95億元,同比增長10.4%;智慧收入同比增長151.6%,視聯網收入同比增長58.4%,衛星通訊收入同比增長37.2%,量子收入同比增長81.1%。研發費用達18億元,同比增長11.5%,主要用於網路、雲及雲網融合、AI、量子/安全等技術方向的研發投入。
#
碧桂園:出售藍箭航天合共約11.063%股份
合計15,798,112股股份(相當於藍箭航天約6.527%股份),總代價為人民幣769,999,978.88元。
4月25日晚間,碧桂園在港交所公告,於2025年4月25日,賣方一及賣方二(同為公司之間接非全資有限合夥企業)(作為賣方)、買方一(作為買方)及藍箭航天(作為目標公司)訂立股份轉讓協議一。據此,賣方同意以每股股價人民幣48.74元向買方一齣售、而買方一同意向賣方購買彼等持有的藍箭航天合計15,798,112股股份(相當於藍箭航天約6.527%股份),總代價為人民幣769,999,978.88元。
此前,於2025年4月7日,賣方一(作為賣方)已分別與買方二、買方三、買方四(甲)、買方四(乙)、買方五、買方六及買方七(各自作為相關現有股份轉讓協議項下之買方)及藍箭航天(作為目標公司)訂立相關現有股份轉讓協議。據此,賣方一同意以相同的每股股價人民幣48.74元向現有買方出售、而現有買方同意向賣方一購買彼持有的藍箭航天合計10,977,780股股份(相當於藍箭航天約4.536%股份),總代價為人民幣535,056,997.20元。
藍箭航天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民營商業火箭研發、製造和發射服務企業,主要從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的研發及生產。碧桂園在公告中表示,集團自2019年開始作為投資者與藍箭航天及其他投資相關方簽訂前輪增資協議,參與藍箭航天的數輪增資。於簽訂該等股份轉讓協議前,賣方共同持有藍箭航天約11.063%股股份,為賣方根據前輪增資協議持有的藍箭航天優先股份。
碧桂園表示,公司擬將所得款項用作集團的一般營運資金,目前打算主要用於保交樓等專案建設開支。
#
波音公司報告控制Starliner成本的進展
2025年第一季度Starliner專案未報告額外虧損
2025年4月23日,波音公司總裁兼執行長凱莉·奧爾伯格(Kelly Ortberg)在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儘管在控制CST-100 Starliner商用載人飛船成本方面取得進展,但未詳細說明下一次飛行前的技術準備細節。2024年,波音因機組人員飛行測試(CFT)任務延遲及發射後技術問題,對Starliner專案計提5.23億美元費用,使該專案總費用累計超20億美元。儘管如此,2025年第一季度Starliner專案未報告額外虧損。
波音在提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10-K檔案中表示,正持續推進飛船認證並解決推進系統異常問題,但未來仍存在進一步虧損風險。奧爾伯格強調,公司透過嚴格成本風險管理與客戶積極溝通,在固定價格合同和部分軍用飛機專案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專案最終成本估算仍需大量工作。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航空航天安全諮詢小組4月17日會議披露,Starliner推進器問題與CFT任務中的氦氣洩漏修復工作預計持續至夏季。小組成員保羅·希爾指出,NASA將商業服務承包商視為“合作伙伴”而非“供應商”的定位,可能影響問題早期發現及合同執行效率。
關於Starliner後續任務,NASA尚未決定是否繼續載人試飛。此前3月,NASA官員曾表示可能在國際空間站常規輪換任務前進行額外試飛,但最終決定將取決於夏季技術問題解決進展。
#
ULA將亞馬遜Kuiper的發射時間重新安排在4月28日
美國東部時間4月28日19時

聯合發射聯盟(ULA)宣佈,亞馬遜柯伊伯衛星專案的首次全面發射任務已重新安排至美國東部時間4月28日19時。該任務原計劃於4月9日執行,後因天氣原因推遲。
此次發射將使用Atlas V運載火箭,將27顆柯伊伯衛星送入低地球軌道。亞馬遜計劃透過該星座為偏遠地區提供網際網路服務,與SpaceX星鏈及OneWeb形成直接競爭。
此前ULA已為亞馬遜成功發射兩顆原型衛星,完成了視訊通話驗證和星間光學鏈路測試。據透露,原型衛星在完成技術驗證後已主動脫離軌道。
亞馬遜表示,量產衛星在多方面進行了技術升級,涵蓋相控陣天線、星載處理器、太陽能電池系統、推進裝置以及光學鏈路系統。公司預計將於2025年內啟動初步商業服務。
根據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要求,亞馬遜需在2026年7月前完成至少1616顆衛星的部署,以滿足其3232顆星座規模的一半建設要求。
#
NASA點火混合火箭發動機備戰月球著陸
液態氧作為氧化劑,與固體燃料組合

據NASA網站訊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近日開展關鍵測試,成功點火混合火箭發動機,為未來的月球著陸任務積極做準備。
此次測試在位於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進行。測試的混合火箭發動機採用獨特設計,它將液態氧作為氧化劑,與固體燃料組合,形成創新的推進系統。在測試過程中,技術人員精心操作,成功點燃發動機。燃燒過程中,發動機產生穩定且強勁的推力,各項效能指標均在預期範圍內,充分驗證了該發動機設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NASA表示,這款混合火箭發動機在未來的月球著陸任務中意義重大。它不僅能為載人著陸器提供關鍵的推進動力,幫助著陸器在月球表面精準著陸和順利起飛,還具有安全性高、成本效益好等優勢。相較於傳統發動機,其使用的混合推進劑降低了燃料洩漏和爆炸風險,同時固體燃料的儲存和運輸更為便捷,可有效降低任務成本。此次成功點火測試,是NASA朝著實現月球探索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為後續“阿爾忒彌斯”等一系列月球任務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有望助力人類在月球探索領域取得新的突破。
#
L3Harris在“金穹頂”導彈感測器競爭中佔優
L3Harris的HBTSS衛星原型達到效能指標

據spacenews訊息,L3Harris技術公司在“金穹頂”計劃的導彈感測器研發競爭中取得優勢。
“金穹頂”計劃由特朗普政府發起,旨在強化美國對先進空中威脅的防禦能力,而高超音速和彈道跟蹤空間感測器(HBTSS)是該計劃的關鍵技術。2021年1月,導彈防禦局(MDA)分別與L3Harris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簽訂合同,金額分別為1.21億美元和1.55億美元,用於開發HBTSS衛星原型進行演示驗證。2024年2月,這兩家公司研發的演示衛星同時發射。
經過測試,MDA於4月25日證實,L3Harris的HBTSS衛星原型達到效能指標,成功展示了從太空跟蹤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能提供“火控級”跟蹤資料,從低地球軌道持續監視並向地面防禦系統傳遞關鍵目標資料;而諾斯羅普・格魯曼的衛星未達到既定要求。
目前,MDA雖未宣佈後續合同授予計劃,但L3Harris已做好量產準備。其執行長克里斯托弗・庫巴西克表示,公司的衛星是目前在軌驗證有效的唯一產品,若能快速獲得訂單,有望在總統任期內為美國提供防護。為此,L3Harris近期還擴大了衛星製造產能,據估算,建立全球覆蓋大約需要40顆HBTSS衛星。截至目前,該公司已製造5個HBTSS感測器,其中1個交付給MDA,4個交付給太空發展局(SDA),SDA正構建“擴散作戰人員太空架構”(PWSA)。HBTSS衛星配備中視場感測器,可在其他寬視場PWSA衛星或地面感測器的引導下,聚焦特定威脅,為地面攔截器提供高精度、武器級的跟蹤資料。此次L3Harris在競爭中的優勢,將推動“金穹頂”計劃的進一步發展,提升美國的導彈防禦實力。
#
Katalyst Space收購Atomos以加速太空服務
兩家專注於軌道服務技術的初創公司正式整合
Katalyst Space Technologies近日宣佈完成對Atomos Space的收購,標誌著兩家專注於軌道服務技術的初創公司正式整合。此次交易於今年3月達成,具體金額未公開,總部位於亞利桑那州的Katalyst將藉此強化其在地球靜止軌道(GEO)服務市場的佈局。
Atomos Space的核心產品為可重複使用的軌道轉移飛行器Quark,該裝置被稱為“太空拖船”,能夠將衛星等載荷運送至目標軌道。Katalyst執行長Ghonhee Lee在4月24日表示,合併後的團隊將專注於開發具備交會對接能力的航天器,以支援衛星壽命延長、升級改造及太空態勢感知等任務。
2024年3月,Atomos成功完成首次軌道演示任務,測試了Quark LITE飛行器與目標航天器Gluon的對接、太空加油等關鍵技術。儘管任務中遭遇通訊故障和航天器翻滾等挑戰,獲得的資料已用於新一代平臺的研發。Lee透露,下一代系統將專門針對地球靜止軌道設計,該軌道是通訊和觀測衛星的主要部署區域。
根據收購協議,Atomos位於丹佛郊區的2萬平方英尺製造測試設施將繼續運營,其聯合創始人Vanessa Clark將加入Katalyst管理層。Clark強調,整合後的公司將提供涵蓋航天器平臺、對接技術和升級服務的“全棧解決方案”。
隨著商業和軍事運營商對衛星延壽及太空碎片管理的需求增長,在軌服務市場正快速擴張。Katalyst近期推出新型對接架構,該技術無需目標衛星配備專用硬體,即可實現服務操作。公司計劃於2026年底開展地球靜止軌道演示任務,Lee指出:“無論是商業客戶還是國防部任務,我們都將採用統一技術平臺提供服務。”
行業分析顯示,美國太空部隊等機構已表達明確需求,但強調任務經濟性和執行時效性需符合作戰要求。Katalyst表示,其解決方案可服務於未預先設計升級介面的衛星,這或將顯著擴大潛在市場範圍。
#
Okapi籌集1300萬歐元用於擴充套件太空交通管理套件
已為全球超過7000顆衛星提供支援
近日,德國太空交通管理公司Okapi:Orbits宣佈成功籌集1300萬歐元(約合1475萬美元)種子輪資金。本輪融資由歐洲早期風險投資機構VenTech領投,Matterwave Ventures及Amadeus Apex Technology Fund跟投,後者曾參與該公司2022年的種子輪融資。新資金將用於擴充套件公司產品組合、建設國際化團隊,並強化專有資料集開發。
自2020年推出首款太空交通管理產品以來,Okapi的技術已為全球超過7000顆衛星提供支援。目前該公司為歐洲、美洲及亞洲客戶提供防碰撞預警和空間態勢感知解決方案,其特色服務涵蓋衛星發射支援與在軌操作管理。
今年3月,Okapi釋出全新任務最佳化工具,可在發射前驗證任務合規性並最佳化操作流程。匈牙利首個商業近地軌道星座專案Okapi:Soteria成為該工具的首批使用者之一。公司基於人工智慧的平臺能預測和應對空間物體移動、頻率干擾及環境風險等多重挑戰。
>End
>>>                      
太空與網路綜合轉載。來源:參考訊息、光明網、國際火箭發射、國際航天愛好者、微視航天
支援保護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
部分圖片難以找到原始出處,故文中未加以標註,如若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 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編輯:豔玲、哈玫,周泳、邱莉、黃榕、娜娜
主筆記者:李剛、魏興、張雪松、霍劍、樂瑜稻子、趙棟
策劃部:楊豔、若㼆、李真子
視覺總監:董濘
專業攝影:馮小京、宋偉
設計部:顧錳、潘希峎、楊小明
行政部:姜河、林紫
業務部:王錦熙、瑾怡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等事宜,請加微信:15910858067
商務合作;展覽展廳設計、企業VI/CI及室內設計、企業文化建設及品牌推廣;企業口碑傳播及整體營銷傳播等,請加微信:13811260603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wangxiaoyu9960
· 衛星與網路各分部:
成都分部負責人:沈淮
長沙分部負責人:賓鴻浦
西安分部負責人:郭朝暉
青島分部負責人:江偉
· 衛星與網路總部負責人:農燕
· 會議活動部負責人喬顥益、許克新、董今福
· 投融資及戰略層面合作:劉雨菲
· 本平臺簽約設計公司:一畫開天(北京)文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負責人:楊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