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後來的我們》不好,恐怕會被罵…

第69道送命題 | 請回答
這幾天,被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刷屏了。
電影上映了2天,已經破了5億,很多人說被這部電影戳中了淚點,甚至在電影上映前,就有人評論說,“光看預告就看哭了。”
其實光從電影的配置上來說,確實挺令人期待的。
選角上,金馬影后周冬雨,搭配小生演技擔當井柏然,沒毛病。攝影上,李屏東是臺灣著名的電影攝影大師,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就出自他的手。劉若英演而優則導,還請來了陳奕迅助陣。
這麼看來,陣仗確實挺猛的,但恕我直言,看完真覺得挺尷尬的。
整部電影下來,除了被田壯壯飾演的父親一角寫的那封信觸動以外,電影並沒有太大的驚喜。
情懷是整部電影的賣點,但不知道是不是用力過猛,電影裡總是帶有很強烈的「塑膠感」——刻意。
那種刻意感,讓電影脫離了生活,即使畫面再美,演技再好,也無法真正觸動觀眾。
01
首先是劇情上的刻意感。
電影裡,主要分為兩條線,一是主角年輕時的愛情,二是主角現實裡的重逢。
井柏然飾演的林見清是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打拼的小鎮青年。在電影中呈現出的他,高學歷,有夢想,有顏值,有能力,還很努力。
但這樣一個人設,居然住在擁擠的廉租房,擺地攤賣黃片,賣電腦配件做客服,這種設定原本就不合理,更像是為了賣慘而賣慘。
另外一點,林見清在女方走後就設計出了一款成功的遊戲,說明他是有這個能力。
但他之前偏不幹,光打遊戲抽菸買醉去了,非要等分手了才知道發奮圖強。這樣的劇情,未免太過刻意。
而周冬雨飾演的方小曉,是一個父母離異,早早就出社會,來到北京打工的女孩。
或許是跟她破裂的原生家庭有關,她物質又缺愛,一心想嫁給北京人。
但她的人設同樣是不太討喜的,作,犯二,且自私,從來沒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包括林見清。
她的所有愛情好像都是為了“紮根在北京”,把男人當成了跳板。
而且她在和林見清上床第二天後,莫名其妙地消失,又突然出現,選擇和林見清在一起。
關於為什麼方小曉要消失,為什麼改變心意,又是什麼時候愛上一無所有的林見清的,電影中都沒有給出合理化的解釋。
同樣在後來的分手上,原本獨立又拎得清的方小曉突然開始矯情。那個時候,林見清有錢有房還愛她。
但為了創造一個所謂的悲劇,導演硬生生地拆開了兩個人,理由是方小曉的一句:“你從來沒懂過我,你不知道我要的是什麼”。
對不起,看完電影的我,也依然搞不清楚她到底想要什麼。
好在這條回憶的愛情線上,靠著周冬雨井柏然的演技和顏值,兩人戀愛初期的甜蜜看著還是挺美好的。
反觀“主角現實裡重逢”這條線,可以說慘不忍睹。臺詞糟糕,劇情尷尬,就連人設也崩塌了。
十年後,早已分手的方小曉和林見清在飛機上重逢。結果航班被取消,倆人住進了賓館同一間房,開始飲酒憶舊。
為什麼說人設崩塌,因為林見清這個時候已經有了老婆孩子,還和前任糾纏不清住同一間房,淚流滿面回憶往事,甚至差點啪啪啪。
到了這裡,井柏然演技再好,長相再清爽,也無法挽回渣男的形象。
方小曉在這裡還有一段臺詞,大概意思是說,自己當初堅持留在北京,是因為如果留在老家,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未來。
並且嘲笑林見清變得三觀不正,因為他現在有錢有房有老婆孩子,人生很無聊,一眼就見到未來。
看著方小曉,我彷彿看到一個因為前任過得好而酸他,還強行為自己洗白的渣女。
所以儘管兩人演技再好,再怎麼煽情回憶殺,都更像是一場自嗨,觀眾很難有共鳴,甚至可能早已在內心翻白眼。
02
很多人拿《後來的我們》和陳可辛的《甜蜜蜜》對比。
為什麼張曼玉的哭戲可以百看不厭又戳中人心,為什麼李翹和黎小軍的愛情讓人動容,因為剋制且真實。
《甜蜜蜜》沒有重磅催淚彈,甚至只是不動聲色地講述了李翹和黎小軍兩個人的故事,就足以讓人落淚。
而《後來的我們》構建的愛情太刻意,不足以打動人心。
最讓我出戲的,還是電影的臺詞。
大量的金句堆砌在電影裡,這些原本放在書裡、海報上都很扎心的話,硬生生搬進了電影對白裡,就變得文縐縐又拗口。
“悲哀的是,我沒有權力悲哀,我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權力為你做任何事情。”
“如果當時你沒走,後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你能想象,你的前任站在你面前,跟你說這些話嗎?
當這些臺詞從演員嘴裡說出來,彷彿兩個人不是在對話,是在背臺詞,尷尬又生硬。原本應該催淚的劇情,就變的很跳戲。
因為這是生活,是面對面的說話,不是旁白,不是微信打字,也不是寫信。現實生活裡,沒有人會這麼講話。
這樣的臺詞“太浮誇”,並不能引起觀者的共鳴。所以即使電影裡,周冬雨和井柏然哭得淚流滿面,我的內心依然毫無波瀾。
而《甜蜜蜜》裡,豹哥對李翹的愛,不是難分難捨,不是天崩地裂。在他去往美國前,勸李翹留下,他是這麼說的:
“你什麼時候變得這麼羅嗦,以前都不是這樣,傻女,聽我說,現在立刻回家,洗個熱水澡,明早起來,滿街都有男人,個個都比豹哥好。”
能打動人心的,從來都是質樸和真實,是生活化的臺詞,是剋制的情感流露,而不是爆發式的催淚和華麗的對白。
03
本來不想寫這文章,因為不知道會有多少人來罵我。
但想想,觀影這種私人化的體驗,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看法,你可以不同意,你可以有別的觀點,我也能誠實說出我的想法,僅此而已。
在看電影之前,網路輿論都在追捧和抬高《後來的我們》,不知道是粉絲行為,還是製片方的營銷。
宣傳手段和力度固然重要,但當宣傳大於內容時,就稍顯喧賓奪主了。
看看豆瓣評分,現在已經跌到了5.9分,製片方還陷入了疑似“票房造假”的醜聞。
一部好電影不該只有大咖的噱頭,堆砌的金句,精美的畫面和自嗨式的劇情,這是很多中國電影的通病。
在這個時代,創造噱頭很容易,資料造假很容易,賺錢很容易,但沉澱出一部好電影太難。
中國不是沒有好電影,劉若英的師父張艾嘉,在去年就拍了一部豆瓣評分8.5分的《相愛相親》,有人是這麼評價的:
“極喜歡這部電影,情緒飽滿而不尷尬,音樂溫柔且沒有目的性。淚點是合理的、有情緒的積累的、層層遞進的,到最後的時候我幾乎無法自抑的捂住臉哭出聲來。”
但這部口碑很好的電影,票房卻不到2000萬,相比起《後來的我們》的5億,可以說非常慘淡了。
我不是說《後來的我們》有多差,我只是覺得它還可以更好。同樣是李屏東,同樣有田壯壯和劉若英,兩部電影的效果卻大不同。
當然,有的人就是喜歡這部電影,也無可厚非。每個人的經歷和偏好都不同,或許它就剛好戳中了你的心。
只是之於我,《後來的我們》實在有些可惜。
-END-
這裡是送命題。
也許你還想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