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少林寺》跟《哪吒2》比票房,誰更高?

現在每天的例行公事,就是刷一刷票房排行榜,看看《哪吒2》又把榜單上的哪部大片給“滅了”。
畢竟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殺進全球票房榜的前列,拔劍四顧全是好萊塢電影。
作為中國觀眾,我對《哪吒2》期望不高,超越迪士尼動畫片《頭腦特工隊2》就行。
順便說一句,《頭腦特工隊2》是去年全球票房冠軍,動畫片影史票房冠軍,全球影史票房第八名。
超越它,就意味著《哪吒2》將成為全球最賣座動畫片,並且能夠殺進全球影史票房前八名。
看《哪吒2》在榜單上攀爬的過程,其實也是回顧電影史的過程。那些榜單上熠熠生輝的電影身上,都深深刻著時代的烙印。

世界之王
YIQIYINGCHUANG

談到電影票房排行榜,自然要從坐世界電影票房頭把交椅的那一部說起。
我至今不會忘記與《阿凡達》邂逅的那個冬天,一切都歷歷在目。
 2010年,觀眾排隊等待觀看電影《阿凡達》
2009年,3DIMAX這個概念第一次進入我們的認知。當時整個東北只有一塊IMAX大銀幕,全東北渴望新鮮感的年輕人齊聚長春歐亞賣場。
我無法形容我當時的觀影感受,我以為我看到了天堂,而3D的效果又讓我身臨其境,讓我不再是一個旁觀者。
這就是詹姆斯·卡梅隆醞釀13年,花費4.5億美元為我們打造的童話。困難的部分並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講故事的方式。
 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達》拍攝現場
我意識到我們正在經歷電影從2D到3D的技術革命,那種興奮難以言表。就像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所言: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亞當斯的這段名言還有兩句: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是的,如今的我們已無法從《爵士歌王》裡領略無聲到有聲的震撼,無法從《浮華世界》裡感受黑白到彩色的驚豔。
 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
自然,也有人對3D技術嗤之以鼻,甚至固執地認為只有膠片拍出來的才叫電影,比如昆汀·塔倫蒂諾,比如克里斯托弗·諾蘭。
但對於整個好萊塢,包括一度超越《阿凡達》票房記錄的漫威來說,是詹姆斯·卡梅隆開拓了之後十餘年的好萊塢3D電影時代。

電影小子
YIQIYINGCHUANG

諾蘭和昆汀自然也有他們認為“改變世界”的革命性電影,這些電影自然也誕生在他們的15~35歲之間。
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一批不到40歲的電影人在好萊塢橫空出世,他們的作品深刻影響了整個電影世界。影評人寶琳·凱爾給他們起了個外號,叫做“電影小子”。
其中最著名的四位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這群人出生於二戰前後,在越戰的陰影和嬉皮士的狂歡中度過青年時光,同時還見證了美蘇爭霸所引發的技術狂飆,而這一切都融入了他們的作品。
當然,他們並沒有走上同一條路,斯科塞斯和科波拉用電影去思考這個時代。而盧卡斯和斯皮爾伯格則想用科技去實現兒時夢想,順道打破票房記錄。
1975年,電影《大白鯊》上映,這部電影不僅以4.71億美元的票房成為史上最賣座影片,同時還開創了一個電影檔期——暑期檔。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這之後,斯皮爾伯格憑藉《E.T》和《侏羅紀公園》兩次重新整理影史票房記錄。當我們以為他只是個商業片導演時,他又憑藉《辛德勒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
至於喬治·盧卡斯,他可能是“電影宇宙”這個概念字面意義上的鼻祖。1977年,電影《星球大戰》上映,票房7.75億美元,大幅度提升了《大白鯊》所保持的影史票房記錄。
導演喬治·盧卡斯
當年觀看《星球大戰》的觀眾裡有一位卡車司機,他完全被這部電影所征服,萌生了成為一名電影導演的念頭,他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正是在“電影小子”的引領下,好萊塢電影進入新好萊塢時期。而這股浪潮也通過錄像帶傳遞到大洋彼岸。
他們的電影不僅讓中國觀眾重新認識了好萊塢電影,還為之後到來的分賬大片時代培養了為數眾多的影迷。

少林寺
YIQIYINGCHUANG

當我們談到“影史票房冠軍”這個話題時,總會有人提醒我們別忘了40年前的那部神作——《少林寺》。
人們會說,如果把少林寺當年的票房按照購買力換算成今天的票房,可能這個數字將會突破100億。所以《少林寺》才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如果說過去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如今《少林寺》遭遇了《哪吒2》的挑戰。顯然100億已經擋不住《哪吒2》了。
而且實事求是地講,‌《少林寺》票房資料存在一定爭議‌。因為中國電影票房一直到1994年引進好萊塢分賬大片之後才算有比較權威的資料。
但在那個娛樂方式匱乏的年代,《少林寺》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的電影有很多競爭對手,而那個時候的電影幾乎沒有對手。
所以不僅僅是《少林寺》,包括《廬山戀》《神秘的大佛》《405謀殺案》等很多影片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然而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國營製片廠僵化的製片體制,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寒冬。
第五代導演黃建新回憶說:“電視等娛樂媒介的快速發展,讓電影院活不下去了,改茶樓,改錄影廳,放著香港的打鬥片,就不看自己拍的故事片。”
將觀眾再次拉回電影院的,是好萊塢大片。被錄影帶、影碟滋養的中國影迷,開始為好萊塢電影貢獻票房。
1994年,廣電部批准中影公司透過“票房分賬”的形式每年進口10部電影。同年,電影《亡命天涯》在中國6個試點城市上映。
相信每一位在那一年去電影院看到《亡命天涯》的觀眾都會發出感嘆,電影竟然可以拍成這個樣子。
接下來,是《真實的謊言》《侏羅紀公園2》《泰坦尼克號》……在好萊塢大片的持續衝擊下,中國電影開始思考商業化之路。

第五代
YIQIYINGCHUANG

如果說好萊塢有“電影小子”,那麼中國就有“第五代”。
和“電影小子”藝術的歸藝術,商業的歸商業不同,“第五代”走的是先藝術後商業的道路。
當年“第五代”橫空出世,直奔歐洲三大電影節而去。賺不賺錢無所謂,但片子國內外得獎是有臉的(導演吳天明語)
然而這種只要電影節不要電影院的創作方向,直接的後果就是讓中國電影失去了“自己的”觀眾。
1995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真實的謊言》上映,電影院門口排起了久違的長隊。
1997年,又是詹姆斯·卡梅隆,帶著碾壓全世界的票房巨輪《泰坦尼克號》登陸中國,舉國上下皆被震撼。
“中國電影那時候連這個該怎麼拍都不知道。”黃建新說,“那時候我就知道,我們的電影快活不下去了。”
在2000年拍完《求求你,表揚我》後,黃建新暫時放下了導演工作,轉型成為電影監製,因為“中國電影要走工業化的路,不走就沒了”。
黃建新逐漸成為電影圈內的金牌監製,他參與的作品包括《投名狀》《十月圍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等等。
 黃建新在《長津湖》片場
很難想象拍出過《黑炮事件》的藝術青年竟然在商業片的道路上走得這麼堅決,這麼遠。
與黃建新英雄所見略同的是張藝謀。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上映。這部電影內地票房2.5億,是當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導演張藝謀
《英雄》被稱作中國內地第一部商業大片,開啟了內地電影真正的商業片時代。
此後,陳凱歌、馮小剛等第五代導演紛紛下海擁抱商業電影。湧入市場的還有陳可辛、徐克、邱禮濤等一批北上淘金的香港電影人。中國商業電影開始狂飆突進。

“門外漢”
YIQIYINGCHUANG

隨著中國電影商業市場的不斷發展,引領票房排行榜的電影人也在不斷變換身份。
如果說第五代導演拍商業片屬於“半路出家”,那麼甯浩、徐崢、陳思誠們則完全是從市場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導演。他們以更為工業化和市場化的思維不斷重新整理票房記錄。
 導演徐崢與甯浩
而這之後,由網際網路所帶來的知識普及和資源整合,讓更多非科班出身的電影人得以逐夢演藝圈:作家韓寒,法學院畢業生郭帆,醫生出身的餃子,還有馮鞏的徒弟賈玲……
沒有既往框架束縛的“門外漢”們,帶來了自己關於電影藝術和電影工業的思考和實踐。
而中國電影票房榜單也被他們的實踐不斷重新整理。尤其在電影市場低迷的當下,這些“門外漢”成了攪動中國電影市場的鯰魚。
同樣被攪動的還有好萊塢。30年前被好萊塢大片深深刺激的中國電影,終於誕生了屬於自己的票房奇蹟。然後哪吒一轉身,又把好萊塢把持的票房排行榜攪了個天翻地覆。
 導演郭帆與餃子
以票房排座次,難免突出電影商業化的一面,遮蔽其藝術化的一面。票房榜單上,充斥著盧卡斯和斯皮爾伯格的作品,卻看不見科波拉和斯科塞斯的名字。
很多鍾愛電影藝術的影迷們順著榜單往上看,越看越心寒。感慨商業和藝術不可兼得。
就像一位豆瓣網友所言:“拜哪吒所賜,全球影史票房前50的大榜擺到我眼前。從尾到頭捋了一遍,內心不住感慨:這人類文明咋搞成了這麼一副鬼樣子?”
然而中國電影最近30年的歷程告訴我們,沒有市場化和工業化,電影藝術便也成了無源之水,無法孤芳自賞。
已故西影廠廠長吳天明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每年有三四部片子我要掙錢,比如讓李雲東導演拍《東陵大盜》,拍了四五部賺了錢,用賺錢的電影來養活這個廠。所以每年能夠提供一兩部像田壯壯、陳凱歌這樣的賠錢貨。”
商業供養藝術,製片廠如此,市場同樣如此。《哪吒》和《流浪地球》也許不夠藝術,但對中國電影意義重大。

作者 | 牛角
永遠的新文化報評論員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 起 推 薦

更 多 課 程 介 紹   |   專 業 幹 貨 分 享
關 注【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