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的電影》
戴錦華 編著
給孩子 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出版
南周文娛:《給孩子的電影》選片標準是什麼?
戴錦華:我的一個基本思路就是,沒有孩子只有小個兒。低齡不等於低幼,這是我選片的第一原則。但是因為是給孩子的電影,那些太繁複、太特異的故事肯定不在考量範圍內。還有被規定為孩子不可碰觸的,當然也必須被規避。
除此之外,我們想做的是給孩子或關心孩子的家長們提供一個可實踐的參考,以及同時跟大小孩子們分享一個最簡單的事實——電影是複數的。這個複數既包含了商業電影、藝術電影,形形色色的電影,也希望孩子們知道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別電影。美國有好萊塢,印度有寶萊塢,中國也有自己的電影,曾經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電影工業體系,形成過自己的電影文化。
大概就這麼幾個考量之下,來編這本書。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4)

這兩部電影對我來說沒有特別的高下之分,但當時觀眾的接受度相差很多。(注:《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上映,票房5000萬;《太陽照常升起》2007年上映,票房僅1600萬。)如果說這中間有什麼變化,一是《太陽照常升起》故事當中的歷史時代,變得更加遙遠,記憶的政治學從來都是遺忘的政治學,所以那種遺忘就變得更為深刻和更為內在。那能夠抵達姜文電影故事所坐落的年代的觀眾人數,當然就被極大地削弱了。
另一個原因是《太陽照常升起》裡,姜文在美學上走得更遠,對於線性敘事邏輯自身的細密自洽,他似乎更不在意,恐怕這也是使他沒有能夠直接抵達觀眾的原因之一。
此外,當時中國電影剛剛開始學習市場運作和炒作,而這部電影是把所有的成本都投在了製作上,沒有投在宣發營銷上,這也是這部電影票房不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元素。
南周文娛:你欣賞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但並不熱愛它。
戴錦華:我會熱愛的電影得先把我還原成普通電影觀眾,它對我構成了感情甚至是身體的衝擊,但同時也吻合我的基本美學趣味,這類電影我會說我非常喜愛。
《花樣年華》完全吻合我的美學趣味,給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電影教學的“課本”,我可以透過它跟大家分析鏡頭、分析語義,分析電影的情感表達如何經由視聽語言來呈現,這樣的電影我就不能說熱愛。


而對我來說《一代宗師》這部電影感動了我,讓我真正進入正常的觀影體驗,沉浸其中,而不是保持著隨時在判斷的狀態。
南周文娛:您的課程裡有《刺客聶隱娘》,讓我想到了王小波第一本小說集《唐人故事》,都是從唐傳奇改寫的,唐傳奇被電影化在這個時代好像是順理成章的事。王小波好像很多小說是適合被改編成電影的,為什麼又沒有被電影化?
戴錦華:唐傳奇被視覺化也許是順理成章的。因為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所以我說也許是,但它一定不是經由王小波改寫的唐傳奇。
王小波所改寫的唐傳奇,是被賦予了王小波式的性政治的主題,被賦予了王小波式的把慾望和暴力狂歡化、審美化。這絕不是大眾文化工業所能輕鬆地接受,並且消化的。

此外,一個簡單的基本事實是——越優秀的文學作品越難改成優秀的電影作品。優秀的文學作品語言所達成的文學的美學高度,要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系統來翻譯它的時候,很難抵達。就像絕大多數張愛玲小說的改編,基本上都是敗筆,《色,戒》算是成功,但是《色,戒》小說是張愛玲江郎才盡時期的作品。所以王小波的那種非常奇特的語言魅力,其實很難用電影來傳達。
南周文娛:你的《性別與凝視》的課程裡,放棄《英雄》而選擇了《臥虎藏龍》,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戴錦華:老實說這兩部電影都不是我的菜。
武俠片作為中國電影獨有的型別,也是中國電影當中獨有的B級片,它怎麼被A級化,被大製作、被名導演,被豪華演員陣容和國際一流的製作團隊所改寫,在這個意義上說,它在電影史、電影藝術史或者說文化史的意義上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必須做選擇。

第三,《臥虎藏龍》中李安非常自覺地接續了香港武俠片的傳統,不期然地復活了中國武俠片獨有的女俠形象。
電影故事中當然是玉嬌龍更出彩,但是楊紫瓊所扮演的角色,同樣非常有魅力。這裡面有極端豐富的性別表述,而這個性別表述又和李安作為成功地立身於好萊塢的亞裔導演的種族身份有著多重的對話和交錯。此外,所謂的師生,所謂的征服、馴服和規訓背後的情慾流動,那些微妙之處的表達也是非常到位。
武俠這個文類,原本是作為一種潛意識流動的,包含了潛在的張力,而李安把它外在文字化了,變成飽滿的張力,這是好萊塢電影觀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而中國式的那種暗流湧動,大概好萊塢的觀眾很難把握到和體會到。
編輯 | 樓主 校對 | 胡曉
相關推薦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中國電影50部
2022年是戴錦華老師於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大學執教的第40個年頭,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她攜《中國電影50部》再度聚焦中國電影,分享她對於電影的無比熱愛。
活字文化出品的《戴錦華大師電影課:中國電影50部》,與戴錦華教授四十年的學術成就息息相關。經由對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重新梳理,課程的結構最終達成了“從電影研究到文化研究這樣一個層次的分享”,戴老師說:“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仍然是電影藝術自身,是電影語言革命,是電影新浪潮,是電影藝術家對於自身的一個無窮的開拓和探討。但是進而我想經由電影,和大家分享我嘗試去思考的,困擾著我的,同時我以為也許困擾著社會的一些共同的問題。”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性別與凝視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三聯中讀


![]() 戴錦華 編著
2020年8月
|
《給孩子的電影》由當代著名人文學者戴錦華編選,在世界範圍內,遴選出50部經典電影,幾乎囊括了世界電影版圖的各個角落。在編選過程中,戴錦華跳脫出“橫”的地理空間,以“縱”的時間的概念串聯百年電影時光,除大陸以外,還囊括港臺及海外的各語種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編選這50部電影,戴錦華和她的編選團隊,注重第三世界電影的發展,關注除好萊塢外的國家,比如收錄了伊朗的《小鞋子》以及東歐的電影。力求讓電影在孩子心中不僅是“眼睛的冰淇淋”,還是心靈和視野的啟蒙者與拓荒人。除選出的這50部外,還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來求其全面,有些同樣精彩的電影,遺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讓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延伸閱讀與觀摩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