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我是誤入電影

“我是誤入電影。”戴錦華接受南周文娛專訪時說,“如果我當時不是別無選擇地去了電影學院,就不會有和電影的這份緣分。”因為幸運地看了幾十部歐洲藝術電影,“從此與電影共墜愛河”。
1982年,戴錦華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1993年,調入北京大學任教至今。她樂於就電影、文學等議題發表言論,見解獨到,言語犀利且不留情面,廣受影迷的喜愛。她對好萊塢商業片向來不以為意,拿配樂來說,“我曾認真地找了一個能夠分軌的好萊塢影片,把音樂的軌關掉後,第一次清晰地看到這畫面是多麼空洞,如果沒有特技奇觀來支撐,它實在是太蒼白了。大多數好萊塢電影裡的那種飽滿的衝擊力與視聽震撼,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它大量地使用了音樂”。
她形容電影是“風險性最高的一種投資,而十有八九它是泥牛入海,血本無歸”。只是過去本土市場的不少投資者,把投資電影當興趣,並不寄希望於產生利潤。而未來這些愛好者離場,電影投資會變成一門地地道道的生意。
除了關注正在發生的,戴錦華受活字文化邀請,在網際網路開設了《中國電影50部》《性別與凝視》《52倍人生》等電影課,主編《給孩子的電影》,希望跟更多人分享電影的美和魅力。但說到助推電影進入中小學教育,她卻是猶豫的,“我不希望電影成為知識性的存在,我希望電影的視聽語言直接地抵達我們的感官,和我們的身體互動,成為一種生命經驗,而不是知識”,“我不想先上一堂電影入門課再看電影,學電影最好方式就是看電影。”

戴錦華:我是誤入電影
作者 | 子敏
本文原刊“24樓影院”
《給孩子的電影》
戴錦華 編著
給孩子 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20年8月
南周文娛:《給孩子的電影》選片標準是什麼?
戴錦華:我的一個基本思路就是,沒有孩子只有小個兒。低齡不等於低幼,這是我選片的第一原則。但是因為是給孩子的電影,那些太繁複、太特異的故事肯定不在考量範圍內。還有被規定為孩子不可碰觸的,當然也必須被規避。
除此之外,我們想做的是給孩子或關心孩子的家長們提供一個可實踐的參考,以及同時跟大小孩子們分享一個最簡單的事實——電影是複數的。這個複數既包含了商業電影、藝術電影,形形色色的電影,也希望孩子們知道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別電影。美國有好萊塢,印度有寶萊塢,中國也有自己的電影,曾經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電影工業體系,形成過自己的電影文化。
大概就這麼幾個考量之下,來編這本書。
南周文娛:你在網際網路上開設的《52倍人生》電影課裡,有幾部華語電影,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等。我們也特別推崇姜文的電影,當年南方週末專門還把《太陽照常升起》評為南周的年度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 (1994)
戴錦華:我覺得《太陽照常升起》和《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姜文的佳作、傑作,而且它們都很“姜文”,高度的個人風格化。姜文電影最重的主題始終是(性)慾望,這種沸騰的身體。這是姜文最直觀的、最獨特的和最飽滿的議題,影評人會用“銀幕上爆炸的荷爾蒙”之類詞來描述。
太陽照常升起 (2007)
這兩部電影對我來說沒有特別的高下之分,但當時觀眾的接受度相差很多。(注:《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上映,票房5000萬;《太陽照常升起》2007年上映,票房僅1600萬。)如果說這中間有什麼變化,一是《太陽照常升起》故事當中的歷史時代,變得更加遙遠,記憶的政治學從來都是遺忘的政治學,所以那種遺忘就變得更為深刻和更為內在。那能夠抵達姜文電影故事所坐落的年代的觀眾人數,當然就被極大地削弱了。
另一個原因是《太陽照常升起》裡,姜文在美學上走得更遠,對於線性敘事邏輯自身的細密自洽,他似乎更不在意,恐怕這也是使他沒有能夠直接抵達觀眾的原因之一。
此外,當時中國電影剛剛開始學習市場運作和炒作,而這部電影是把所有的成本都投在了製作上,沒有投在宣發營銷上,這也是這部電影票房不成功的一個重要的元素。
南周文娛:你欣賞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但並不熱愛它。
戴錦華:我會熱愛的電影得先把我還原成普通電影觀眾,它對我構成了感情甚至是身體的衝擊,但同時也吻合我的基本美學趣味,這類電影我會說我非常喜愛。
《花樣年華》完全吻合我的美學趣味,給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電影教學的“課本”,我可以透過它跟大家分析鏡頭、分析語義,分析電影的情感表達如何經由視聽語言來呈現,這樣的電影我就不能說熱愛。
花樣年華(2000)
王家衛有一部我很熱愛的電影,是《一代宗師》。《一代宗師》的方方面面可以拿來做電影專業教學。我記得當時在電影院和一位著名的電影剪輯師一起看,他特別激動地說,一旦《一代宗師》影片有了電子版,就要立刻合法擁有它,把它所有的剪輯點拆開,做成剪輯教材。
一代宗師 (2013)
而對我來說《一代宗師》這部電影感動了我,讓我真正進入正常的觀影體驗,沉浸其中,而不是保持著隨時在判斷的狀態。
南周文娛:您的課程裡有《刺客聶隱娘》,讓我想到了王小波第一本小說集《唐人故事》,都是從唐傳奇改寫的,唐傳奇被電影化在這個時代好像是順理成章的事。王小波好像很多小說是適合被改編成電影的,為什麼又沒有被電影化?
戴錦華:唐傳奇被視覺化也許是順理成章的。因為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所以我說也許是,但它一定不是經由王小波改寫的唐傳奇。
王小波所改寫的唐傳奇,是被賦予了王小波式的性政治的主題,被賦予了王小波式的把慾望和暴力狂歡化、審美化。這絕不是大眾文化工業所能輕鬆地接受,並且消化的。
所以,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採取了不同的改寫策略,儘管侯孝賢是我最熱愛的導演和我最好的朋友,但是我還是得說我不覺得《刺客聶隱娘》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電影改編,或者說是唐傳奇改編。
刺客聶隱娘 (2015)
此外,一個簡單的基本事實是——越優秀的文學作品越難改成優秀的電影作品。優秀的文學作品語言所達成的文學的美學高度,要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系統來翻譯它的時候,很難抵達。就像絕大多數張愛玲小說的改編,基本上都是敗筆,《色,戒》算是成功,但是《色,戒》小說是張愛玲江郎才盡時期的作品。所以王小波的那種非常奇特的語言魅力,其實很難用電影來傳達。
南周文娛:你的《性別與凝視》的課程裡,放棄《英雄》而選擇了《臥虎藏龍》,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戴錦華:老實說這兩部電影都不是我的菜。
武俠片作為中國電影獨有的型別,也是中國電影當中獨有的B級片,它怎麼被A級化,被大製作、被名導演,被豪華演員陣容和國際一流的製作團隊所改寫,在這個意義上說,它在電影史、電影藝術史或者說文化史的意義上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必須做選擇。
第二,《臥虎藏龍》其實是中國介入全球化程序,中國文化自覺的全球化的更清晰的例證。因為我一直說,某種意義上,李安我覺得不可以把他作為華語電影導演來考量,我覺得他是個好萊塢導演,他是在好萊塢接受電影教育,然後在好萊塢的製片體系當中取得成就的一位導演。
臥虎藏龍(2000)
第三,《臥虎藏龍》中李安非常自覺地接續了香港武俠片的傳統,不期然地復活了中國武俠片獨有的女俠形象。
電影故事中當然是玉嬌龍更出彩,但是楊紫瓊所扮演的角色,同樣非常有魅力。這裡面有極端豐富的性別表述,而這個性別表述又和李安作為成功地立身於好萊塢的亞裔導演的種族身份有著多重的對話和交錯。此外,所謂的師生,所謂的征服、馴服和規訓背後的情慾流動,那些微妙之處的表達也是非常到位。
武俠這個文類,原本是作為一種潛意識流動的,包含了潛在的張力,而李安把它外在文字化了,變成飽滿的張力,這是好萊塢電影觀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而中國式的那種暗流湧動,大概好萊塢的觀眾很難把握到和體會到。
編輯 | 樓主  校對 | 胡曉
相關推薦
1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中國電影50部
2022年是戴錦華老師於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大學執教的第40個年頭,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她攜《中國電影50部》再度聚焦中國電影,分享她對於電影的無比熱愛。
活字文化出品的《戴錦華大師電影課:中國電影50部》,與戴錦華教授四十年的學術成就息息相關。經由對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重新梳理,課程的結構最終達成了“從電影研究到文化研究這樣一個層次的分享”,戴老師說:“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仍然是電影藝術自身,是電影語言革命,是電影新浪潮,是電影藝術家對於自身的一個無窮的開拓和探討。但是進而我想經由電影,和大家分享我嘗試去思考的,困擾著我的,同時我以為也許困擾著社會的一些共同的問題。”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
2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性別與凝視
女性電影是一個看似非常明確,其實很難定義的概念。因為人們會問,什麼是女性電影?是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嗎?是關於女性主題的電影嗎?是必須具有女性自覺的性別意識的電影嗎?是必須以女性主義為準繩、為指導的電影嗎?同時還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女性電影是一個特殊概念?為什麼性別與電影是一個值得被討論和經常被提出的議題?
我認為女性主義對於女性電影的創生是充分必要的,但是女性主義不應該成為女性電影的全部或者唯一的依據,儘管女性是人類的一半,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女性自身是千差萬別的,女性自身攜帶著今日世界的種種問題。我們提供不一樣的觀察,我們提供對於世界上所有問題的回答,不僅是性別問題的回答,女性的介入意味著新的可能性探索,女性的介入意味著女性的生命經驗對於電影藝術的貢獻。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三聯中讀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
所以,我認為女性電影也應該是由女性參與制作的,應該是由越來越多的、分佈在各個不同行當當中的女性電影人智慧的、想象力的創造。它是另一種想象力開啟的、更廣闊的社會的可能性。因此我選擇了9部男導演的作品,11部女性導演的作品。在這樣一個有限的20部影片的數額當中,我希望跟大家展示我心目當中性別與電影相關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議題。
3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52倍人生(音訊)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豆瓣時間、三聯中讀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

戴錦華 編著


給孩子 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20年8月
《給孩子的電影》由當代著名人文學者戴錦華編選,在世界範圍內,遴選出50部經典電影,幾乎囊括了世界電影版圖的各個角落。在編選過程中,戴錦華跳脫出“橫”的地理空間,以“縱”的時間的概念串聯百年電影時光,除大陸以外,還囊括港臺及海外的各語種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編選這50部電影,戴錦華和她的編選團隊,注重第三世界電影的發展,關注除好萊塢外的國家,比如收錄了伊朗的《小鞋子》以及東歐的電影。力求讓電影在孩子心中不僅是“眼睛的冰淇淋”,還是心靈和視野的啟蒙者與拓荒人。除選出的這50部外,還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來求其全面,有些同樣精彩的電影,遺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讓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延伸閱讀與觀摩的參考。
《給孩子的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