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屏能把觀眾拉回電影院嗎?

採寫 | 張友發
編輯 | 姜妍
1952年,第一部全景電影《這就是新藝拉瑪》(This Is Cinerama)在紐約百老匯首映,這部電影使用了三臺電影攝影機拍攝,又運用了三臺放映機投映在彎曲成146°角的螢幕上形成影像。
它的第一批觀眾,由此對“電影”概念產生了新的認知。此前“1.33:1”的電影螢幕只能展示前方的視野,寬銀幕大大提高了電影的沉浸感。之後經過不斷發展,寬銀幕逐漸成為觀眾消費電影的主要形式。
《這就是新藝拉瑪》誕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正是電影產業受到電視這種新媒介衝擊的時間點。電影票房此時迅速下降,行業為了自救採取了一系列技術升級,其中寬銀幕電影被認為是繼有聲、彩色以來的又一次電影技術革命,也成功拯救了當時正在下滑的電影行業。
然而,電影的發展總是會面臨週期性的新媒介衝擊,短影片對電影消費的影響在這幾年變得更加明顯。根據燈塔專業版資料,中國內地2024年年票房為425億元,相比2023年減少了一百多億元。在這個節點,一些新的電影技術正在應運而生,並嘗試再次提升觀眾在影院內觀影的感受。
本週,中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科技)舉辦了《刺蝟索尼克3》CINITY LED製版首映影鑑會,放映了全球首部CINITY LED專屬製版好萊塢影片《刺蝟索尼克3》。
“凱撒已死,凱撒萬歲”
LED屏能在多大程度改造大眾的觀影體驗?使用者會像寬銀幕誕生時那樣再次被拉回電影院嗎?
高亮度的影院體驗
相比傳統的電影屏,LED屏不需要放映機的投射,其最大的特點是螢幕亮度要遠遠高出傳統電影,甚至可以開燈觀看。
技術的變化顯著改變了電影的觀感,在這次《刺蝟索尼克3》的放映上,介面文娛的記者能明顯看到電影畫面的色彩更鮮豔,畫面更清晰,動作更流暢,細節也更豐富。
據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專家李樞平向介面文娛等媒體介紹,“LED放映的亮度,比常規影廳高出6倍以上,動態範圍比常規影廳高出12倍以上。”
除了螢幕的變化,中影科技還對電影母版進行了改造,來發揮LED屏的播放效果,“根據這些LED放映的特點,需要對LED放映的影片進行專屬製版,否則LED的特性就發揮不出來。”
2023年9月,中影在北京建立了CINITY LED製版中心,目前已經制作近百部國產電影的CINITY LED版本。因為北美的版權保護,不允許將影片拿到好萊塢以外製作。中影科技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於2024年12月與美國著名電影製作公司Deluxe合作建立CINITY LED洛杉磯製版中心,成為中影在海外的第一個LED製版中心。
《刺蝟索尼克3》作為真人和動畫相結合的影片,其中很多場景因為突出的明亮與暗部結合而更適合於CINITY LED的模板製作,因此成為洛杉磯製版中心產出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據李樞平介紹,CINITY LED洛杉磯製版中心還將持續為中國提供好萊塢等國外大片的LED專屬製版。
LED電影屏並不是突然誕生,早在2017年,韓國三星便率先推出了LED放映系統,並且在全球安裝了100塊左右的LED螢幕,其中中國佔比約40%,但這個技術當時並未持續發展。
對於第一波LED放映系統的失敗,李樞平認為有多種因素,“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技術與現在比,差距很大,沒有統一的規範;另外,價格也比較貴,價效比低,推廣很困難;此外,沒有把LED放映與電影的節目內容相結合,就是沒有專屬製版。”
在三星的嘗試失敗後,中國啟動了對於LED放映的研究與應用。2021年國家電影局釋出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將“新一代數字影院裝備系統”列入電影科技發展的重點工程,影院LED屏等技術與裝置成為重點研究物件。
如今,LED技術相比當年有了一定發展。中影科技制定併發布了LED放映系統的技術標準和對應的專屬母版製作標準,實現了國產化的CINITY LED放映系統。中國發展LED屏本身也具有一定優勢,全球85%以上的LED顯示屏產能在中國,這讓LED電影屏有了工業基礎作為支撐。
總體來看,LED放映還處在早期階段。目前,國產LED放映系統在中國國內大概安裝了五十餘套,2023年9月,電影科研所對這些系統進行了檢測,認為其中有一部分達不到基本的電影行業LED影廳的技術標準要求。
為了更好地推廣LED放映,CINITY系統開始向電影的前期和後期拓展。中影科技合作研發了4臺具有 CINITY 技術功能的攝影機,並在《志願軍2》等影片中試驗性應用,中影科技國產的CINITY 攝影機和CINITY高技術格式電影后期製作工藝也正在研發中。
在2024年,國內影院明顯加快了多元內容的探索,奧運比賽、電競賽事都開始進入影院進行播放。由於螢幕亮度的特性,LED影廳更適合這類內容的播放。在過去幾年,CINITY LED影廳裡進行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直播,春晚以及巴黎奧運會的現場直播。
“效果比其他常規影廳好多了。我們專門做了實驗,一半時間開著燈看,一半時間關著燈看,各有各的特點和感受。我們現在也在考慮用影院LED屏進行互動電競專案,將來要把CINITY LED影廳變成一個多元化的文化場所。”李樞平告訴介面文娛。
LED屏會殺死電影感嗎?
但對於更加傳統的電影觀眾而言,LED屏的亮度意味著電影暗室效應的消失,也讓一部分觀眾擔憂LED屏會讓“電影感”消失。
對於電影感缺失的問題,李樞平認為和目前技術還不夠成熟有關,“第一,放映裝置有問題,沒有達到高動態範圍等指標,該黑的部分黑不下去,發灰,該亮的地方亮不起來。從電影科研所的檢測來看,相當一部分品牌需要改進。第二,沒有專屬製版是不可能達到高動態範圍的。”
除了亮度,LED屏和高幀率的結合也會影響觀眾對電影感的判斷。電影被稱為“每秒24幀的藝術”,大於30幀拍攝和放映的電影稱為高幀率電影,其畫面更加清晰、流暢和穩定。李安之前一直在《雙子殺手》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等電影中探索120幀的體驗,但是市場褒貶不一。
高幀率被李樞平視為LED發展的一個特別必要的條件,而且是實現起來最難的一部分。目前中影的LED屏在技術上,已經實現由24幀轉換成48幀、60幀,甚至與合作伙伴一起實現了轉換成120幀。
李樞平認為,“24幀是膠片電影時代留下的,與當時膠片的成本和技術有關。發展到當前階段,大家都在追求高亮度、高動態範圍,24幀已經到了被逐步淘汰的歷史階段。”
關於電影感的討論,伴隨著電影技術不斷變化一直在持續。當行業開始用數碼而不是膠片進行拍攝時,“電影已死”的論調就已經開始大行其道。電影學者戴錦華曾經借用羅馬史上的著名的語言遊戲“凱撒已死,凱撒萬歲”,來回應認為“電影已死”的人們說“電影萬歲”。
對於電影是什麼,戴錦華曾提到一個觀點,“所有的傳統藝術,它的第一講都會講它的限定性,而只有電影藝術,我們始終討論它的可能性。原因何在?原因在於電影藝術一直伴隨著技術進步,而不斷地自我更生。”
這也能夠讓我們理解當下電影行業在技術浪潮中的可能性。面對新娛樂方式的衝擊,電影始終面臨衰老的危險,和新技術結合,則能夠讓觀眾走進影院時找到新鮮感。
李樞平認為,不同時代、不同群體對電影感的理解和認識都不一樣,“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2D到3D都有一個適應過程。過去有人說膠片電影有電影感,有點雪花狀的噪點,還有豎線跟雨道似的劃痕,現在已經無人提及這一點。”
“什麼叫電影感?我認為是被觀眾而且是大多數觀眾接受認可喜歡的電影的效果,它就是電影感。”李樞平談到。
作為目前為止最複雜的、工業化程度最高的文化產品,電影不得不隨著技術變化更新自身,才能給觀眾一個進入影院的理由。從這個角度來看,對電影行業來說,活下去可能比追求所謂“電影感”更重要。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採寫:張友發,編輯:姜妍、潘文捷,未經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