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之作!活色生香的女人,太久違了…

這個紀錄片,頗有洗滌心靈的功能。
即便主理人是跨界的,但每個發問卻值得玩味細品。
連帶介紹走過的地標風景,都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狂想之城》
美國,洛杉磯。
這個素有“天使之城”之稱的城市,有著多元的文化碰撞,也曾是許多演員追逐演藝夢的出發地。
這裡包括觀眾所熟知的老戲骨陳沖,一腔熱血地愛著電影。
她坐在格里菲斯公園的山頂橫椅上,看著落日餘暉慢慢散去,她和馬巖松感慨道:這裡承載了我大半個青春。

《愛樂之城》經典片段拍攝地

21歲那年,她隻身一人來到洛杉磯學習電影製作。
出國前,她憑藉電影《小花》榮獲百花獎的最佳女主角,成為當時最炙手可熱的新星。
而在這裡,沒有人認識她,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到經紀公司面試,都沒有人相信眼前這個素面朝天的年輕女孩,會與簡歷上寫著的“最佳女主角”有所關聯。
陳沖後來在自傳體散文集《貓魚》中寫道:
“他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從中國出來的女孩,他從我的簡歷裡抬頭看向我。不能判斷眼前這位扎著馬尾的女孩,是精神病還是無知,寫出這樣天方夜譚的簡歷給他。”
陳沖到加州後的舊照
生活仍然要繼續。她在餐館打工,最低時薪不到5美元。
但為了爭取一個播音員的角色,她又會花光全部積蓄請200塊兩個小時的語言老師矯正口音。
她笑稱,年輕時不怕輸,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勁…
她總是一次次地坐公交車去不同的地方試鏡,又一遍遍地失敗。
直到1987年,有人來找她出演《末代皇帝》的婉容皇后,才總算在好萊塢闖出個名堂。
演員總被說是吃青春飯,但奇妙的是,她人生那幾個最好的角色都是在40歲後才演的。
比如《太陽照常升起》中勾人魂的林大夫;比如《色戒》中城府頗深的易太太;再比如《面子》中思想傳統的單親媽媽…
現在回想起來,她輕描淡寫地總結:耕耘會有所收穫的,只是不一定會在你期待的那個季節。
《太陽照常升起》
《色戒》
《面子》
那些“選擇錯”的角色,似乎都成了生命長河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也因此,看著現在年輕人因為害怕痛苦而拒絕愛情,拒絕許多事,她感到惋惜。
她覺得痛苦的本身是一份貴重禮物,證明著你還活著,那種疼痛讓你很鮮明地知道生命是什麼。
這大概就是歲月走過她身上的痕跡,也是這座充滿可能性的洛杉磯帶來感悟。
《狂想之城》是由騰訊新聞出品的建築人文紀錄片,是近期難得的驚喜之作。
節目主理人兼導遊的馬巖松,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建築師。
馬巖松
在30歲左右,成為首位贏得海外重要地標建築設計權的中國建築師…
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其作品:加拿大夢露大廈、日本四葉草之家,以及美國丹佛垂直峽谷…
夢露大廈
四葉草之家
垂直峽谷
其後還拿下了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的創作者)敘事藝術博物館設計權。
他的設計靈感來源是: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就是挺無聊的,我希望能製造一些像愛麗絲夢遊仙境那樣的洞口,讓人有機會透過這個建築或這麼一個空間,好像去到另外一個時空。
這與盧卡斯的想法不謀而合:我想讓年輕人從遠處就能看到這個建築,然後說:“我想去那裡”。
在節目中,他分別與多位嘉賓(恩利、庫哈斯、陳沖、陳明昊、郭帆、瓦格納、蔡國強),在40多天裡,深度同遊全世界六大城市的最具特色的地標建築。
比如洛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由建築師弗蘭克·蓋裡設計。
當陽光照射在上面,暖色調與冷色調兩者共存,既柔軟又堅硬…
這個充滿隨意浪漫的建築,從草圖上來看,原來只是潦草的幾筆。
這是外人讀不懂的語言,卻像馬巖松所說那樣:這個絕對是進入了自己的想象空間,做夢了。
但為了建成它,建築師卻想了許多心思,還採用坐飛機坐輪船的製造工具…
換個角度來看,卻很符合洛杉磯的一個精神,特別的奔放,又自成一體。
再比如,巴黎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是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的代表作。
然而在當時卻受到很多人非議。為此,貝聿銘自己花錢用線條做了個差不多大小的模型,結果大家更不買賬…
同樣受到爭議的,還有巴黎鐵塔。
曾被法國作家莫泊桑評價為“最醜建築”,但他本人卻老是去那個塔頂上,他解釋說:這是唯一看不到鐵塔的地方。
莫泊桑,你是懂得怎麼罵人的。
或許對於擁有豐厚的歷史遺產的巴黎來說,越是充滿爭議,越是證明著它們的不平庸。
“先成為先鋒,再成為經典。”
關於建築的漫談,有網友評價:喜歡影像,不失藝術高調內涵,又飽含著隱隱的張力。影像承載了空間,空間承載著城市精神,而精神成為了影片關於人的核心。
在這裡,會看到嘉賓們對自己、對人生的深度思考…
像伊能靜的兒子恩利,總處於輿論風暴中心,但他依舊一臉陽光:我從來都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他真心覺得,父母離婚反而讓他感受更多的自由和愛。
“他們兩個教育觀不一樣,但都在我身上留下痕跡。像我媽比較支援藝術,開放一點,我爸教我怎麼有禮貌,怎麼做人。”
總是扮演兇狠角色的演員陳明昊,也有浪漫幽默的一面。
在裡面來了個小劇場,扮演著建築師安東尼·高迪,奏響巴塞羅那“穿越”狂想曲。
還記得,馬巖松說過:因為建築是形態,最終觸動你情感的,還是這裡的人。
於是,他們走訪這些陌生的街頭,聆聽關於這裡的故事…
尤其記得那一幕,他們在波伏娃的墓前,為那些寫滿自我鼓勵的信件而感動。
有人寫道:我要你別害怕,別和他們講和。
也有人寫下: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
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我想,在《狂想之城》許多瞬間,都為我們找到了答案…
生活,是由一個個“當下”和瞬間組合而成的。
是一曲人類想象力的高歌,一次次精進著工藝技術…
也是寫盡歷史的篇章,灌溉著無數人的心血和努力。
或許生活中常被我們忽視的建築,同樣有著詩意和故事。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去《狂想之城》找答案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