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珍新課「建築學家林徽因」今日上線。
繼「建築史話」「建築八講」「大教堂」後,萬眾期待的王南老師新課終於上線。
與前幾季講古建築不同,這次的新課聚焦研究古建築的人——林徽因。
▍1904年林徽因生於杭州,她20歲留美,24歲學成歸國,與梁思成共同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後因“九一八”事變爆發而中斷;
▍27歲加入中國營造學社,33歲發現佛光寺,同年抗戰全面爆發,開始流亡;37歲起困守李莊,常年臥病;
▍42歲參與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45-48歲參與設計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51歲逝世。
仔細梳理林徽因的生命史,我們似乎能看到更多歷史深處的疊印:
她是一位畢生致力於建築史研究的前輩,投身建築教育的先生,熱忱報國的先賢;
也是一位因為性別而得不到學位的女性,一個照顧整個家庭的主人;
把鏡頭拉遠,她是烽火中的流亡者,病痛裡的受苦人,新舊交織、鼎革劇變,時代的江海,都曾在她身邊走過。
因此,在林徽因誕辰一百二十週年之際推出這門新課,既是隆重的紀念,更是遙遠的追憶和跨越時代的對話。
我們將聚焦作為建築學家的林徽因,講述她的考察和學術思想,展示她的作品和精神世界,力圖超越“美女”“才女”等刻板印象,呈現一位大時代裡的建築師,一個豐富、立體的林徽因。
兩百餘幅照片再現
回望林徽因的重要生命時刻
稀有圖紙資料考證
還原古建築考察中的林徽因
240分鐘深度講述
重新想象林徽因和她的時代

課程主講人是一席的老朋友王南老師。

▍先導片:時間深處的建築詩

一席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王南,跟一席的觀眾們也是老相識了。今天我們分享建築學家林徽因這門新課。
2024年是林徽因誕辰120週年,所以我們這門課首先當然是一個隆重的紀念,但不全是為了紀念才講這門課。講這門課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包括許多對林徽因的學術人生稍有了解的人都有一種痛感,公眾對林徽因的誤解實在太深太深太深了。
拋開所有的八卦不談,所有對林徽因的界定、定義其實也非常地模糊,莫衷一是。如果要用學術人生來定義林徽因的話,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這次的標題,「建築學家林徽因」。

她和梁思成一樣,他們致力最多的是中國建築史的研究,所以首先他們是建築史家,如果把他們從事的建築設計加上建築教育工作也算進來,最合適的稱謂其實是建築學家,所以這次跟大家分享林徽因建築學家的這一部分。
這次想到要錄林徽因,我非常激動,有200%的意願想講,第一個當然是本來就想講林先生,第二個就是這個空間使我想講。
因為在一席錄的這四門課的空間都太有紀念意義了,一個是梁林故居,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那不用說了,我相當於在自己祖師爺的家裡講課;
▲ 點選圖片檢視《建築史話》《建築八講》
另一個是這個空間(一席大院兒),和一席的朋友們在這裡有很多愉快的時光。所以這次我一進來就是瞬間百分之百進入狀態。
▲ 點選圖片檢視《大教堂》
藉著幾年前梁思成先生誕辰120週年我們策劃「棟樑」展,我接觸到了大量梁林二人的史料,接觸的越多,我越覺得應該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我相信如果大家看到林徽因在古建築考察當中的身影,她那種專注於工作的美麗形象;如果大家讀到她的建築學文章,充滿了科學家的理性、嚴謹和詩人的斐然文采的文字;

如果大家再看到她畫的建築圖——這個其實很少能看到;如果大家再看到她和梁思成共同寫成的建築文章的手稿,甚至林徽因在批改梁思成的文章的時候,就會得到一個豐富又立體的建築學家林徽因的形象。

瞭解了這一部分,可能能真的瞭解林徽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林徽因何以成為林徽因,這是這門課的終極目標,我希望能夠比較好地實現它。
兩樣都看到,你就得到真正的林徽因了
怎麼樣做到真實還原建築學家林徽因呢,我下了一些功夫,就是找一些資料。因為常年浸泡在營造學社的資料堆裡,我覺得我對那個資料的發掘應該尚可,還能給大家一些耳目一新的材料。
我當然不排斥用林徽因年輕時候那些美麗的照片,這也不用視而不見,確實一張是一張,都很動人。但是我想和它做對比的,就是她工作當中的照片。

我後來越來越發現,工作當中的林徽因更打動我,因為我們是同行,他們是先賢,但我們乾的是一樣的事情,所以非常能感同身受。你可以認為她是先賢,你也可以認為她就是你的朋友,你會被她深深打動的。
所以刨出這些資料的時候,我特別興奮,我的全部快樂已經在那裡面發生過了,不講也無憾,但是講一下更好。

帶不帶主觀色彩?當然帶,因為我是做這行的,他們是我的偶像。可是那個材料本身是客觀的,你自己來看林徽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生活照和工作照這兩樣都看到了,你就得到真正的林徽因了。
我想這個展覽也好,講出來也好,如果能打動人,首先還是因為我自己在電腦前發現的時候她先打動我了。
但我完全沒有辦法做到排除主觀感受,因為我一生的學術方向都受梁林二人的影響,已經烙在靈魂裡了。
擺在今天,他們也是非常可愛的人
林徽因在營造學社研究古建築的這段生涯,前後有將近20年的時間,幾乎佔到她人生的2/5,是這門課最濃墨重彩的部分。
講林徽因的古建築生涯要講好幾個部分,一個是她做的田野考察,一個是她測繪的圖紙,最重要的是她寫建築學文章,特別是她和梁思成合寫的很多散文筆調的論文,充盈著詩情畫意和“建築意”。

我們課裡也選了很多段落來呈現,除了建築上的發現,也記錄了當時當地的風土民情,可以說是帶著社會學視野的考察。
雖然你從階層上說,他們和村民確實不是同一個階層的,她家住著北京大四合院,有17張床呢。可是真正到當地,你看林徽因的這種觀察,她其實覺得那些東西是很動人的,沒有覺得這是一個破破爛爛的地方,我要嫌棄它。

不僅是林徽因如此,梁思成也這樣,梁先生的古建築調查報告也充滿了這種以苦為樂,就說明他們對物質上要求並不那麼高。
梁先生特別強調要把這些事記下來,他認為遊記是科學考察報告的一部分,因為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今天可惜所有的學術刊物已經沒有能力承載這個部分。
你今天回頭一看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那個時代的交通狀況,整個考察路上的衣食住行,結果由於她都記了,就特別好。包括吃東西他們也寫,大同那個報告裡寫,幾個人看了美好的建築特別好,結果中午餓得慌,最後也不顧形象,拿起大餅來就狂嚼,特別有意思。

▲ 1937年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詳細記錄了考察路線和交通工具
概言之,他們是非常重視當地的風土民情的,如果你看營造學社留下的兩萬張照片,當然最大的一部分是拍建築,尤其斗拱和樑架拍好多,也會拿出一小部分來拍當時的城市、民眾、衣食住行這些東西。
在他們的眼中,這是她所熱愛的古建築、城鎮鄉村風景裡的一部分,這些人也是風景,沒有任何瞧不起、歧視,不但是在情感上和他們親近,而且甚至把他們都變成了自己文學創作、建築考察報告當中特別重要的題材。

我走上今天的道路,全部是受他們精神的感召
這是我在一席錄製建築史課的第四季了,第一季我們講古羅馬建築和中國漢代建築, 第二季講中國唐宋遼建築和日本木構,第三季講西方經典大教堂。前三季都是講古建築,這一次是研究古建築的人。
原來我也沒有想好這樣的題材怎麼講,大概是因為策劃「棟樑」展的緣故,對歷史資料掌握得更多了,也有很多機會給人講展,這就變成我知識體系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有小小的一點信心來講。
講完以後我也認識到了,它能讓我的全部情感都點燃和表達出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喜歡上古建築是因為這二位。

回想我念書那會兒,其實大家都差不多,每個建築學院的主流價值觀基本上還是做設計,將來有朝一日成為大師登上雜誌封面——以前有紙刊的時候登在封面上很拽的。我們原來幻想的就是這樣,至於做什麼設計不重要,所以非常虛榮。
怎麼樣真正喜歡上建築,而不是喜歡上建築師或許會帶來的虛榮呢,是因為看到了梁林中國建築史研究的文字,甚至在這個文字之前是被他們的傳記直接擊中。
其實內心深處已經知道自己的天命是做這個事了,但是虛榮的慣性還在,所以又走了一大段彎路才有機會回來真的做建築史的研究。
講古建築當然沒問題,因為你已經深深喜歡古建築了,又由於之前寫過書,所以情感還是充沛的,內容也還是紮實的。但為什麼沒有像這次講林徽因這麼真情流露呢?
道理很簡單,那是點燃你的原動力,你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你,走上今天這樣的學術道路,全部都是因為受他們的精神的感召,所以你重新和大家分享他們的精神世界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如何走上這條道路的原因全部給呈現出來了,那就是真情流露。
為什麼她是建築師呢?
幾個月前,林徽因的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給她補授了建築學學士學位。這件事很有意思,她怎麼是沒有學位的呢,我們會來好好談一談這個事情。

等到全部展現了林徽因一生的學術成就以後,我們就一點都不覺得奇怪為什麼賓大願意做這件事情,真是非常正確,甚至不光是什麼建築學的學士,就是補授一下名譽博士學位我看也不在話下。
還有一個,1955年梁思成親自設計了林徽因的墓碑,在墓碑上寫林徽因的身份,最瞭解他的另一半、終生的學術上的伴侶梁思成是怎麼寫的呢,建築師林徽因墓。
這好像和我們說的建築學家又有點差別,為什麼梁思成定義她為建築師呢?等到全部講完的時候,我們也希望來揭開這個謎團。

這堂課是這樣設定的,最核心的內容要講林徽因的建築學家的學術生涯——她和梁思成一起在營造學社的階段,這是我們這堂課的主體部分:又分成抗戰之前四處考察中國古代建築和抗戰當中的艱苦歲月。

之後是抗戰勝利以後,他們大概是想追回抗戰當中犧牲的時光,所以用生命最後的幾年來進行學術報國。
但是我們從她的青少年求學階段開始講,是希望有一個背景介紹,也有一個輕鬆的開場,然後逐漸地過渡到他們激情澎湃四處尋找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這條主線,包括整個顛沛流離、貧病交加的抗戰當中的生涯。

鑑於以往我們的課,越到後面觀眾的閱讀量降下去了,很多人很難堅持到最後,所以我也先做一下劇情的預告,高潮其實都擺在後頭,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們是一個輕鬆的開場,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開場了。
▍課程大綱

▍如何觀看
●一席會員
一席會員可在會員有效期內免費觀看全部永珍課;
影片課程《建築學家林徽因》,共10節課,每節20-30分鐘;
現在購買可享早鳥優惠價88元(原價128元),第1節免費試看;
●單獨購買本課
識別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或點選文末的“閱讀原文”,以早鳥價購買課程;

下載“一席”App(用安卓、蘋果手機或iPad下載,支援投屏、音訊播放、文稿、快取等功能)或登入一席網站(yixi.tv),在“永珍”欄目頁面觀看。
*購買和觀看中如遇任何問題,請聯絡小編微信:yixixiaobian(一席小編全拼)或yixikedaibiao(一席課代表全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