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 聽
編:饒 言
來源:聽筒Tech(ID:tingtongtech)
真正的國際化是中國跨境電商成長壯大的必經之路。
2025年,對中國出海的商家而言,註定是要逃離慣性、重新選擇的一年。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美國的關稅政策,正在對中國的出海商家產生巨大的影響。
自特朗普上臺之後,簽署了一系列關稅政策。2月1日,特朗普政府簽署行政令,宣佈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的關稅,並於2月4日正式開始實施。
除此之外,特朗普原本還計劃取消小額包裹免稅的政策,雖然在一週後又得以恢復,但依然對中國出海商家造成了不小的衝擊。
在此期間,美國郵政一度停收中國包裹。雖然這一措施同樣最終得以“延緩”,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出海商家,尤其是跨境電商行業,正在面臨成本飆升與模式轉型的雙重壓力。
一些商家決定重估平臺價值,並轉移平臺;也有商家加速自建海外倉,將命運攥在自己手裡;更有一些商家籌劃轉移市場,“保證至少貨能出得去,活下去”。
平臺方也在調整策略,在新一輪戰局中審視自己的生態,並有的放矢地進行業務調整,完成海外供給大布局。
對於中國的跨境出海平臺而言,如何在打出“出海元年”後,在政策高壓下平衡增長與利潤的關係,將是“跨境出海四小龍”(速賣通、Temu、SHEIN、TikTok)從“中國製造”走向“全球品牌”的關鍵。
而這場洗牌,也正是中國跨境電商成長的必經之路。

重關稅下,跨境出海承壓
79歲,依然攪動世界。
自特朗普2025年上臺以來,簽署了一系列針對中國商家的關稅政策,對整個跨境電商行業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美國當地時間2月1日,當中國賣家正沉浸在喜迎農曆新年的同時,大洋彼岸卻扔出了一個重磅炸彈。特朗普政府釋出行政令,宣佈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10%的額外關稅;行政令還特別提及“800美元小額免稅待遇也不再適用”(以下簡稱“T86”或“小額豁免”)。
2月4日,美國海關正式開始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且所有中國輸美的小額包裹(低於800美元)需按正常流程繳納關稅,疊加10%的額外關稅。
不僅如此,2月4日,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美國郵政(USPS)釋出通知稱,即日起,暫停接收來自中國郵政和(中國)香港郵政的入境包裹,直至另行通知。
雖然繼2月5日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來自中國的包裹後,2月7日,取消T86的政策也暫緩。但朝令夕改的政策,依然給跨境電商和物流行業敲了一記警鐘。
在某跨境電商平臺內部人士馬強看來,暫緩取消並不意味著安全,他指出,暫緩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美國海關人手不夠,根本沒有辦法處理那麼多包裹”。

過去,中國出海商家,充分利用該政策,在美國市場實現迅速擴張。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資料顯示,2024財年,進入美國的免稅小包裹數量已經達到14億件,是2022年的近兩倍,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跨境電商平臺。
一位座標廣州的女裝出海商家鮑師傅便直言,這一政策如果最終執行,將對他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取消T86政策,我們要至少增加30%的基礎成本。”鮑師傅做了一個簡單的測算,過去,他們主要採取“小單快反”的出境模式,以跨境小包裹為例,關稅疊加後,綜合稅率可能高達47%。
除稅率外,受關稅政策影響,整個商品運轉過程中,還將產生其他相應的成本。鮑師傅告訴《聽筒Tech》,按照美國海關政策,如貨物不再享受小額豁免清關資格,他們的商品便需要提交合適的報關單,傳統過關流程需要向海關繳納商品處理費,最低費用2.62美元/件。
“注意是每件包裹最低收取2.62美元,這對我們的’小單快反‘模式,無疑是巨大的挑戰。”鮑師傅直言,僅商品處理費這一條,便增加了一項不菲的成本支出,“按照2024年全年銷售近400萬單的情況計算,平均每年成本要增加近千萬元(人民幣)。”
不僅如此,由於通關審查時間無法控制,亦將產生相應的倉庫租賃和管理成本。
鮑師傅指出,種種成本合計,新關稅政策疊加下,商家整體成本短期內至少增長20-60%,“以一件售價30美元的商品為例,原來可能的成本是15美元,新關稅疊加後,保守估計,可能會增加到25美元左右。”
馬強亦指出,經過測算,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改善和應對措施,最終賣家仍要增加至少30%的費用。
“如果終端不漲價,這個成本商家根本無力承擔。”鮑師傅表示,但是如果漲價,便大大削弱了我們的競爭力,“過去多年,我們就是靠價格優勢,才搶得了美國的市場。”
馬強認為,長期來看,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跨境電商行業仍充滿不確定性,“新關稅政策對所有跨境平臺都‘一視同仁’,而且是一箇中長期的影響。”
“從趨勢上看,為推動美國製造業迴流,增強自身的經濟韌性,加稅未來勢在必行。”且馬強認為,這只是一個開始,不排除接下來,特朗普繼續推出其他關稅措施。
逃離低價內卷,增加海外佈局

潮水的直接來襲,讓平臺和商家都開啟了防禦機制,並快速反應,尋求新的路徑破局。
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便是終端直接漲價。但很顯然,這種方式,對諸多商家而言,並不可取。
鮑師傅便直言,過去幾年,他所在的平臺依靠價格優勢搶得了美國市場,如果失去了這一優勢,便毫無競爭力。
“比如同一件T恤,過去其他平臺賣40美元,我們可能賣30美元甚至更低。如果採取漲價的措施,我們需要漲到同等價位,甚至更高,才能有所利潤。綜合評估之後,難保消費者不會轉向其他平臺。”
在簡單粗暴的漲價,和進一步最佳化成本結構之外,以“四小龍”為代表的跨境電商平臺都不約而同的在增加海外供給上苦練內功,必須從“中企出海”變成真正的“國際化公司”,成為所有人的共識。
自2024年以來,Temu和速賣通均大力推進“海外託管/半托管”模式,嘗試強化平臺的海外供給能力。
所謂,海外託管/半托管是不同平臺對海外倉模式的不同稱呼,具體指的是面向一部分已經備貨在海外倉,或有海外倉資源的商家,由平臺負責商品運營和銷售,商家負責物流和倉儲,以達到“海外發貨”的目的。
其核心優勢在於,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政策影響,且大多數海外倉選址就在目標國家市場,在物流時效上比跨境物流更快,可以做到相當於“本地發貨”的物流時效。
不過,在馬強看來,“海外託管/半托管”模式雖好,但並不是所有商家都能選擇的,“海外倉需要壓貨,壓貨便會增加商家的成本,如倉庫租金、庫房管理等費用,這要求商家有一定的資金承受能力。”
這一模式,對商家的實力有一定的要求。此前,有報道稱,有出海平臺曾提出2024年實現半托管的高增長目標,但後續招商卻並不順利,原因就在於,該模式對商家的挑戰太大。

海外倉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平臺亦開始嘗試招募海外賣家入駐。
2025年1月7日,速賣通宣佈開放美國本地POP入駐,只要有美國營業執照且備貨本地的商家,就可以申請註冊本土店。更早之前,TikToK也已宣佈2024年美國地區POP整體成交額同比增長了5倍,Temu也隨之傳出要在美國、歐洲、中東、韓國等地區招募本土賣家的訊息。
但在林哥和鮑師傅看來,“這種方式,同樣存在一定的難度。”
實際上,海外商家入駐,平臺對賣家的管理難度非常大。馬強亦承認,“對於中國賣家,平臺可以用平臺規則去約束他。但對外國賣家而言,很難實行。比如用制度直接約束,很多商家直接會說不賣了。”
用馬強的話說,這就是“外國人不知道怎麼管中國人,中國人也不擅長管外國人”。
與本地公司成立合資企業,也是增加海外供給的一種重要途徑。實際上,找到一個更加熟悉當地營商環境和消費者的本土合作伙伴,將招募海外本土商家、挖掘海外成熟的供應鏈的工作,交給合作伙伴處理,成為了“四小龍”不約而同的選擇。
如2023年TikTok被印尼政府停用後,與印尼本地科技巨頭GoTo達成戰略合作,成功重返印尼電商舞臺。在韓國,速賣通則透過與本地企業如易買得、新世界集團先後成立合資公司,在韓國本地化運營,實現爆發式增長。此前,還有傳聞稱,有出海平臺正洽談收購越南本地電商公司,以加速佈局。
這些動作均表明,中國的跨境出海平臺,正透過資本併購、本地合規合作及供應鏈最佳化等方式,加快海外市場本地化運營,平衡市場擴張與合規風險。
不僅如此,亦有平臺試圖轉移供應鏈。此前便有訊息稱,有平臺希望中國商家將供應鏈轉移到越南,雖然這一訊息目前尚未得到驗證,但有商家透露,平臺確實已經在推行。
鮑師傅說,據他了解,有商家已經收到訊息,平臺希望他們在越南建廠,但這在鮑師傅看來,是一條難以走通的路。
以女裝為例,鮑師傅就坦言,“越南的供應鏈怎能和廣州的成熟度相媲美?將供應鏈遷到海外,如果售價不漲,會少賺一小半;如果漲了,就會丟失掉美國市場。更重要的是,誰能擔保,美國不會針對這些商家採取關稅措施?這顯然又不是一個好的方案。”
對於有實力的商家而言,獨立站也是一種可供借鑑的模式。林哥便透露,他身邊有大賣正在籌備自己的獨立站。
但獨立站對商家的實力要求較高,對於鮑師傅等中小商家而言,遠不如挑選更合適的平臺來得實在。
“大家都在絞盡腦汁,想辦法增加海外供給,因為最佳的應對方式就是增加海外供給。”馬強說,“但無論哪種方式,對目前的跨境出海平臺而言,都存在一定的挑戰。”
“底線思維”下,部分商家向速賣通遷移

於商家和業內人士而言,仍有一些平臺蘊藏新的希望。
林哥和鮑師傅均直言,經過多方位的評估,在他們看來,儘管當前國際形勢驟然變幻,跨境出海平臺都面臨著許多政策風險,但相對而言,速賣通的直接影響仍然較小。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早年因阿里上市的緣故,速賣通進行了較為完善的合規建設,這一點尤為關鍵,使得速賣通遭受的政策風險最小。
另一面,從業務層面來說,這兩年,速賣通確實也做了很多事,足以對抗這股衝擊波。
首先是,近兩年來,速賣通的業務越來越聚焦,增長越來越穩定。尤其是2024年下半年,速賣通重申了“託管+POP”雙軌模式,讓不同類目商品有了更明確的定位與發展,釋放了賣家的潛能,這也吸引了不少商家加入。
林哥便是其中之一。此前,林哥就入駐了AliExpress,一直做POP(商家自運營)。2024年中旬,因有海外倉的經驗,林哥決定加入速賣通的海外託管。
在林哥看來,從平臺基因看,POP一直是速賣通優勢賽道,透過該模式,速賣通能更快消化過去規模擴張帶來的壓力,同時也讓商家休整,適應平臺規則與業態。
除此之外,自去年以來,透過建設海外倉,速賣通在增加海外供給上具備一定的優勢。
2024年1月,速賣通就率先上線半托管服務,鼓勵商家將商品提前備貨至海外倉,以支援全球站點48小時上網時效。透過海外託管模式的推動,商家備貨至海外倉,使得物流與履約能力升級,提升了履約時效。
林哥指出,雖然亞馬遜的FBA模式利潤高,但商家需要交8%的服務費,“100美元的商品,要交8美元的服務費,算下來,還是速賣通更合算。”
為了應對動盪的國際形勢,阿里國際也在不斷嘗試海外本地化運營。早在2016年,透過收購Lazada,實現了在東南亞市場的本地化運營;2024年以來,速賣通又加大對中東、歐洲、拉美、韓國等新興市場的投入。
去年,速賣通宣佈與韓國零售巨頭新世界集團達成合作,雙方將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在韓國加強本地化運營,這一系列的佈局都讓阿里國際的本地化更具優勢。

當然,在林哥和鮑師傅看來,他們更為看重的,不僅僅是因為速賣通,而是速賣通背後的阿里集團。在諸多商家看來,阿里集團業務的協同,也給速賣通提供了穩健的增長底座。
“綜合來看,在諸多跨境出海平臺中,阿里的協同能力是最強的。”林哥認為,不管是阿里國際之間的協同,還是菜鳥等的物流保障,都能很大程度緩解商家的壓力,“菜鳥海外‘5日達’,在物流上佔據很大的優勢。”
財報資料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阿里營收為近2802億元(人民幣),淘天集團營收為1361億元,佔比48.5%。而阿里國際營收同比增長32%至378億元,阿里方面表示,主要由跨境業務的強勁表現所帶動。
另據阿里內部人士表示,“2024年,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能保持快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就是速賣通。”
在林哥這樣的商家看來,轉移平臺,無非是看到了在重關稅下,速賣通的客觀優勢,“不論是從本地化運營,還是阿里國際的綜合優勢,在諸多平臺中,速賣通都具有一定的優勢。”
於鮑師傅而言,離開深受政策重創的平臺已迫在眉睫,而速賣通這樣風險係數更小的跨境電商平臺,則是首選。
鮑師傅坦言,自己正是看中了速賣通佈局的新興市場,在他看來,即便是美國市場做不下去了,他也可以快速打通到其他國家。
在馬強看來,由關稅政策引發的洗牌,本質是跨境電商從粗放擴張向精細化運營的轉折點。
短期看,平臺需透過成本管控和合規調整度過陣痛;長期看,全球化、本土化和技術賦能將成為核心競爭力。馬強指出,“成長為真正的國際化企業,是中國跨境電商成長壯大的必經之路。”
而於商家們而言,誠如林哥和鮑師傅所說,“不管平臺採取怎麼的措施,能賺到錢才是首要的。”
“選擇哪家平臺,取決哪個平臺更‘划算’。這其中包括哪個平臺更合規、出貨更順、利潤更高、物流等一系列保障服務體驗更佳。”
(文中馬強、林哥、鮑師傅均為化名。)
(頭圖來自Pexels,內文圖片來自速賣通、菜鳥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