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未來將會怎樣?

俄烏戰爭導致美歐撕裂。有人說,現在的西方世界,正在遭遇“500年未有之大變局”。而這場變局的演化方向,不僅決定了歐洲的未來,世界格局也必將因之發生巨大震動。
歐洲的未來將會怎樣?
這個問題無法預測,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用跨時空歷史視野來看,“歐洲的任務已經完成,輝煌的時代已成過往。
這是英國著名公眾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J.M羅伯茨在《歐洲史:從古希臘到冷戰後》一書中所作出的結論。
羅伯茨認為,500年前的那種世界格局早已不復存在,在這顆星球上,再也不會出現新的地理大發現時代,也不會出現新的歐洲時代了。
成功已很難被複制,所剩下的工作,就是去把握最後的機會,將由歐洲起源的那些寶貴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固定下來,使之能在其他文化中生根發芽。
羅伯茨並非為時事熱點而寫作,但他的判斷卻足以穿透時事熱點背後的真相。這是來自一位冷靜的歷史學家的深刻洞察。
在資訊爆炸卻認知割裂的時代中,他的《歐洲史》無疑是破解困局的重磅之作,堪稱一部認知歐洲文明的“啟示錄”,直擊人們三大認知盲區:
◎碎片資訊的系統整合
當短影片用“3分鐘看懂羅馬帝國”收割流量時,本書以編年史邏輯還原真相——羅馬並非一日建成,亦非一日傾塌。
從凱撒的權謀到君士坦丁擁抱基督教,從法律體系到帝國官僚制,從古希臘哲思到冷戰鐵幕的3000年文明脈絡,本書以800頁恢弘筆觸,層層剖析西方制度文明的基因,演繹歐洲如何從蠻荒之地成長為影響全球的文明引擎。

◎文明演化的底層邏輯
為何基督教能統合四分五裂的歐洲?日耳曼戰士文化如何與羅馬法治融合?
書中揭示:歐洲的強盛源於多元文明的碰撞——希臘理性、羅馬秩序、基督教倫理、蠻族血性在千年撕扯中淬鍊出動態平衡的智慧,恰為全球化時代的文明共處提供鏡鑑。
◎歷史邏輯逐次照進現實
英國形式上脫歐,實際上卻逐漸迷失自我;移民危機迫在眉睫,當局政客卻視而不見。歐洲人的“謎之操作”為何反覆上演?
當讀到法國大革命始於美好願望卻陷於大屠殺,民族主義瓦解君主制卻引發世界大戰,東歐與蘇聯解體卻如死水般的平靜,你就會驟然驚覺:當下不是歷史的重複,而是歷史邏輯的延續。  
這就是羅伯茨《歐洲史》的價值:
當世界局勢越來越變幻莫測,這本書帶你俯瞰人類文明的曠野——希臘城邦的公民辯論,催生了現代民主雛形中世紀大學的自由學風,孕育了科學革命即便是黑死病的至暗時刻,也埋下了文藝復興的火種——它讓我們相信,危機永遠與轉機共生。  
一部歐洲史,就是半部世界史。羅伯茨的《歐洲史》,突破傳統史書的艱深壁壘,真正呈現了歐洲對世界的意義。無論是歷史愛好者梳理體系,還是職場人拓展認知維度,它都是一部值得放在案頭反覆重讀的“文明解碼器”。 
首批現貨僅30套,售罄即止,感興趣的書友千萬不要錯過,識別下圖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閱讀,開啟一場跨越三千年的精神遠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