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的偉大與衰落】巴黎奧運開幕式,問我怎麼看?
我沒啥看法,看不懂。沒有歐洲文化背景,很難欣賞,就像很多西方名著,每個字都認識,就是讀不懂,因為缺乏那種語境。作者和讀者,都有本地性。
例如那個像獅子怪的裸體小藍人,其實是希臘文明裡的酒神狄奧尼索斯。以前看尼采的書,經常提到“酒神精神”,就是這個東西。狄奧尼索斯象徵著縱慾和狂歡,尼采借用希臘神話的“酒神”符號來批判基督教的禁慾和苦修。
但是巴黎奧運過度強調多元包容,乃至近於放蕩和淫亂。女權、LGBT、開放式婚姻等白左元素,辣眼睛,不忍看。那段三人行,也是法國引以為傲的著名實踐:法國哲學家薩特、女權思想家波伏娃、女學生奧爾加(倆女還是同性戀人),曾自願組成三人家庭,開放式婚姻,探索人類相處的深層奧秘……但也正是這個進步的薩特,戰後擁抱蘇聯,為計劃體制評功擺好,成為極左思潮的吹鼓手。
開幕式反基督教,惡搞最後的晚餐,連我這個無神論者都尷尬難耐。歐洲文明的崛起,底層的基座恰恰是基督教信仰。近代啟蒙運動對基督教的批判和反思,法國貢獻出“自由、平等、博愛”,大氣磅礴,如日東昇,作為普世價值至今依然是人類現代化的原動力。
Pink信奉的西方偽史論、永樂大典論,那是天方夜譚式的臆想和胡編。事實上,歐洲文明古老且偉大,源遠流長,近代盛開,堪稱舊世界破曉的第一縷曙光。而今天歐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數典忘宗,白左代表的後現代進步主義,幾乎把歐洲的文明遺產統統解構,化為虛無,只剩下政治正確,只剩下縱慾和狂歡。這是歐洲文明衰落的徵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歐洲崛起的六個基因
先知書店 編
思想家馬克斯·韋伯曾經問道:為何中國、印度這樣的東方社會,沒能在政治、經濟、科學乃至藝術領域,走上獨立於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
科學史家李約瑟也曾問: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近代中國?
經濟史學家伊懋可、孔飛力則是問:中國為何沒有實現歐洲式的科學變化與組織變化?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近代國家?
其實類似的追問,都可以歸結為同一個問題——為什麼現代文明是誕生在歐洲,而不是其他地方?
有人認為是偶然,但是綜觀全球歷史,歐洲才是最特殊的那個。歐洲至少具備了六種優秀“基因”,使其能在近代脫穎而出。
▌一、文化是自由的
自由是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人類所有的科學發現、經濟繁榮和政治昌明,都必須以自由的文化為前提。
歐洲文化一直把自由視為最高的價值追求。理性、平等、博愛等價值,都無法與自由相提並論。
公元前5世紀,鬆散的希臘城邦為了抵抗侵略,堅持50年,擊敗強大的波斯。
波斯國王曾經疑惑地問一名希臘俘虜:“你們明明處於絕對劣勢,為何還要與我對抗?”對方驕傲地回答:“為了自由!”
古希臘戲劇,古羅馬詩歌,文藝復興、新教改革、啟蒙運動……自由始終是歐洲文藝作品的核心主題。
自由早已經融入了歐洲人的血脈,成為一種本能。歐洲文化鼓勵人們,為了自由,可以犧牲利益,甚至付出生命。
如此捍衛自由的理念,在全世界絕無僅有。

▌二、政治是封建的
歐洲的版圖與中國相差無幾,但一直沒有產生類似秦朝的大一統帝國,而是分裂成多個小共同體,這對歐洲的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封建”的本意不是君主專制,而是“分封建制”、“封土建國”,類似中國的西周時期。
諸侯的封地不受君王轄制,擁有充分的自治權力。即所謂“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這種分裂的局面,有利於思想界的百家爭鳴,也讓民間資本獲得更多安全和商機。
此外,歐洲各國的中央權力不僅受到地方的分割,還受到教會的制約。同樣的情形在古代中國,根本不可想象。
尤其在中世紀歐洲,權力、道德、智力的權威,分屬於國王、貴族和教會,任何一方都無法一家獨大。
正是這樣“多頭並立”的政治格局,才使思想自由、經濟繁榮成為可能。
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企業家約翰·威爾金森感慨說:“製造業和商業,總是在教會和國王干預最少的地方最繁榮。”

▌三、法治是悠久的
現代文明的最重大的政治成就,就是以法治代替人治,“將權力關進法律的籠子”。
歐洲的法治傳統源遠流長,對最高權力的警惕和限制,一直是立法的主題。
雅典的執政官梭倫,主動制定憲法,限制執政官的權力;
羅馬法對掌權者做出了諸多限制,並奠定了大量民權概念;
中世紀產生了限制王權的《大憲章》,還有大量的城邦憲法;
具體到社會與個人,歐洲在古希臘羅馬就興起了律師行業,貴族階層以懂法、守法為榮。民間也一直存在用司法聲張權利的傳統習俗。
當其他地區還處在“伴君如伴虎”,“盼青天大老爺”的人治社會,歐洲就有了罪刑法定原則,還有系統化、理性化的法學體系。

▌四、思維是理性的
現代人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然而卻很少人知道,科學不等於技術。
科學的本質是關於自然、人類和社會的一整套理性化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體系。
歐洲理性的思維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希臘。
再到後來經院哲學開啟的“唯名論革命”,以及“奇異博士”羅傑·培根的實驗方法論,最終開出了現代科學之花——伽利略、開普勒、牛頓等閃閃發光的偉大科學家一一誕生。
是歐洲人最早使科學與巫術、煉丹術、鍊金術、占星術脫鉤,成為一門理性的、系統的、數理邏輯的知識。
而古代中國、阿拉伯等其他地方,儘管產生過很多技術,卻沒有這套思維體系。
所以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歐洲,也絕非偶然。

▌五、倫理是現代的
無論是男女平等程度,還是婚姻家庭設定,歐洲也一直領先於其他地區,顯得很現代。
在希臘羅馬的宗教中,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庸、強權的玩物,而是智慧、自由、職業的“女神”形象。尊重女性的社會風氣,就是從歐洲傳向全世界的。
“男女平等”的訴求和規則,都是出現在歐洲。婦女的財產權,在中世紀就被教會寫進了法律。
歐洲婦女的婚育年齡比其他地方更成熟,這有助於提升幼兒的存活率和教育質量。
另外,歐洲崇尚個人主義,個人婚戀很少承受“傳宗接代”等責任和壓力。
從國王到民間,一夫一妻制、長子繼承製等習俗倫理,都受到宗教權威、社會輿論的約束。這保持了政治權力、財富積累的穩定性。

▌六、信仰是獨特的
中世紀開始後,基督教不僅重整了歐洲的社會秩序,還使所有西方文化完成了“迭代升級”。
基督教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自由精神,並將自由提升到“神聖不可侵犯”的信仰義務,具體到了生命、財產、人身等個人權利。
基督教在中世紀復活了羅馬法,並主導了歐洲的獨立司法。教會主導法學教育,將“透過法律解決問題”的觀念,滲透到大眾層面。
基督教對科學也居功至偉。正是因為奧古斯丁、阿奎那等基督教思想家,繼承復活了古希臘的理性、思辨精神,才有了後來的伽利略和牛頓。
教會還使無法繼承家業的各階層子弟獲得平等的發展機遇。

歐洲曾是文明的標尺,以強大的經濟、科技、文化實力,將全人類拖入了現代世界。但如今,宣揚“歐洲文明”卻顯得越來越不正確,連歐洲人自己都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反對“歐洲中心論”,提倡文化多元主義。
身處激烈動盪的轉型時代,我們是接過歐洲文明的接力棒,還是坐視身邊人被所謂“落後、野蠻和偽史”裹挾、欺騙?這取決於當下的選擇。

感謝閱讀“毛有話說”,釋老毛的私人書齋,期待財富與心靈的共同成長。知識改變命運,投資實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