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到中年,千萬不要散發匱乏感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來源|哪梁爽哪喜慶

我最近長胖了些,想減一點肉,但似乎陷進一種減肥困境裡了。
我通常一到五嚴格控制飲食,日常伙食是水煮青菜、牛肉搭配粗糧,終於艱難減掉2斤。
可一到週末,我要“補償”自己的心便蠢蠢欲動了,因前幾天太過於清心寡慾,週末腦海裡會非常不自覺地浮現出麻辣水煮魚,黑椒牛扒,甚至是麥當勞的雙層漢堡、炸薯條……
我失去了理智,大口大口地吃,完了還忍不住多點一份椰汁西米露、姜撞水牛奶。
吃完很後悔,但大腦安慰我“一週就放縱這兩天”。結果週一上秤,體重又回到原點。這種“辛苦五天,毀於兩天”的迴圈,讓我不得不宣告減肥失敗。
人還是不能在苦澀裡堅持太久,會物極必反,過度補償。
這種“補償行為”遠不止存在於減肥場景。
心理學有個“道德許可效應”,當人認為自己在某方面“付出努力”(如節食、加班)後,會不自覺地允許自己“放縱”(暴食、報復性娛樂),用“補償”來平衡內心的道德賬戶。
更可怕的是,大腦會將這種補償式的愛合理化,會情感勒索你:“之前太委屈自己了,現在必須補償。”
同時也會讓人認知扭曲,把“放縱”等同於“愛自己”,將“補償”與“治癒”畫等號,“自律→崩潰→自律→崩潰”的負向迴圈,如同希臘神話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
“過度補償”在我看來,會毀掉生活秩序甚至會讓人一輩子都活在它的控制裡。
我要每一天適度地苦適度地甜,我不要將苦累積然後放縱地甜。
我不想被控制,我要過一種“可持續平衡”的生活方式。
需求是什麼,慾望是什麼?
很多時我過度補償自己是因為將需求和慾望混淆了。比如吃飯,我感覺到有七八分飽了,從養生的角度應該停下來,但我的慾望告訴我,我想吃!我以為這是我的身體需求,所以,還是會塞進最後一口肉。
也許陷入這種過度補償的陷阱,是我的認知出了問題。
需求不等於慾望,克服過多補償行為,先提高自己的認知,哪些是真正的需求,哪些是過多的”慾望”。
我想,區分的第一步是學會向自己提問,例如在我很想吃下午茶的時候我會問自己:
“我想做這件事,是為了補充能量,還是為了緩解無聊/壓力/孤獨?”
若“是”,更可能是需求;若“否”,則可能是慾望。
我有段時間迷上了在直播間跟著運動主播買運動裝備,瑜伽服,跑步墊,啞鈴,壺鈴還有各種神奇的拉伸小玩意。
後來發現瑜伽服兩套就夠了,運動器材也大多沒用,都蒙灰了,我被自己的慾望坑了。
當我明白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我減少了直播購物,也減少了被慾望的綁架,生活方式也變得簡潔和舒服。
第二步,延遲滿足,觀察變化
有科學研究,慾望多由即時情緒驅動(如焦慮),延遲可讓前額葉(理性腦)介入,抑制邊緣系統(情緒腦)的衝動。
有次我寫不出稿決定去商場逛,當我走進一家服裝店時,只要我眼睛掃過的衣服,店員都會善解人意地幫我拿到試衣間裡試,每一件都好喜歡。
店員說服我充值5000塊成為會員,當我準備刷卡時突然想讓自己冷靜一下,我決定走出店門逛了15分鐘,如果我心裡還是念念不忘就回去刷卡,結果15分鐘後我什麼都不想買。
所以當你很想補償自己的時候,不妨將這種補償行為延遲10-15分鐘,做其他低刺啟用動(如喝水、散步)。
例如在家很想吃雪糕時,就去讀一會兒書看一部電影,書看完了,便忘記了吃雪糕的事了。
生理需求會隨時間增強,如越來越餓,越想吃。但是慾望則會因注意力轉移減弱。
所以克服不了自己的慾望,試試轉移注意力吧,會有很奇妙的效果。
怎樣彈性地滿足慾望
慾望是不能完全靠抑制的,也要適當地釋放,就像我吃寡淡的減肥餐一樣,完全壓抑慾望可能導致後面的報復性行為。
允許適度滿足才能避免匱乏感積累。
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我也深有體會,不能對小孩追求放鬆的慾望壓抑太多,比如做完作業可以看一會兒電視,上了一週的課,週末得設定更多的戶外娛樂活動,努力的同時沒有匱乏感才可以持之以恆。
那究竟要怎樣才能平衡需求與慾望這兩種感受?我開始嘗試這2種小方法:
第一80/20法則。
還是拿飲食來舉例,可以用80%時間健康飲食,20%留給適度滿足(如週末一頓優質牛排而非垃圾食品);  
同理,可以用在方方面面,例如工作,再勤奮,也得給自己空出一週裡的20%的時間來放鬆和恢復。
第二可以用替代補償。
例如運動後的一次SPA、完成目標可以去一次旅遊,瓊瑤在自傳裡就談到她每天很苦地寫書,她老公平鑫濤激勵她的方法就是寫完一本書就帶她出國旅遊一次,多年來她靠著這一點甜堅持下去。
階段性地適當給自己一些替代補償,便不會在某個時刻大爆發過度補償,苦過了頭,一旦有了吃甜的機會便會報復性反撲。
什麼才是真正的自我關懷
我認為,過度補償的本質,是用當下的失控填補過去的心理缺口。那些被長期壓抑的慾望如同彈簧,當束縛解除時往往反彈得更加劇烈。
當我停不下嘴地追逐高熱量的美食、報復性消費、在深夜刷手機透支睡眠,這些行為表面披著"自我犒賞"的外衣,實則暗藏對過往匱乏的焦慮性代償
有時候會有種錯覺,以為補償是為了好好愛自己,但其實是陷入了另一種困境裡。
愛自己不是過度補償而應是對未來的自我的投資。
減肥節食不是愛自己,瘋狂地吃好喝好也不是愛自己,愛自己是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同《原子習慣》中強調的: “當你把身份認知從‘一個需要減肥的人’轉變為‘一個健康生活者’,行為會自然向身份靠攏。”  
真正的自我滋養,是把"補償心理"轉化為"滋養未來"的方式:用營養美味的一日三餐代替不規律的情緒性暴食,以早睡早起替換報復性熬夜,讓每個微小選擇都成為對未來的投資。當我分清楚需求和補償,同時彈性地適時補償自己,才會理性地為未來過滋養的生活。
愛自己是抽象概念,落實到具體就是用平衡的方式過日子,不匱乏也不過度,一切剛剛好。
很多時候不是你不想愛自己,而是你不知道具體的方法!
其實,只有我們自己不內耗了,才有了愛自己的基礎
推薦學堂總編夫人卡總的影片分享會:
《不糾結,不內耗》
揭開內耗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積攢內在力量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下單後聯絡客服兌換課程
(廣告)
作者介紹
慶哥,特立獨行水瓶座,日常乾貨總結癖,分享生活、讀書、工作、育兒。已出版《我願乘風破浪,只為人間煙火》,《精準提升》,公眾號:哪梁爽哪喜慶(ID:zhe liangshuang),微博:@獨一無二的慶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