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 阿嚏
如果你的愛好又沒法變現,又花時間,那還要繼續嗎?
日本動畫電影《你的顏色》的故事情節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即三位高中生偶然相識後一起組樂隊,最後登臺演出的事。大多數觀眾對日式青春片的印象或許仍是中二和熱血,以及一個包含很多戲劇衝突的故事,帶著這種期待去看這部更側重呈現氛圍和狀態的“空氣系”作品,難免會失望。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本片沒能在票房和評分上收穫更好的成績。但如果因此而略過《你的顏色》,那便錯過了本片靠色彩和音樂呈現出的青春感,對女生間細膩情感的精準捕捉,以及對非功利性熱愛的肯定。
對日漫圈感興趣的人,大概不會對動畫導演山田尚子的名字感到陌生,她曾在京阿尼擔任監督,製作了《輕音少女》《玉子愛情故事》《聲之形》等多部人氣作品。近日,她的新作《你的顏色》在國內上映,該片延續了《輕音少女》和《利茲與青鳥》中“高中少女和音樂小團體”的基礎設定,主人公日暮竇子是一所女子教會學校的高中生,她的特別之處是可以看到別人內心的顏色,日吉子老師是太陽一般的橙色,被她稱作“森林三姐妹”的室友是褐色、黃綠色和粉紅色……美好的顏色能帶給她巨大的愉悅感,在追逐這份悸動的過程中,竇子與“藍色”的作永君和“綠色”的影平路易組成了白貓堂樂隊,鋼琴、吉他和特雷門琴組合在一起,演奏出了一支別緻的青春舞曲。
在《你的顏色》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有著“牛奶瓶瓶底”般模糊感的畫面和模擬相機失焦後又自動對焦的場景,這些都是山田尚子慣用的鏡頭語言,但這一次她還大膽且勇敢地進行了表達形式上的創新,她用“通感”的方式,依靠有透明感的明亮色彩和融合了田野錄音的音樂,成功地把視覺、聽覺和角色性格這三者結合到了一起。

竇子可以看到別人的顏色,卻一直看不到自己的顏色,是和小君、路易一起相處併為了校園演出而練習的這段過程,最終幫竇子發現了自己的顏色——紅色。在他們的樂隊最初成立時,影片曾用全屏的白光作為轉場,這一幕看似突兀,實則是利用光的三原色定律暗示了竇子的顏色,即紅色、綠色、藍色的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達到一定的強度時,才會呈現出白光。
而不同顏色所象徵的氣質也契合每個角色的性格。竇子開朗、外向,有一些“天然呆”,在小君退學後,她一直堅持尋找小君所在的舊書店,才促成了後來三人的相識,符合紅色所代表的熱情與勇氣。小君不愛笑,退學後總是一個人去舊書店打工,一個人默默地練習吉他,符合藍色所象徵的憂鬱和冷淡。熱愛音樂的路易肩負著家族世代行醫的使命,他一邊為考上醫學院而努力,一邊偷偷去二手樂器店淘些東西,學習演奏,我們能在他身上看到綠色所代表的平和與希望。
三人的顏色與音訊編輯軟體中不同音軌的波形圖顏色相對應,他們各自的氣質也體現在三人創作的音樂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音樂監製牛尾憲輔將不同的音效也放進了片中,觀眾可以清晰地聽到樹枝被踩斷的嘎吱聲、牛頓擺上金屬球互相撞擊的噠噠聲,纖毫畢現地呈現出這些聲音細節,讓觀眾可以直接代入擁有敏銳感知度的十幾歲高中生。青春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種需要開啟感官去體驗的感受,《你的顏色》便是用視聽聯覺的方式在向觀眾傳遞這種美好的感受。
在學校的時候,竇子一直在暗暗留意小君,二人第一次正式接觸是竇子在體育館被小君扔出的排球意外擊中,竇子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因為終於和小君說上話了而雀躍了一整晚。小君退後學一度沒敢把這件事告訴家人,白天她揹著書包假裝去上學(實則是去二手書店打工),晚上再回家睡覺。學校組織大家修學旅行時,竇子為了幫小君圓謊,也為了讓她有住處,不僅放棄了自己的旅行,還把小君偷偷留宿在了宿舍。兩個女孩說說笑笑,吃零食、看漫畫,用同一副耳機聽音樂,擠在同一張單人床上……有人把這些互動解讀為“輕百合”,認為她倆之間湧動著接近於愛情的曖昧情愫,就像是《利茲與青鳥》中的鎧塚霙和傘木希美。

我想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也許竇子特別關注小君,是因為小君身上那種很篤定的氣質。小君原來在學校表現得相當出色,不僅學習好,和同學相處好,在音樂社團裡也出類拔萃,但優秀背後,人們對她的期待也成為了一種壓力,於是她便在某天突然退學了。小君不是刻意要叛逆,要用“退學”去反抗什麼,她自始至終很平靜,選擇彈吉他也是因為家裡正好有一把哥哥留下的吉他,她並沒有要用彈吉他向“別人”證明自己退學了照樣可以活得很好的想法。不喜歡,就離開,喜歡,就去做。這種氣質是竇子不具備而想要獲得的,於是她靠近擁有這種氣質的人。青春期的怦然心動極為可貴,意識到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同樣重要。
有觀眾對這部影片的歌曲不滿意,這或許和山田尚子特意要求音樂監製牛尾憲輔製作“充滿業餘感的音樂”有關,在她看來,粗糙的、甚至是跑調的歌曲才更貼近三個高中生拼命構想、努力練習的音樂。那些顫抖的聲線,不是缺點,而是本片的溫柔之處,它沒有為每個人的熱愛設定一個“必須成功”的前提。

小君用吉他練習“爬格子”時並不熟練,路易用特雷門琴演奏《吉賽爾》時會走音,他們都並非專業的演奏者,但這不影響他們繼續練習的熱情。這種單純的熱愛感染了竇子。竇子小時候學了很久的芭蕾,她享受穿著芭蕾舞鞋不停旋轉的感覺,但因為天賦不足,後來放棄了。長大後,竇子每次路過芭蕾舞教室時,都會停下來看一會兒。在和小君、路易完成校園演出後,竇子重新跳起了芭蕾,當她獨自一人在花園裡縱情地跳起她最喜歡的曲子時,她找回了自己的熱愛以及這份熱愛帶來的快樂,也終於看到了自己的顏色。
對大多數人而言,熱愛的事是我們生活中的亮色。本片這樣的劇情設定實際上摒棄了那種“一定要做到專業或頂尖或能靠它賺錢,不然就沒意義”的功利心。喜歡一件事,那做這件事時感受到的快樂和滿足感,本身就是意義,本片對“沒有結果的熱愛”的肯定,正是在肯定每一個普通人存在的價值。

把《你的顏色》放到更大範圍去看,可以發現近些年日漫似乎有一個趨勢,就是這類以普通人為主角,以他們的鬆散日常為主要內容的“空氣系”作品日漸增多,並且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2006年,《涼宮春日的憂鬱》動畫版問世,多人認為它是第一部在製作上追求“空氣感”的動畫作品,日本亞文化評論家宇野常寬把它稱作“脫世界系”作品,所謂“世界系”可以理解為更側重故事性,將男女主角之間的小故事與世界存亡相關聯的一類作品,約等於“空氣系”的反面。
《涼宮春日的憂鬱》這部處在兩個座標系交界上的作品已經把敘事重心從“世界系”的事件轉移到了“空氣系”的人物上,但主人公春日的態度還比較擰巴。春日是一名高中生,一開場她便宣佈對普通的人類沒有興趣,只對非日常的外星人、超能力者感興趣。但是隨著故事的推進,她意識到,自己追求的東西就是在夏日合宿時隨心所欲的流汗和對同級生懷有的少女情愫,野外棒球和文化祭舞臺是和遇見外星人一樣精彩的事物,號稱喜歡刺激的、不一般的事物,是因為膨脹的自尊心讓她無法承認自己熱愛平凡的生活。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了很多觀眾的心態變化。

2009年,以五名高中女生每天喝茶聊天、打打鬧鬧為主要情節的《輕音少女》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資料顯示,這部動畫作品共計生產了1500多種周邊,市場規模達380億日元,“空氣系”的熱度達到了頂峰。到了2011年的《日常》時,創作者已經可以坦然為這類“主人公不幹正事”的作品正名了,哪怕沒做出什麼豐功偉績,普通人的生活也值得被認真書寫,因為“我們所度過的平平無奇的每一天,就是無數奇蹟的連續”。
有人把“空氣系”作品的崛起歸因於日本近些年的社會情況。經濟的低增長成為常態,在這種背景下,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和2019年開始的新冠大流行讓很多人渴望溫馨日常的撫慰。如宇野常寬所說:“這些作品中描繪的日常生活延續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社會共有的幸福生活的形象。人們忘卻政治問題,追求經濟繁榮,並專注於家族、戀愛和友情等個人問題,然而,對於目前的社會來說,專注於個人問題是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理想。因此,這一理想在虛構作品中被觀眾追求。”

我們與日本的情況並不相同,但是在內卷與焦慮瀰漫的當下,承認熱愛可以無用,普通也有其價值,或許可以讓我們疲憊的心靈獲得短暫的休息。畢竟,如果連喜歡一件事的資格都要被結果來衡量,那生活未免太苦了。這大概也是《你的顏色》這類作品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原因。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