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頑石”的第 577 篇文章
原來是於大爺要賣書了,還是歷時2年多、收集了一百零八尊明清佛造像的精裝書《謙尊而光~慈悲與智慧》。

這書共五百多頁,上千幅圖片,幾百張手繪,可謂傾注了于謙的骨血了。
賣書肯定要衝銷量,於大爺先在評論區強調數量不多,僅2000本,先到先得;

再找專家背書,特意強調這是馬未都耗時2年編寫而成的。
發的圖片也頗具小心機,特意放了兩張照片,先發了一張個人簽名照;

再特寫簽字鏡頭。
仔細看於大爺的簽名是跟在馬未都後面的,意思這書馬爺看過,專業性不用質疑。

這書說是在於謙的某音店鋪上賣,我剛去看了,沒找到。
不知是這本文物書籍太暢銷,一上架就賣脫銷;

還是謙大爺看到評論後,果斷下架好挽回最後一絲尊嚴:
本來想請馬未都背書,誰能想到口碑竟然大翻車?


于謙出書,馬未都被罵?
因為全網未上架,我們只能從於謙的微博中一覽這精美佛像的盛況。

我不懂藝術鑑賞,因此不敢妄下評判。
只是這尊佛,實在讓我德雲社的另一位故人。這難道就是郭德綱先生的金身佛像嗎?

有此觀點的不止我一個,廣大網友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于謙這波聯合馬未都出文物書,肯定不是整活,兩人早就一起直播賣貨;

于謙對馬爺的專業水平可是有絕對信任的,一起錄製鑑寶節目看這喜笑顏開的小眼神,絕對相信馬爺手裡的都是好貨。


於大爺找來馬爺背書,以為這是“文物精品加上專業人士的絕壁雙佳”;
卻沒想到群眾火眼金睛,一語道破天機:“這裡,有慈悲的事,沒智慧的事”;

一句話總結就是:于謙老師遇人不淑啊,故宮有啥咱有啥。

沒蹭到熱度,反倒給自己惹了一身騷。
藉著于謙出書、馬未都被罵這事。
咱正好可以聊聊:馬未都的口碑,這幾年是咋一步步“塌”的?

第一批掌握文化資本的精英名流
但大家第一次知道馬未都,應該是看央視的《百家講壇》。
作為全國播出的文化節目,能上節目的自然被當成文化大牛。
而馬未都比其他文人多出一點,他還是賺錢鬼才。
搞文藝就能拉上拍出王朔、馮小剛拍出《編輯部的故事》。
早年還沒抽菸燙頭的于謙還上過他的另一部劇《海馬歌舞廳》。

想賺錢了就辭職下海專門倒騰文物,最終開成了我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
從文從商,都能閃轉騰挪,堪稱“儒商”代表。
我第一次看馬未都是他上竇文濤的《圓桌派》。
那時對馬爺的認知這是個有身份的文化人,還是既能掉書袋子又能鑽錢眼子的那種。
至今仍記得他評價女人身材的標準:說女人咋就算老了?
腰不能肥、背不能厚。
腰一肥、背一厚,人就粗了,這年紀就上來了。
這句話別人說,那是妥妥是物化女性。但從馬未都嘴裡出來,你天然會覺得“有點道理”。
馬未都還真就有這樣的文化震懾力。

細看《圓桌派》的常見嘉賓,梁文道代表港式精英,談的是西方自由主義那套;
許子東是標準的文人,講話嘴上沒個把門的,總要竇文濤兜底;
對待港式精英,因為東西方思想的隔閡,總覺得不能知根知底;對待文人,我們這個講究實用的民族又有著天然的不信任;
而馬未都不同,他是那種最有派頭的文化人。
既有京爺的豪氣、又有倒爺的市儈,在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裡,一個既會讀書又能賺錢的人才,簡直是家族之大幸。
而馬未都顯然是享受這種吹捧的。
他最擅長講哪類話題呢?
老北京貴族、大院生活、和王朔劉震雲在一起的日子、以及後來對暴發戶的吐槽。
簡單來說就得高階大氣上檔次。
說老北京貴族吃飯,得專門強調“是跟老先生一起去吃的”;

吐槽暴發戶,也得專門強調這是“福布斯榜上有名的大老闆,專門請自己去的”;


當然,以馬未都的社會地位,往來無白丁是很正常的事。我們以為他是在吹牛,可能這就是人家的日常。

中國自古有圈子文化,不是說“混圈”不好,而是你能混進某個圈子,本身就是實力的證明。
馬未都一路走來,先是“大院子弟”、然後和王朔、姜文等組成頂級文化圈、再以文化影響力建成第一個私人博物館,這本身是“文化資本”的生產與再生產構成。
一群人透過掌握文化資本,成為社會精英,這是自古以來的階級邏輯。

文化精英,如何“破產”?
但進入新時代,馬未都積累的文化資本,卻隱隱有“破產”跡象。
比如去年的欠薪事件。
前員工控訴馬未都的公司惡意裁員並欠薪,共涉及80多人。
這事最後以馬未都本人出面、並給到員工“滿意”的賠償為結果順利解決。

事情是解決了,但對馬未都本人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因為公眾很難接受一個文化人,露出資本家的嘴臉。
尤其這文化人還是一直以“淡薄名利”自居的那種。
當然這事不能都怪馬未都。
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這幾年古董生意不好做大家都能理解。
他本來是想直播帶貨給公司多賺一筆現金流,沒想到業務沒做起來,只能招人又裁人。

但我覺得這次翻車,其實早有預兆。
還是拿《圓桌派》舉例。
這世界即使是再全才的人,也有不懂的地方。
如果聊天話題脫離了馬未都的個人經驗與生活的呢?
比如某期周奕君談芬蘭的幼兒教育。她可不是隨口說說,而是專門實地考察並拍了紀錄片的。

當週奕君分享她的新發現時,馬未都的態度卻是:
那都是仙境,我們探討都沒有意義。
這話是對著主持人竇文濤說的,相當於結束話題的意思。
也就是馬未都很難逃脫自己的生命經驗,去了解新的事物。


那他關心的文物話題呢?
比如某期來了個文物專家,專門講殷墟的考古發現。竇文濤聽完直呼“好過癮、都聽呆了”;

而對馬未都的表現,我覺得這個評論很有代表性。

有人敏感發現馬未都因為接不上話、不爽了。
這種表現當然太自我,但大家只敢“微微反駁”,說完後還得趕緊找認同。
因為他是精英,普通人哪敢質疑權威?

這世界沒有“全才”,沒人能事事懂、樣樣通。
以前大眾文化水平低,稍微見過世面的出來講兩句話就算牛人了,因此一批人迅速佔有了文化資本、成為文化牛人。
但現在大家都祛魅了。
畢竟網際網路資訊如此發達,今天還在北京、明早就到紐約的事兒太多了,大家都見過世面,再見一些文化名人的發言就有種熟人裝逼的尷尬感了。
而馬未都卻沉溺在過去的榮光裡。


馬未都的這次“翻車”,讓我重新思考所謂“專家”的真正含義。
這世界總有一批幸運兒,他們投了個好胎因此提前佔據了旁人所可不得的資源;
在資訊即權力的時代,他們早早佔據文化資本,成了文化名人、開始資源變現。
我們看這些名人太久了、聽這些名人的話太多了,以至於“專業”成了人設,是我們自己放棄了鑑別李逵和李鬼的能力。

所以這次口碑翻車,對馬未都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
他一直以來的人設便是“身家百億、看破紅塵”。
這紅塵的名能不能真的看破、這身家的利到底能不能真的放下,都是個人的修行。
但現在,是該把馬未都請下神壇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本文已完結
作者:大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