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來勢洶洶的項羽,劉邦是怎麼脫困的

今天沒事,講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我們在中學時都熟悉的鴻門宴。但是老鄧最近想了想,覺得劉邦的做法不僅非常高明,而且完全在情理之中。
也就是說,凡是稍有理智的人,都會那麼做。
可能在細節上有所差別,但總體上都會像劉邦那麼做的。
在老鄧看來,項羽之前對劉邦生氣和嫉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項羽在河北經過艱苦奮戰,消滅了秦軍主力。可以說,秦朝滅亡的最大功勞肯定歸於項羽。項羽的勢力現在也最強,有雄兵四十萬。
但是劉邦很雞賊,硬仗沒打一個,偷雞摸狗就進了咸陽,滅了秦朝。按照義帝熊心之前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也就是天下除了義帝,劉邦最大。
自己艱苦奮戰卻不如劉邦,換誰心裡都生氣。
而且義帝熊心之前在安排工作時,本來就在排斥項羽。熊心讓宋義率領楚軍主力,北上營救趙國,而項羽卻是楚軍的一個副將,而現在的楚軍實際上就是項家軍。項梁戰死,項家軍卻由宋義統領,這合適嗎?
相反,熊心卻把劉邦派到了西邊。
也就是說,熊心在處處壓制項羽,給劉邦機會。雖然項羽憑藉無比的勇氣和卓絕的武力消滅了秦軍主力,但最大的桃子還是被劉邦摘了。
想想熊心給自己處處使絆子,再想想劉邦現在居然可以稱王了,項羽怎麼能不生氣?
熊心還不是他們項家扶植起來的?熊心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看似權力極大,其實得靠下面的實力派幫襯。以前有項梁力挺,大家還把他當回事。現在項羽已經是天下第一大諸侯了,熊心玩權力平衡的招數已經徹底破產,你說項羽還能忍誰?
所以他率領40萬雄兵直奔關中而來。
行至函谷關,項羽發現有軍隊守關,居然不讓他透過。項羽又聽說劉邦已經攻破咸陽,於是大怒,派英布攻破函谷關。進入關中後,40萬大軍駐紮於鴻門。此時劉邦只有10萬軍隊,駐紮在灞上。兩軍相距約40裡。
面對來者不善的項羽,劉邦怎麼辦?
顯然,打肯定是打不過。
所以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已經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並且用子嬰為相,珍寶全部佔有。
曹無傷等於秘密投靠了項羽。
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劉邦畢竟有十萬人,有人對他不滿或者貪生怕死,想投靠項羽很正常。
項羽的謀士范增也勸項羽說,劉邦現在志向遠大,應該趁機殺了他。
可是楚軍的左尹項伯,也就是項羽的另一個叔叔,和張良的關係不錯。他怕張良被殺,於是趕緊跑到漢軍營內通知張良
張良一聽,說必須得告訴劉邦。
這裡有一段精彩對話,可以看出劉邦之前是怎麼想的。
劉邦問:“現在該怎麼辦?”
張良說:“是誰給大王出這條計策的?”(也就是派人守住函谷關,不讓其他軍隊進來)
劉邦回答:“一個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要放諸侯進來,秦國的土地可以全部佔領而稱王。’所以就聽了他的話。”
這說明什麼?
說明張良事先並不知道有人勸劉邦守住函谷關,可見他還不是劉邦最核心的謀士。也說明劉邦確實想在關中割據,守住這麼一大塊勝利果實。
接下來,看張良怎麼問的。
張良問到:“大王估計自己的軍隊擋得住項王嗎?”
這話問得很妙。因為張良並沒有先亮明自己的態度,而是看劉邦怎麼想。如果劉邦覺得自己的軍隊能和項軍抗衡,那麼張良會怎麼看劉邦呢?繼而,又會出什麼主意呢?
大家可以先想一想。
不過,劉邦作為古往今來政治水平最高的皇帝,水平也是槓槓的。劉邦的水平不在於他事先能有多高的水平,而在於他有自知之明,能客觀評估形勢,並及時採納正確意見。
果然,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當然不能啊,那又能怎麼辦?”
看來,劉邦深知自己確實不如項羽。
那就好辦了。於是張良說:“請你親自告訴項伯,說劉邦不敢背叛項王。”
請注意,張良用的是“背叛”,原文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可見,張良此時已經把劉邦的位置放在了項羽之下,而且敢當面這麼說。可見張良面對腦子清醒的人,是敢說實話的。
劉邦也是個人精,讓他親自去告訴項伯,說自己不敢背叛項羽,憑什麼?你張良和項伯什麼交情?
於是劉邦問了張良和項伯怎麼有交情,張良也如實托出,目的是讓劉邦放心:我和項伯是過命的交情。
劉邦一聽,放心了,又問了項伯的年齡。一聽他比張良大,就說:
“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劉邦瞬間就知道該怎麼對待項伯了,這情商真不是蓋的。
另一方面,仁義禮智信,也在張良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要知道,現在劉邦的半條命已經屬於項羽了。
接下來,劉邦和項伯拼命攀關係,還要結成兒女親家。這當然是因為項伯是項羽的叔叔,說得上話。實際上,後來根本沒成兒女親家,不過這也不重要了。我們現在知道的是:項羽的叔叔,張良的過命朋友,現在背劉邦徹底攀上了。那麼顯然,項伯以後必然在項羽面前拼命說劉邦的好話。
快速在敵方陣營中找到影響力巨大的人並且交上了朋友,讓他為我所用。劉邦的情商和手段,槓槓的。
三人擺宴吃酒,劉邦自然要解釋自己根本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
“我進入關中,一點東西都不敢據為己有,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等待將軍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我日夜盼望將軍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司馬遷的原文中有一句話是:“願伯具言之不敢倍德也。”
也就是說,劉邦在項伯面前自稱臣,這當然是對項羽說的。
項伯一看劉邦誠意滿滿,當然答應為他當說客,因為這樣自己也很安全。
但是,這夠了嗎?
當然不夠。
項伯告訴劉邦:“明天早晨,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
項伯的意思很明顯:光我說沒用,你得親自來!
“現在畢竟是項強劉弱,要徹底消除項羽的怒氣,你必須得親自來一趟。而且越早越好,否則項羽那火爆脾氣再加上范增的攛掇,我不一定能挺得住。
上面的臺詞是我替項伯說的。
為了爭取時間,項伯連夜回營,把劉邦的話告訴了項羽,也替劉邦做了說客。
然後,第二天早晨,劉邦帶著一百多人就來了。
人不多,足以顯示劉邦的誠意。
其實帶多少人都沒用。帶的人越多,反而越不好。如果帶幾千人甚至把十萬人都帶來,不明顯跟項羽叫板嗎?
項羽一看劉邦就帶這麼點人就來了,心中的戒備立刻就放下了。
於是,最精彩,最高潮的關頭,來了。
劉邦見了項羽,首先拿出了謝罪的姿態。然後說 —- 
對不起,這裡我必須引用《史記》的原話,否則不足以反映出劉邦的高明:
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有郤。”
翻譯過來就是:“在下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卑職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卑職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裡又見到將軍。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卑職發生了誤會。”
請注意原文,劉邦用了三個“臣”字,表示自己充分臣服於項羽。
之前劉邦已經對項伯說了一次“臣”,現在見項羽又說了三次。這TM是不是太過分了?
要知道,劉邦的歲數和項梁差不多。按照輩分,項羽算是他的子侄輩,何況兩者都在義帝面前稱臣,何況劉邦前一天還稱項伯為兄,雙方要結成兒女親家。
劉邦就是劉邦,要不然他最後能贏呢。
我們設想另一種相反的場景。假如劉邦覺得自己的實力雖然比你項羽差,但大家都是義帝的臣子,理應平起平坐。那會是個什麼景況?
比如,劉邦對項羽說:“項老弟啊,按照義帝的說法,先入關中者為王。我現在理應就是關中王了吧?你呢,雖然很厲害,實力最強,但也大不過一個“理”字。論功勞,大家各有千秋。何況我早就佔了關中,你來幹什麼?難道是義帝派你來的?好像義帝沒有允許吧。你還在函谷關殺人放火,你TM以為自己是誰啊?別TM以為你好像實力最強想壓我一頭,老子不吃這一套!”
要是劉邦這麼說,估計十個腦袋都掉了吧

當然,劉邦既然來了,肯定不會這麼說。
但是,我們還可以設想另一種場景。那就是:劉邦既不想當面服軟,也不像和項羽起衝突,那怎麼辦?
那就躲著不見唄。
可這事兒躲得過嗎?項羽40萬大軍都來了,兵臨城下劍拔弩張。難道劉邦還能派出陸賈、酈食其之流,去做項羽的工作?
那麼,項羽對劉邦,到底是個什麼態度?
其實,項羽對劉邦並沒那麼大的惡感。劉邦的工作是義帝指派,後來奪了咸陽,絕對不能說是錯的。兩人之前也算是“兄弟”,關係不錯。何況項家幾代人都被秦軍所殺,劉邦也算是為項家報了仇。
項羽要的就是一個說法,要的就是劉邦的順從,就這麼簡單。
無腦淺薄的項羽,要的就是一個面子。
否則,十個項伯也說不動項羽,劉邦來了也沒用。
這也是范增罵他“豎子不足與謀”的原因。
後來在鴻門宴上樊噲目眥盡裂”,項羽也沒有生氣,可見他對劉邦已經真的不生氣了。
那麼,劉邦到底應不應該以低姿態去見項羽呢?
當然應該了,否則,如果劉邦不來,項羽肯定滅了劉邦。
如果劉邦來了卻不服軟,當場就殺了。
所以,劉邦只能來,服軟,賭一把。這是當時劉邦唯一的一條路。
就像郭子儀單騎去見回紇首領,那是沒辦法的辦法。既拿出自己的誠意,也展示出自己的勇氣。任何對手,都不敢小瞧這種大智大勇之人。
即使劉邦賭輸了也沒什麼,因為如果項羽執意要殺他,當時他是無路可逃的。
而且,我們不能把劉邦的行為看成只是為他自己。
劉邦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也是為了跟隨他的十萬將士。
像樊噲、周勃這種腦子不夠用的,劉邦的軍隊中肯定多得是。他們會覺得項羽就是衝著自己來的,40萬人都來了,函谷關都打了,還談什麼?見什麼?“跪下”有用嗎?既然跪下沒用,那就走到哪步算哪步吧!
樊噲這種人的頭腦太簡單,他們的腦子只有“跪不”這些很低階的玩意兒。
和項羽翻臉,是很容易,省得動腦子了。但以當時兩軍的實力,劉邦這十萬人肯定報銷了。別看樊噲好像挺牛逼的,那是因為項羽沒發威。
樊噲這種頭腦簡單的蠢貨,之所以能活著,是因為更加威猛的項羽,同樣是個頭腦簡單的蠢貨。
接下來,鴻門宴,劉邦逃脫,范增恨鐵不成鋼,就不多說了。
再接下來,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歷史:劉邦勝,項羽在烏江自刎。
老鄧文章,幾天一篇。天南海北,侃侃而談。設為星標,置頂方便。交流想法,參與留言。好文分享,一鍵三連。
關注本號,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相關文章